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湖熟之约——湖熟文化定名60周年纪念展”
2019年是湖熟文化命名60周年,为深度挖掘湖熟文化内涵,“湖熟之约——湖熟文化定名60周年纪念展”于12月26日在南京市江宁区会展中心开展,展览以图片和实物翔实地展示过去之湖熟和今朝之湖熟在长江经济带发展进程中的文明价值。
湖熟文化的故事,要从1951年说起。
1951年的春天,大地回暖,万物复苏,南京江宁县湖熟镇的句容河边,一个身穿长袍的中年人正在一座高台“梁台”下悠闲散步。突然,他发现地上有很多“碎砖破瓦”。捡起来仔细打量,这位名叫钱立三的酒店老板看出玄机——这些碎片会不会来自古人使用过的工具或者陶器?
钱立三没有想到,他这一捡,在中国考古史上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一个广泛分布在江南的史前文化类型将由此被学者发现。
钱立三早年就读于上海大夏大学,对考古有着浓烈的兴趣。在捡到这些碎砖破瓦之前,他曾在南京博物院参观过颇具轰动效应的远古文化展——《从猿到人》。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些碎砖破瓦并不简单。此后,他又陆续在梁台附近捡到很多石器、陶器碎片。1951年底,他将这些碎片带到南京博物院,迅速引起考古专家的重视。
我国著名女考古学家、时任南京博物院院长的曾昭燏先生立即与南京大学教授胡小石商量,组织了考古工作队来到湖熟考察。从1951年5月9日至21日,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曾昭燏、尹焕章等著名考古学者先后三次在湖熟地区调查,发现了老鼠墩、前岗等15处台型遗址,初步认定同类遗址分布在以当时的湖熟镇为中心,约4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遗址大多位于沿河高出地面的圆形土墩上,出土有粗砂红陶、石器等文物。
经过充分调查和试掘论证后,曾昭燏、尹焕章于1959年在《考古学报》上发表重要论文《试论湖熟文化》,明确提出“湖熟文化”的命名。
在中国考古学界,一般以首先发现遗址的地名命名考古学文化。这一类型的文化遗址因此被称为“湖熟文化”,由此奠定了“湖熟”二字在中国考古界的独特地位,距离现在整整60年。湖熟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第一个经过系统论证而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奠定了江宁及南京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的文化根基。
专家认为,湖熟文化的发现与研究,有助于重构东南地区史前的社会发展脉络,填补了秦淮河流域乃至整个宁镇地区前国家时代的历史空白。
如今的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范围内,沿秦淮河分布有梁台、老鼠墩、船墩、城岗头等10余处湖熟文化遗址,堪称“湖熟文化”的中心区域。“湖熟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涵盖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各个区域,充分表明,早在3000年前,湖熟已是江南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湖熟文化还被誉为南京文明的摇篮。
有趣的是,句容河边的“梁台”,在历史上长期被认为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主编有《文选》)的读书台。“台想昭明”还被列入“金陵四十八景”。不过,经过考古调查,已能够证实了“梁台”其实是一处典型的湖熟文化遗址。
几十年来,通过对大量湖熟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专家们确认,湖熟文化距今约3000-4000年,其存在时间相当于中原地区商代迁往殷墟之前,代表了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灿烂文化。先民们形成聚落群,分布广泛,遗址星罗棋布于在南京、镇江、扬州以及安徽南部等地。
考古专家们力图揭开湖熟文化的神秘面纱。湖熟文化先民曾居住在高出地面、河湖沿岸的土墩山丘上(因此称作台形遗址),主要从事渔猎、农业、饲养业、纺织业、制陶业,同时还能铸造青铜器,会酿酒。素面弧裆鬲、锥形足侈口弧腹鼎等是湖熟文化的典型器物,梯格纹属湖熟文化的特色纹饰。湖熟先民虽已具有青铜器铸造的技术,但仍以石器为主要工具。从农具和动物骨的遗迹判断,湖熟文化的农业、畜牧业有一定水准,但从大量狩猎工具的出土来看,渔猎仍十分重要。
从大量卜骨的出土可看出,湖熟文化先民喜好占卜。包括著名考古专家李伯谦等很多学者认为,分布于宁镇、皖南地区的湖熟文化与吴文化关系密切,有继承发展关系,是相当于吴国立国之前的先吴文化。
此次展览,展出了大量来自于江宁湖熟船墩遗址的石刀、石锛、陶鬲、陶拍、石纺轮、陶豆、陶盘、陶罐、穿孔石斧、瓷豆、青铜刀、方格纹硬陶残片、折线纹印纹硬陶残片等文物。
凝视着这些珍贵文物,湖熟先民刀耕火种、饭稻羹鱼、抟土作器的生活仿佛呈现在眼前,他们开始铸造青铜器,烧制原始瓷,利用纺织技术一步步走向文明的门槛,创造出了富有江南特色的土著文化。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