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如此怀念刘绪老师暨《夏商周文化与田野考古》新书出版
刘绪老师于2021年9月26日病逝,他离开我们已经一周年了,整个考古圈都在怀念他,无论是否师从于他,无数的考古人,提起他都会红了眼眶;也只有刘绪老师,能一遍一遍牵扯我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让我们忘却世俗所谓成熟的标准,即使大庭广众之下,也难以克制自己哽咽的声音。我不想用任何头衔去称呼他,也无需提他有多少著作,只知道这是位可爱的长者。这位长者究竟有何魅力,能让整个考古圈念念不忘?他的遗作《夏商周文化与田野考古》或许能告诉我们答案。
学术上“求真”
本书分为“夏文化研究”“商文化研究”“周文化研究”“田野考古与纵论”四部分,“夏文化研究”“商文化研究”这两部分选录的文章多涉及夏商文化分界问题。夏商文化分界问题一直是考古界争论的焦点,亦随着新资料的出现而不断产生新的争论点。刘绪老师立足于田野资料,结合文献材料,在学术问题上求真务实,从这些文章中可见一斑。《夏商文化分界探讨的思考》一文梳理了夏商文化分界探讨的历程。1977年在登封召开了“河南登封告成遗址发掘现场会”,会上,邹衡先生发表了与众不同的演讲,他否定多数人所主张的二里头遗址为成汤亳都,郑州商城为仲丁隞都的看法,认为郑州商城为成汤亳都,二里冈文化是早商文化,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均为夏文化,一石激起千层浪,由此揭开了激烈争论夏商文化分界问题的序幕。在此后的讨论中,明显形成了两大派:一派是久已存在的二里头遗址西亳说;另一派是新出现的以邹衡先生为代表的郑亳说。80年代偃师商城的出现让争论的两方都需要重新审视各自的已有体系,给偃师商城一个符合自己体系的合理解释,出现了新西亳说,即认为偃师尸乡沟城址为商都西亳。此时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始建年代就显得格外重要,不管在具体论证时各自列举多少条理由,但要使汤亳成立,必须证明其始建年代为早商文化之初,属二里冈文化最早阶段,同时还要强调早于对方所主张的亳都。若此点不能论定,理由再多也只能说是都城,而未必是汤之亳都。刘绪老师是支持郑亳说的。从《夏商文化分界与偃师西亳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其鲜明而坚定的观点。
面对其他学者多次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 简本》的测年结果质疑郑亳说,他提出:“对碳十四的测年结果,作为考古学者没有理由和能力说三道四,只能面对。可是,当我们将这些测年数据与考古学文化研究结论结合时,也会发现一些矛盾,产生一些疑惑和不解,同样也是需要相互沟通和切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关于夏商时期的测年结果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文中第三小节“夏商文化分界界标的再分析”中,针对偃师商城西亳说者认为偃师商城是既准确,又唯一的夏商文化分界界标, 他则以为不然,提出两点疑问:第一,偃师商城作为夏商文化分界界标的准确度;第二,偃师商城作为夏商文化分界界标是否唯一,论证严密,发人深省。文中第四小节“偃师西亳应该思考的若干问题”中,立足田野资料,系统梳理文献资料,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地抛出四个问题:“偃师商城成汤时期的考古遗存是否与汤都匹配”?“对汤都偃师有关文献的理解是否全面”?“成汤是否迁过都”?“南亳(或北亳)的考古证据如何”?刘绪老师提出的这四个问题,是研究夏商文化分界不可回避、必须要回答的问题。诚然,学术研究没有统一的标准,也不能将哪一个标准奉为圭臬,现实情况往往比较复杂,任何观点的提出都不能简单粗暴,要论证严密,逻辑自洽,自成体系,具有说服力,无限接近所要追求的“真”。在此方面,刘绪老师堪称学界之楷模。
处世上“向善”
《一段不可忘怀的记忆——邹衡先生对于天马-曲村遗址的学术活动》一文中,刘绪老师回忆了恩师邹衡先生的为学之道与治学之精神、学术成就与学术贡献。从这些叙述清晰、感情细腻的字里行间,邹衡先生刻苦顽强、孜孜以求和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跃然纸上。文章也回忆了他与邹衡先生相处的很多细节,点滴之处体现了刘绪老师为人处世的真诚。彼时曲村的文物库房顶层未做防热处理,每遇酷暑,炎热难熬,邹衡先生在此整理材料,又不舍得买风扇,刘绪老师去西安办事期间,偷偷买了一个电扇背回去,面对既成事实,邹衡先生也只得接受了,稍稍缓解了邹衡先生的暑热之苦。1990年初,为了抓紧时间进行资料的整理,邹衡先生春节期间仍坚持在曲村工作,这个春节是李伯谦先生陪他一起在曲村度过的。刘绪老师因为搬家,正月初六才到曲村,后来每每想到让两位先生在曲村过年而自己未作陪就深感愧疚。不仅仅是对师长,刘绪老师对考古界的后辈更是给予学术上的悉心指导和生活上的关怀。不只是他自己的学生,商周考古学界的后辈们大多受到过刘绪老师的指导。
刘绪老师的田野水平极高,哪个工地发掘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和看不清楚的田野迹象,都会请刘绪老师到工地指导。刘绪老师风趣幽默又和蔼可亲,到了工地上,会讲很多有趣的考古往事,学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也喜欢向他请教各种问题,刘绪老师来者不拒,只要问他,他都会给出详细的解答。即使刘绪老师离开了工地,大家有不懂的地方,也会随时在微信上咨询他,不会想着这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北大教授,时时烦扰会不会耽误他的时间,刘绪老师温润如玉的性格让所有的人卸下了心理负担,仿佛他就是隔壁邻居家的一位老人。和刘绪老师有所接触,得益于2016年在盘龙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在盘龙城小嘴遗址发现了十分重要的铸铜相关遗迹,昌平师请刘绪老师来工地指导发掘,刘绪老师在工地住了一周左右的时间。正值写毕业论文之际,我白天在工地上发掘,晚上回到宿舍构思论文,所写的内容是商代前期墓地,正是有很多问题还未想明白、一筹莫展之际。刘绪老师又是对商周墓葬研究很有心得,他几位学生的硕博论文也是商周墓葬方向。
刘绪老师的到来对我来说真是天赐良机,昌平师彼时不在工地,刘绪老师就住在昌平师在工地的宿舍,和我们学生的宿舍挨着。刘绪老师晚饭过后,遛弯之时,我便求教于刘绪老师,一连几天都是如此,同门都开玩笑说:你总是霸占着刘绪老师。刘绪老师的话总是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获益匪浅。当时工作已经落实了,确定来上海古籍出版社工作,刘绪老师得知我要去当编辑,他说,“在编辑考古报告时一定要注意原始资料的真实、准确,现在一些已经出版的报告,甚至是很重要的报告,图片、数据、文字描述前后不对应之处颇多,给研究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像刘绪老师这样严谨的学者,资料准确性的意义无需多言。刘绪老师的话,一直铭记于心,每每编辑一本书,我总在想,怎么才能更有利于研究者使用。工作之后,作为编辑,会参加学术会议联系作者和选题。每每碰到刘绪老师,他如同家中的长辈一般,关切地问:在上海生活怎么样?是否习惯了?找对象没有?每逢教师节,我也会给他发短信问候,刘绪老师每次都很快回复,还打趣我:你还记得我这位“编外老师”呢!像我这样的“编外学生”,在商周考古界,又何其多!
学术求真、处事向善代际相传
作为高校老师,学术求真、处世向善的言传身教影响,并非仅限于一个人或者是一代人,而是代际相传,奠定考古界良好的师承氛围。《天马-曲村晋侯墓地——早期晋文化探索的重要成果》一文中,刘绪老师讲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邹衡先生为了保护晋侯墓地,被持有枪支的盗墓者威胁,在意识到当地的不作为之后,将此事多方反映,一直反映到国务院办公厅,让盗墓之事稍有缓解。《一段不可忘怀的记忆——邹衡先生对于天马-曲村遗址的学术活动》一文回忆了邹衡先生整理天马-曲村的发掘资料,先是在闷热难耐的文物库房中孜孜不倦地整理资料,后续修改、统稿等工作转移到北京进行时,年近七十的邹衡先生为了节省路上往返时间,在教研室支了一个折叠床住下,一日三餐吃学校食堂,只在周末回家洗个澡,改善下生活。从这些回忆中,我们看到了老一辈学者为了保护国家的文化遗产不顾自身安危坚持斗争,为了将这些文化遗产整理好留存后世不辞辛苦。刘绪先生师承邹衡先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抛却了个人的舒适安逸,一生都为了学术而奔走。
4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始终立足于田野,从田野考古实践中发现思考学术问题。从常怀颖老师撰写的整理后记可知:在刘绪老师离世之前,受肺癌之病煎熬的同时,强拖病体全力完成了琉璃河遗址发掘报告的最后撰写工作,并和学院移交了他保管的晋侯墓地所有发掘资料和报告文稿中他负责部分的初稿。刘绪老师学术求真、处世向善的风骨在他的学生身上也多有体现。我本科就读于郑州大学,他的博士郜向平老师是郑州大学考古学子最喜欢的老师,无论是学术上还是为人处世上,都让无数的郑大考古学子感怀,每到毕业季,总是一堆又一堆的学生追着善良和蔼的郜老师求合影。我也是得到郜老师无私帮助的学生之一。大四那年,深感自己的考古基础薄弱,就去蹭各位老师的课,去郜老师的课蹭了二次,郜老师便问我,你为什么来蹭课呀?我告诉他我即将去武大,想多上上课,夯实点基础。郜老师知道了我即将去武大,问我是否选好了导师,我告诉他还没有,郜老师说那我帮你推荐一个吧,这位老师人品学问俱佳,能给你提供一个好的平台。现在想起,已经是快十年前的事情,当时郜老师的语气和说话的神态,我还记忆犹新。只是去蹭了他的几节课,郜老师便愿意帮我推荐导师,后续还推荐我去雷兴山老师负责的东赵工地实习,让我跟着雷兴山老师加强田野考古训练。无关其他,只因作为老师,他和刘绪老师一样,愿意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每一个愿意学习的学生。郜向平老师帮我推荐的导师便是昌平师,昌平师求学于北大,有着和北大诸位先贤一样的风骨。亦是言传身教,学术上不断鼓励激发我们的研究兴趣,我们对哪个小问题感兴趣,他往往予以肯定,加以积极引导,以引发对更大问题的关注。
他也会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性格,提示我们要注意细节,比如我是急性子,说话特别快,和我相处多了,能明白我在说什么,不熟悉的人乍一听,压根不知道我在说什么。我来古籍社面试之前,他当时在美国,特意打了一个越洋电话,提示我说话一定慢一些。他带了不少博士硕士,还要给本科生上课,带学生以及科研任务很重,考古工地往来事情也比较多,他还能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求职保持着高度的关心,真心不易。对于女生,担心我们只想着学习工作,耽误了自己的婚姻大事,时时提醒,操心的如同老父亲一般。人生何其有幸,遇到了诸位学术求真、处世向善的老师,每每想起,内心都会充满了力量,愿意和阳光同行。求真向善是刘绪老师的人生底色,我们之所以如此怀念他,是因为我们内心都有对真善美的渴求,也许曾经迷茫,也许曾经走了弯路,但只要不放弃,尽自己所能做难而正确的事情,天地之大,总有一席之地安放自己的内心。
刘绪老师遗作《夏商周文化与田野考古》的整理工作由常怀颖老师完成,为了寻找质量更好的图片、校核文字,他付出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在此表示感谢。
- 0000
- 0004
- 0000
- 0000
-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