首页考古发现「考古词条」青铜时代 · 侯马铸铜遗址
69932

「考古词条」青铜时代 · 侯马铸铜遗址

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1:36:281

东周时期晋国铸造青铜器的手工业作坊址。位于山西侯马市西,侯马晋城遗址牛村古城之南。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59年开始发掘。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已发掘5 000余平方米。它的发现,为研究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 侯马晋城遗址位置图
▲ 侯马晋城遗址平面图

遗迹与遗物 遗址内发现有居住址、窖穴、水井、道路、陶窑、熔铜炉、墓葬等,遗迹分布相当密集。居址多为半地穴式,平面为长方形,方向有南北向的,也有东西向的。居室一端设门,有台阶可供上下,台阶上部为路面。室内有平坦的居住面,壁面抹一层薄薄的草泥。窖穴多在室外,有长方形、圆形、袋形、不规则形等,以长方形的最多。水井均作长方形,深达13-15米,四壁陡直,两侧有脚窝。发现的熔铜炉均已残破,截面为圆形,底径70厘米。

▲ 铸铜遗址发掘现场

出土遗物中有当时工匠们使用的鼎、鬲、釜、豆、壶、罐、瓮等陶器和用骨、石、铜、蚌等制作的各种工具,还有石圭、石磬等。遗址中出有不少与铸铜手工业有关的遗物,如雕刻花纹用的骨质雕刀、青铜小刀,溶铜用的坩埚碎块;铸造青铜器的陶范及铜锭、铅锭等。陶范出土最多,总数达3万余块,其中1万多块陶范的表面刻有各种装饰纹样。有1000余块陶范尚可辨认器形,成组配套又能复原器形的有100余套,包括鼎、豆、壶、簋、匜、鉴、舟、敦、匕、匙、铲、镬、斧、锛、刀、剑、镞、镈、钟、镜、带钩、货币、车马饰。可知这个作坊当时铸造的青铜器有礼器、乐器、工具、兵器、车马器、装饰品和货币等。这里铸造的货币——空首布,耸肩尖足,形体较大,比较原始,是迄今已知中国最早的金属铸币(见东周货币)。从陶范出土的情况推知,当时在铸铜手工业内部也有了较细的分工,使人们对东周时期的铸造工艺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 铸铜遗址

陶范上雕刻的装饰纹样有绹索、夔龙、夔凤、饕餮、人物、禽鸟、鱼兽等20余种,内容相当丰富,其中以绹索、夔龙纹最为盛行。这里所见的夔龙噬螭纹为别处少见,尤具特色。几件人物形象的陶范尚能看出男女性别的不同。他们都身着短褐、右衽无领、中腰束带。男性或免冠赤足,或披发着鞋,右腰佩剑。女性或头戴月牙形帽,或束发高髻,发上蒙以帕幞,束以发箍,前额突出一个小髻。这些人物多双手上举,推测原是铸造铜器器足的铸范。

▲ 凤鸟陶模、兽面纹陶模
▲ 夔龙纹陶模

铸造工艺 关于中国古代的铸造技术,文献记载甚少。因此,早期对铸造技术的研究,只能以铜器表面的铸缝等为线索,从一般的铸造原理进行推断。侯马铸铜遗址的发现,揭示了东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及其工艺水平,把中国冶金史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出土物证明,东周时代铸造青铜器时,要经过塑模,翻范、烘烤、合范、浇铸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当时用于制作模、范和范芯等的材料主要是粘土和砂,且都是取自当地。母范有的手制,有的模制。装饰纹样或在模上雕刻,或在范上加工;有的用分块母范翻制。烘范窑的发现说明,范制成以后不仅要阴干,还要入窑烘烤,以排除范中的水分并使之定形,防止浇铸时爆裂。窑中烘烤陶范的窑温可达800 ℃左右,烤干后的陶范往往趁热浇铸。

▲ 夔龙衔螭钟钮模
▲ 龙纹壶耳范
▲ 蟠螭衔凤纹范
▲ 兽面纹模

从出土的陶范可知,当时铸造斧、䦆、戈、镞及货币等形制简单的铜器时,用的是单范或合范,而且一范可使用多次。礼器、乐器等比较复杂的器形则用复合范铸造,为了保证铸件的质量,外范之间的接合处都有数量不等的楔形榫卯,并且精巧地设置浇口、冒口。青铜铸件有的用浑铸法一次铸成;有的则用分铸法将器身与附件分开铸造;或先铸器身,在铸附件时与器身铸接一起,或先铸附件,再在浇铸器身时将附件按设计位置嵌于主范之上而铸接一起。分铸法在商代已经出现,但这时运用的更加熟练,铸造出不少造型别致、形体高大、壁薄而匀的新器形。另外,装饰纹样也一改商代和西周时期呆滞的风格,而表现出清新的特色。

▲ 羽翎模
▲ 饕餮衔凤模
▲ 饕餮纹鼎鉴范
▲ 耸肩尖足空首布

东周时代已经进人早期铁器时代,但是铁器的数量和品种在战国中期以前还比较少。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们对青铜器具的需求量增大,当时铸造的青铜器品种增多,青铜制品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侯马铸铜遗址面积大,内涵丰富,不同产品在不同的区域内铸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周时期晋国的社会经济状况。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