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红星、张家强:夏代东赵城 发现记
2015年4月9日下午4点,北京国谊宾馆二楼会议厅庄严肃穆,中国文物报社与中国考古学会联合举办的2014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终评会正在上演表决大戏,经过25个入围单位一天半的紧张演示汇报,2014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究竟花落谁家即见分晓。当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先生口中缓缓念出十大新发现分别是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河南郑州东赵遗址(习称东赵城)等十个项目时,先是窍窍私语尔后沉寂须臾的大厅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作为考古新发现领奖台上的常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连续五年获得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后,时隔两年再获殊荣,院领导及全体职工自然倍感光荣与欣喜。但欣喜之余,如果不将东赵城发现过程之艰难及后续发掘保护规划告知大众,将是完美东赵城之遗憾,谁让它是“出身本不同,身后又成名”呢?
一、 数度错过
如果说东赵城北6公里的大师姑夏城是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按图索骥得来的话(参见《陨落的夏代城市:大师姑城址发掘记》,《大众考古》,2014年10期),东赵城可以说是“数度被遗漏,险成沧海珠”的一个城址。郑州考古人从这片既平坦又倾斜的土地上踏过多少回,恐怕也不好计数,大的有以下几次。
1985年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张松林先生对郑州西北郊进行了两个月的田野调查,新发现仰韶遗址3处,商周遗址10处,其中就有著名的西山遗址、东赵遗址。在其发表的简报中,将东赵遗址记为赵村遗址,位于赵村西南,面积20万平方米。简报中还提及两件铜爵和一件铜斝,从线图看,爵为二里岗下层一期的商代爵,斝光素无纹,应为夏斝。
2002年春,在郑州西北郊进行的夏商周遗址专项调查中,调查人员对东赵遗址进行了测绘,依然未能发现城址。当他们走到大师姑村周围时,发现了索河畔的大师姑夏城。
2004年冬,郝红星对郑州西南郊独自进行田野调查,新发现汉代以前各时代遗址32处。在复查关帝庙遗址后,返程经过东赵遗址,走马灯式的经过,当然不能发现东赵城。
2005年,河南省进行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东赵遗址进行了复查钻探,在遗址东部发现一段夯土,南北长50米,东西宽5米,遗憾未能进一步深究下去。
2006年6月,东赵遗址升格为河南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在随后开展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又对遗址进行了复查,发现划定的保护范围偏小,村民在取土过程对遗址北部造成了破坏,复查人员在取土区采集不少二里头时期遗物。
二、 终于等到你
2011年秋,多年来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关系密切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再次发力,提出“中原腹心地区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研究课题,北京大学由文博学院博士生侯卫东负责,研究院方面由汪松枝出面协调,配以2-3名技工。为了省节时间,他们对三河流域内(枯河、索河、须水河)以往确认的遗址进行重点考查,辅以勘探、断面剖铲等技术手段。重复单调的工作持续了五十多天,直至12月底的平安夜。来年2月中旬复工,又坚持30多天。两阶段实地核查仰韶至西周遗址98处,其中不乏精品级遗址,东赵遗址是其一。
东赵遗址作为省保单位,自然不能放过,侯卫东带着决心而来。核查组首先在遗址东部一道东西向的断崖上发现有沟状堆积,沟口宽5-7米,深5米,内含龙山晚期陶片,钻探发现这道北偏东12.5°的壕沟残长100多米(事后证明此沟即小城护城壕)。
沟西紧挨一“U”形黄花土夯层,顶宽4米,厚3.5米,夯层10厘米,结构不够致密,内含少量龙山时期的陶片。由于该堆积颜色与生土相近,又不坚实,钻探难以确认其长度,需通过试掘求证(事后证明该段夯层即是小城东城墙)。
“U”形夯土西5米又发现一个沟,沟宽10米,深5米,沟内填黄灰色似经夯过的花土,底部发现有二里头晚期和二里岗下层二期的陶片。钻探发现这个沟向南10米即不易寻找了,编为F2(事后证明此即中城的东城墙基槽)。
在这个最不起眼的断崖上刮出如此重要的三种迹象,侯卫东相当高兴,又相当糊涂:东边两种现象感觉是城墙与护城壕,可西边的硬土如果是房基的话,房子建得离城墙这么近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吗?难道是军营?
迷惑归迷惑,还是先找出城圈再说。侯卫东根据东边那100多米长的壕沟方向向南寻找,果然有新的发现。原来,断崖南130米有一条东西向的生产用路,近年来村民建宅需要用土,路边取土颇为方便,路南的断崖就被取出了一个深长的“U”形坑。考古人最喜欢断崖了,可以利用断崖的直观性观察上边裸露的遗迹,这比自己挖方制造断面省老鼻子劲了。侯卫东心花怒发,他们几个人马不停蹄地在坑的西南壁上刮出了夯土,探明这片夯土南北长36米,东西宽12米,方向12°。它是城圈的一部分吗?看着不太像,夯土外边没见护城壕,暂编为F1,它被二里岗上层的H1打破(事后证明F1即是中城内大型商代回廊式建筑的东厢部分)。
侯卫东觉得向顾院长汇报的时候到了。果不其然,顾院长听了非常讶异,觉得在毫无地形优势可言的东赵村发现城圈类遗存及夯土基址实出乎意料,那么多人走过了,都无重大发现,这次是真的吗?不会是空喜一场吧?
顾院长带上小汪急赴现场考察,一看不打紧,认为遗迹确是城圈与壕沟,但性质尚需进一步探证,到底是龙山城呢还是二里岗城?基址属于二里头期还是二里岗期?就目前来说,重要性已经超乎寻常。指示小汪加派人手,要挑最好的技工入场,小汪满口答应。
信心满满的侯卫东带领精兵强将驻扎在东赵村,开始对东赵遗址新一轮的详细调查和勘探追踪。这次复查长达一个月,不仅对遗址四至、不同地段的文化内涵有了深入了解,还对以往发现的壕沟、城墙和夯土建筑做了确定,尤其重要的是在遗址南部新发现一段东周时期的夯土墙(事后证明是外城一段),在遗址北部采集到一件残玉铲,这两样都无疑增加了东赵遗址的戏份。
当侯卫东夜以继日奋战在东赵遗址工地时,内心的喜悦冲淡了身心疲惫,他忍不住将把东赵遗址重大发现告知北大的恩师。次日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老师齐向老院长李伯谦先生恭喜,李先生才得知家乡出了惊天动地的考古发现。激动之余,一幕幕往事浮现眼前,遂掩卷南下,回东赵再做考察。
侯卫东怀着崇敬的心情采访了满脸春风的李先生。正如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童年,李先生儿时常和小伙伴到村北铁路旁看轰然而过的火车,幻想有一天能骑上这条绿色长龙到远方看看,更多的时候则是几个小伙伴打打闹闹穿过西边的赵村,再向南绕到山坡上,在翠草间追逐翻飞的蝴蝶,在雪野上踩着松软的麦苗扔雪球。雪融泥消,出露的陶片让他们觉得奇怪,可这和快乐的童年有什么相干呢?且拾起它们向远处投去,练练臂力吧。
李先生拿出日记,边翻边回忆,1957年他在北京大学攻读考古专业(这是否和儿时的经历有关?),想起家乡南山坡的陶片,就利用寒假对山坡进行了调查,采集到一罗筐绳纹陶片,器形有陶瓮、陶罐、陶盆、陶豆、陶碗等,还有磨得非常光滑的石镰。这些东西后被送至刚成立的郑州市博物馆展出(即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东西展厅)。原来李先生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有如此深厚的渊源,侯卫东不由得感慨到。李先生着重告诉卫东,他的高中同学、郑州三十六中历史教师郭增福先生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东赵遗址采集到一件二里岗时期的平底铜爵(非张松林先生简报中的铜爵),看来出铜器的遗址都非常非常地重要!李先生说着思考着什么,一丝不易觉查的笑意从脸上流过,是他想起郑州、荥阳诸多出铜器的遗址将大有可为,还是想起了别的什么?(照片1)
李先生给侯卫东的建议是:先找出不同时代的城垣和城壕,大范围勘探,注意内外城垣的不同。这是高屋建瓴的建议。
三、揭开面纱
东赵遗址的出土物和遗迹都蔚为大观,城及建筑基址性质呼之欲出,但考古是一门实证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与马虎。顾院长和李先生都同意北大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联合发掘尽快开始,这一行动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于2012年秋开始了。
考古领队:顾万发
执行领队:张家强
特别顾问:李伯谦 刘绪 雷兴山
发掘人员:郭中芳(一级技工) 周明生(一级技工)
修复人员:郭现军(一级技工)
阵容足够强大,堪称豪华。言归正传,行文至此,大家恐怕还知道东赵遗址的确切方位吧。
东赵遗址位于郑州市高新区沟赵乡东赵村南、中原区须水镇董岗村北的檀山北坡上,东距须水河2公里,北距陇海铁路0.4公里,西距关帝庙遗址1.5公里,南距郑上路1.7公里。遗址西北1公里有一条从檀山北坡延伸下来的冲沟,拐向东北,插入须水河。根据河水下切速率,这条季节性小河夏商时期是不存在的(照片2)。
由于李伯谦先生声望着著,东赵村的村民对考古队相当友好,多方予以积极配合,考古发掘因而进行得十分顺利。自2012年10月至2015年7月,考古队累计发掘7000平方米,勘探70万平方米,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简述如下。
1. 小城
小城位于遗址东北部,平面呈方形,方向北偏东5°,边长150米,面积2.2万平方米。城墙墙体破坏殆尽,仅存基槽,槽宽4米,深1.5米,槽内有致密浅黄色夯土,夯层清晰,厚5-8厘米,但夯窝较为模糊。护城壕紧临基槽,宽5-6米,深3-5米,壕下部为淤土堆积。通过对东城墙、北城墙、南城墙三处横断解剖,发现城墙基槽均被二里头一期遗存打破,可知小城废弃于二里头一期。基槽夯层内的陶片有少量龙山晚期的,新砦期最多,再晚的则没有,护城壕内所有陶片均为新砦期,因此判定小城始建年代为新砦期。
2. 中城中城位于遗址中部,大致呈梯形,方向北偏东10°,北城墙长150米,南城墙长256米,南北长350米,面积7.2万平方米。城墙墙体被破坏,仅存基槽,槽宽4-7米,槽内致密浅黄色夯土,夯层明晰,厚6-8厘米,局部可见清晰夯窝。护城壕宽3-6米,深2-3米,壕内均为淤土堆积。通过对南城墙、东城墙的横断解剖,发现槽基被二里头四期沟打破,可知中城废弃于二里头四期。基槽夯层内陶片均为二里头二期,护城壕底部陶片亦为二里头二期,因此判定中城始建于二里头二期。中城内外分布大量二里头二期晚段、三期早段的遗存,可知中城兴盛于二里头二期晚三期早(照片5)。
中城内外遗迹分布如下:中城偏南一条东西向的东周路沟横穿中城,路沟宽2米,积土厚0.5米。路沟两边的城墙基槽内侧明显加宽,说明此处有附属建筑,判断为中城城门所在,东周路沟形成与此城门有关。中城中偏东区域分布大量地穴式遗存,部分遗存内发现有猪骨架、人骨架、龟壳等,因此判断为祭祀类遗存,也有学者认为系仓储区(照片6)。中城北部发现有祭祀遗存,推测为主要建筑区。中城南部发现有小型房址与大量生活遗迹,应为一般居民区。
3. 大城大城破坏严重,结合勘探确定大城整体呈横长方形,方向为北偏东15°,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600米,面积60万平方米。城墙亦无存,基槽呈倒梯形,口宽1米,底宽0.4米,深1米,槽内夯土较硬,所含陶片为东周时期。护城壕宽3-6米,深2-3米,壕内包含物甚少。大城年代为战国时期(照片7)。
4. 圆形地穴式遗存遗存呈袋状,残存下部,现口径2-3.5米,底径米,深米。周壁、坑底较规整,坑底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填土为质密红粘土,年代为二里头二期晚段。
5. 祭祀坑H342,圆形,打破小城北城墙基槽,坑内出土近20块牛肩胛卜骨,灼痕明显,年代为二里头二期(照片8)。这是目前发现的二里头时期单个遗迹出土卜骨最多的单位,具有指标意义。
中城南墙基槽内发现一孩童骨骸,似与祭祀活动相关。
6. 商代大型建筑基址
位于中城东南角,长方形回廊式建筑,方向北偏东10°,仅存夯筑的基础。南北长40米,东西宽75米。东廊南北长40米,东西宽10米;南廊打破中城南墙,南北长10米,东西宽70米,基础厚1米,中部偏东位置有一近2米的缺口,应为门道;西廊揭露部分,南北长20米,东西宽10米;北廊东端保留,西部、中部上层被西周和二里岗上层遗存破坏,下层夯土尚在。基址夯层内包含二里岗下层一期的陶片,基址下叠压有二里头晚期文化层,故该建筑建于二里岗下层一期,使用至二里岗下层二期。建筑形式:中间为庭院,北为主殿,门道在南(照片9)。
7. 其它遗迹
东赵遗址目前清理灰坑500多个,清理水井12个(勘探100个),另有墓葬、陶窑、水池等,年代横跨新砦、二里头、二里岗、西周几个时期,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另有石器、骨器、蚌器、贝币。陶器以灰陶为主,有夹砂、泥质之分,器形可见深腹罐、花边罐、捏口罐、盆、甑、矮领瓮、小口高领罐、附加堆纹缸、觚、鬲、大口尊、豆、斝、碗等。石器以生产工具为主,主要有铲、斧、刀、镰等。骨器有骨匕、骨簪等。蚌器有刀、镰等(照片10、11、12、13、14、15)。因发掘面积有限,目前尚未发现铜器、玉器。
四、 重要意义
东赵城的发现颇为不易,从前述数次调查均错过就可知晓。是金子总会发光,只是没有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戮力同心,这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东赵城发光的时日肯定推后许久。东赵城闪闪发光源于它意义特别重大。
1.东赵遗址涵盖龙山、新寨、二里头、二里岗、西周、东周六个时期,序列完整,为中原地区夏商谱系研究、郑荥区域聚落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及新材料。
2.小城是嵩山以北发现的第一座新砦期城址,对解决新砦期文化面貌、性质及归属问题有极大帮助。中城是为数不多的二里头二期城址,仓储区、卜骨坑以及墙基奠基遗存较为少见,城外有数条同期环壕尤为特别。
3.打破中城南城墙的商代建筑基址规模仅次于偃师商城同类基址,考虑到这里出过商代铜器,商代遗存丰富,东赵遗址无疑是郑州商城重要的附属聚落。
4.遗址西部丰富的西周早期遗存,为研究郑州地区西周文化,探讨西周封国管国提供了新材料。
五、 余论
东赵城的发现,让我们想起三个问题:一是东赵城地理位置特殊,有山却无险可依,有水却无水可据,新寨期夏人为何将城建在这里?二是商代夏时,商人为何没继续使用此城?三是东周时期,为何人们再次来此建城?
根据目前的研究,可判定小城建于新寨期。新寨期的城址,中原地区除了新密新寨遗址那个面积逾百万平方米的新寨期城,再者就是此小城了。两者无法相比,前者是超级聚落或王都,后者不过是个据点,如果将其理解为新寨文化沿嵩山东麓北渐、西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倒不失为一种考虑。可是,这个据点为什么不建在须水河岸而建在接近索须河平原的檀山北麓底部,是否和新寨时期的洪水有关呢?
中城建于二里头二期,而以北6公里的大师姑夏城也建于此期。中城面积7万余平方米,大师姑城面积51万平方米,两者不可同日而语。为什么一个不大的索须河流域出现两座同期的夏城呢?我们认为:二里头二期人口增多,需要扩城。同时气候转干,水患已无,广阔的索须河平原适宜粮食生产,那么在城防条件更好的大师姑一带建一座大城,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由于东赵城地势较高,平原生产的粮食储存于此,倒也合理。必须指出,东赵中城和大师姑夏城均为梯形,但方向不同,是建城理念发生转变,还是地形造就,有待研究。
商代夏后,商人定都郑州商城,大师姑城作为商代掌控索须平原的据点足够,东赵城已无存在必要。
至于战国东赵复建大城,要从当时郑州地区众多城址的位置来考量。战国时,郑州商城加固后继续使用,当然是区域政治中心。其西北邙山脚下的平咷城战略位置重要,城墙蛮好,沿用。西南的常庙故城建于春秋晚期,城高河险,同样沿用。二城之间距离过长,在中点附近的东赵遗址增建大城就不足为奇了,可以互为支援,而大师姑城离平咷城太近,无重建必要。但是,在平咷城与东赵城之间的中点偏西,增建了娘娘寨战国城,三城互为犄角,并与南11公里的京城遥为呼应,同时造成娘娘寨战国城、东赵大城、京城、常庙城之间又出现两组互为犄角之势。最后,在娘娘寨战国城的身后(西面)还有索城坐镇。如此看来,郑荥间战国城城防布局相当严谨,东赵大城正是妙棋一招!
- 0001
- 0002
- 0001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