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2016“历史、考古与文明”研究生暑期学校讲课嘉宾
2016-06-24 赵柏熹 历史考古与上古文明
按出场次序:
吴义雄(开幕式嘉宾),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近代中外关系史、中西文化交流史、近代思想文化史。代表作有《在华英文报刊与近代早期的中西关系》、《地方社会文化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论文集主编)、《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基督教新教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和《条约口岸体制的酝酿:19世纪30年代中英关系研究》等。
孙隆基,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博士,曾在美国、加拿大多所大学任教,现为美国孟菲斯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任台湾中正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世界史、美国史、俄国史、中西文化比较。代表作有《新世界史》、《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历史家的经线:历史心理文集》、《未断奶的民族》、《美国的弑母文化:20世纪美国大众心态史》和 The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FromNationhood To Individuality等。
郭静云,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博士,台湾中正大学历史学系暨研究所教授。精通汉语、法文、希伯来文,先后在法国、立陶宛、俄罗斯、以色列,中国北京、广州和台湾等地生活、游学与工作,擅长于通过考古、艺术、文献、古文字互补考证,在世界历史与文化的比较视野中,对中国上古历史及先秦文化相关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代表作有《天神与天地之道:巫觋信仰与传统思想渊源》、《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亲仁与天命:从<缁衣>看先秦儒学转化成“经”》等。
郑君雷,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中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馆长。兼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岭南考古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汉唐考古学、区域考古学和边疆考古学、民族考古学和考古人类学、博物馆学和文化遗产研究。代表作有《边疆考古学与民族史论集》、《边疆考古学与民族史续集》等。
张江华,上海大学人类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汉民族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婚姻与亲属制度、经济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近年来主要与台湾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合作从事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族群社会与文化的研究。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有:长江三角洲城郊地区股份合作制推行中的社会问题研究、云贵高地的亲属与经济、中国西南族群的生命礼仪与人观。代表作有《工分制下农户的经济行为》、《血与土的变奏:广西陇人的个案》和《广西田东县立坡屯陇人的世系群与婚姻》等。
黄翠梅,台南艺术大学艺术史学系教授兼教务长。台湾传统艺术审议委员会委员,台湾文化资产局《文化遗产保存学刊》主编,台北故宫藏品征集评审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艺术及物质文化、古代玉器及青铜器、古物研究、文化资产调查与研究。发表论文70余篇,代表著作有《俎豆千古·礼陶乐淑——台南孔庙释奠礼与礼乐文物》(与李建纬合著),主编书刊《2003海峡两岸艺术史学与考古学方法研讨会论文集》、《南艺学报》以及《艺术观点》等。
郭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第一研究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新石器时代考古、红山文化研究、崧泽文化研究。代表作有《试析红山文化的勾云形玉器》、《大南沟遗址的社会结构及相关问题探讨》、《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筒形罐研究综述》、《辽西地区以筒形罐为特征的考古学文化研究(距今8000-4000年)》、《试论崧泽文化分期》、《崧泽遗址墓葬分区初探》、以及《崧泽遗址文化属性的传播与变迁——试析崧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一)》等。
曹家齐,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历史学会理事,浙江省南宋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宋辽金历史与文献、中国古代交通史。主持《宋代交通史》、“中国10到14世纪岭南之经略及区域社会变迁研究”等国家社科规划项目;独立承担《北宋名臣——余靖》、《唐宋时期南方地区交通研究》等项目。代表作有:《张萌麟评传》(与李欣荣合著)、《宋史研究丛稿》、《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研究》、《顿挫中嬗变——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等。
周广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南方文物》编辑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考古。先后主持和参与发掘的主要田野项目有:樟树筑卫城遗址、樟树吴城遗址等。代表作有《吴城商代遗址陶文、刻符探析》(与余江安合撰)、《吴城商代宗教祭祀场所探究》(与赵碧云合撰)、《人类文化进程中的陶器起源:关于陶器起源的另一种假说》(与和奇合撰)、、《生命之源——新干青铜器群立鹿造型意义探赜》、《羽化登玉——新干商代大墓玉羽人释义》(与李荣华合撰)以及《试论南方地区印陶文与环中国海区域的关系——以台湾、东南亚地区为例》(与彭适凡合撰)等。
黄咨玄,台湾台北艺术大学西洋美术史硕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埃及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广州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特聘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埃及学、上古世界美术史、比较美术史、视觉叙事。
刘又铭,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哲学史、荀学哲学史、明清自然气本论、大学思想诠释史、当代新荀学。代表作有《马浮研究》、《理在气中——罗钦顺王廷相顾炎武戴震气本论研究》、《大学思想证论》、《徐干的哲学典范及其荀学性格》、《中庸思想:荀学进路的诠释》和《明清儒家自然气本论的哲学典范》等。
朔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一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皖江区域考古。吴卫红教授率先提出“皖江区域考古”的新课题,首次全面梳理了皖江区域先秦文化的演变过程,建立起了皖江区域公元前6000-2500年较为完整的年代标尺和文化发展谱系,为周邻各省的考古研究提供了参照系。先后主持发掘的主要田野项目有:潜山薛家岗遗址、怀宁孙家城遗址、铜陵师姑墩遗址、含山凌家滩遗址。其中“安徽铜陵师姑墩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获2009-2010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三等奖。代表作有《潜山薛家岗》、《良渚文化的初步分析》等。
郭立新,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华南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教学中心副主任,广东省和广州市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早期考古、早期中国文明化进程、考古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文化遗产保护、民族考古学、华南与西南少数民族社会与文化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代表作有《长江中游地区初期社会复杂化研究(4300BC-2000BC)》、《折冲于生命事实和攀附求同之间:龙脊壮人社会结群研究》、《考古人类学》等。
徐坚,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东亚及东南亚青铜时代考古、考古学史、中国艺术史(小艺术传统)、物质文化研究、文化遗产研究。先后参与的项目有:美国温纳-格兰人类学研究基金会项目“人类学在中国的第一个世纪:口述史”;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研究项目“梯玛:湘西的萨满教”;大英图书馆濒危档案研究项目“滇北洞经:经本、谱本、表演和礼仪”、“东部方言毕摩经:文本、仪式与宗教”以及“滇南越北瑶文文书的保护和研究:文本、图像和宗教”等。代表作有《暗流:1949年之前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时惟礼崇——东周之前青铜兵器的物质文化研究》等。
刘志伟,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任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广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社会经济史、历史人类学。刘志伟教授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发表论文90余篇,在探讨明清户籍赋税制度和传统乡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方面着力尤多。代表作有《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地区里甲赋役制度与乡村社会》、《地域社会与文化的结构过程——珠江三角洲研究的历史学与人类学对话》等。
- 0004
- 0001
- 0000
- 0001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