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秋后问斩”实在秋分后进行,为何是秋分?原来古人迷信这个
“秋后问斩”为何在秋分后进行?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即将到来的秋分节气,在古代,不仅是国家祭月的节气,还是重要的国家司法日。俗话说“秋后问斩”,这里的“秋后”,就是指秋分以后,而不是立秋以后。
古人为什么规定行刑要在秋分以后进行?此规定由来已久。《礼记·月令》记载:“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意思是,秋风来了,白露降临,这个时候朝廷就可以执行死刑了。
其他季节就不行么?汉儒董仲舒《春秋繁露》认为,“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为帝王的四种执政行为,要与四季变化相适应。董仲舒认为,春夏应该行赏,秋冬才可行刑,此即后来所说的“秋后问斩”。
图:古代秋日女性生活
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并不应该是董仲舒,《礼记·月令》中已有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狱讼”和秋天“用始行戮”的说法,但被董仲舒强调以后,影响更大。
东汉章帝刘炟便十分赞同董仲舒的观点。据《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元和二年刘烜下诏称,“王者生杀,宜顺时气。”古人迷信,认为杀生“逆时”,秋冬是肃杀凋零的时候,行刑是“顺时”。所以,秦汉时朝廷已明文规定,除“决不待时”的重型死囚外,其他死刑犯,只能在秋冬时节行刑。
选择秋天行刑,汉魏时一般在霜降以后至冬至之间;隋唐及以后,一般选择在秋分至春分之间。唐《狱官令》便规定:“从立春至秋分,不得奏决死刑。”也就是说,行刑只能在秋分至春分之间。如果违反这条规定,“徒一年。”《大明律·刑律·断狱》“死囚复奏待报”条也规定:“若立春以后、秋分以前决死刑者,杖八十。”
图:清朝秋后问斩
有一点要注意,“秋分”节气之后可以处决死囚,但“秋分”这天是不能行事的。戴义《四民月令》引《千金月令》称,“秋风之日,勿杀生,勿用刑,勿处房帐……”
去了“秋后问斩”,还有一个“午时三刻”也是与行刑有关的名词,意思是处决死囚要在午后进行?为什么要在午后进行?这也是与秋分有关。
《宋史·礼志六》“朝日夕月”条,引唐朝柳宗元的话说:“按礼,秋分夕月。盖其时昼夜平分,太阳当午而阴魄已生。”大概意思是,根据礼经上的说法,秋分时大概昼夜一样长,正午的时候阴气开始产生。
图:古代处决死囚(现代影视镜头)
所谓“阴魄”,就是古人所迷信的阴气、鬼魂一类。如果提前处决死囚,因为阳气太盛,阴魂不散,迷信认为死囚连托生的机会都没有。可见,古时在行刑时,充分考虑了民俗习惯,而不像现在,半夜、大清早、上午、下午等,随时会处决死囚,一点行刑文化也没有。在古时,死囚家属、亲友是一定要通知到场的,因为要收尸,现代尸也不让收了,直接由法警拉火葬场去。
因为阴气太重会影响国家祥和与百姓的身体健康,所以古代朝廷要祭祀阴气化身的月亮,以保国泰民安,此即所谓“遂行夕拜之祭以祀月”。由此,还出现了秋八月是“祭月”的现象,这个月,国家要祭月,民间要拜月;又因为秋后问斩多在秋分后八月进行,死囚家人也要烧纸祭奠死鬼……
在古时,整个秋八月阴气沉沉,对生人不利。秋天气候变化,草木开始萧条、凋零,人们极易产生心理上的问题,情绪变得低落,不积极,郁抑症多现。再加上秋后问斩,杀人太多,也给生人带来人生观的疑惑,故自杀亦多于其他时节,这大概就是所谓“秋煞“吧。
说明:梧桐树下戏凤凰是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内容以历史、考古、盗墓、风水、收藏为主。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倪方六原创,有版权,使用请联系作者!作者微号:jsnjnfl
- 0000
- 0000
- 0000
- 0002
-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