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历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令人吃惊的是荆楚大地湖北省居然至今仅有13项入选全国十大考古,甚至比某些地级市都少,着实让人不解。湖北所在的江汉平原地区是我国史前文化的几大区域之一,新石器时代从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到石家河文化一脉相承十分强悍,之前屈家岭时期的城河遗址和石家河时期的石家河遗址当年入选十大都是没悬念的。到了夏商时期,湖北地区成了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排头兵,形成以盘龙城为中心的遗址群,令人不明白的是张昌平老师在盘龙城做了这好几年工作了为啥没参评十大呢?
到了两周时期,湖北地区有神秘的曾国,看下2011后只要有曾国墓地参评必中奖,从叶家山,文峰塔到郭家庙和枣树林,曾国的故事频频刷新我们的认知。最近湖北省博有一个《华章重现 曾世家文物展》个个都是有铭文的青铜器啊!强烈推荐!可惜湖北貌似到了秦汉之后就没什么大发现了,不过先秦时期各时段的都很精彩。包括旧石器鄂西北的旧石器,联系陕南以及河南南阳地区的发现估计能搞出大事情。
湖北省的13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有两项是旧石器时代的,而这两项也是新世纪之前唯二的入选项目。湖北郧县人头骨化石,是这么多年来第一个入选全国十大的项目。早在1975年,就在湖北郧县发现古人类牙齿化石。1989年又发现一具人类头骨化石。199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考古发掘,又发现一具头骨化石。两具头骨化石都保存了完整的脑颅和基本完整的面颅,第二具更为完整,根据头骨特征,属于直立人类型,定名为“郧县直立人”,简称郧县人。根据古地磁法测定,化石大致距今80万年至90万年。郧县人的年代非常古老,甚至与蓝田人的年代相当,但郧县人化石体质上却显示出许多早期智人的特征,从而对直立人与早期智人的发展关系以及南北文化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随后的湖北鸡公山遗址的旧石器及其加工残碎物比比皆是,其文化层厚达1米多,存在两期文化堆积,第一期距今五万年前,第二期距今约二万年。遗址周围系纯粘土层,没有岩石,可见其加工石料来自远处。遗址内不仅出土了数以万计的打制石器、石核和石器废料,而且发现了丰富的遗迹现象,在遗址中部有数个由大量石器围成的不规则形空地。鸡公山遗址是一处长期使用并保存完好的石器制作场,填补了我国旧石器时代平原居址的空白。
2000年之后进入湖北考古的大爆发时期。其中新石器时代主要围绕从屈家岭到石家河文化时期文明探源和两周时期的曾国墓地。屈家岭时期有2018年的沙洋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筑、祭祀遗存等重要遗迹,从内部聚落形态的角度揭示了屈家岭社会的发展。王家塝墓地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岭文化墓地,填补了长江中游地区缺乏史前大型墓发现的空白,对重新审视屈家岭文化的社会结构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同时清楚表明屈家岭社会已经形成了完备而独具特色的墓葬礼仪。这些发现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后中国史前社会动荡整合的广阔背景下,屈家岭文化自身高度发展并在区域间互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长江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乃至整个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研究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
石家河时期的则有2016年的石家河遗址发掘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给我们带来了对这个遗址以及对长江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的新认识。
第一,在这个遗址中心部位的谭家岭地点,发现了油子岭文化时期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的城址,是迄今所知长江中游地区早于屈家岭的城址中面积最大的。
第二,谭家岭地点的发掘还发现了龙山时期随葬玉器240多件,其中有很多前所未见造型,为我们认识龙山时代玉文化交流以及当时社会的精神世界带来新的契机,同时也说明长江中游地区直至龙山时代仍然是中国文明起源中不容忽视区域。
第三,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城址东南角城墙的确认、三房湾城墙缺口发掘的城址南城门、西城壕外印信台地点发掘的大型建筑基址及其与之相关联的多组“套缸”遗迹、城内西南隅三房湾地点发掘到的大量红陶杯堆积及其与之相关的建筑遗迹、谭家岭地点该时期大型建筑遗迹的发掘都为我们进一步了解石家河古城的全貌带来了更多的证据。
两周时期曾国历年来的发掘,则从考古上构建了曾国的历史。其中2011年叶家山墓地是湖北西周考古的一次空前发现,不仅将曾国的历史向前推进了500余年,更为重要的是,对诸多昭王南征铜器铭文中的“在曾”、“在曾、鄂师次”等系列铭文都可以重新得到诠释,对曾国史的研究是一个重大突破。同时对汉水以东区域西周早期曾、鄂的关系以及曾楚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2013年的文峰塔墓地是继叶家山西周曾侯墓地发掘后在随州发现的又一重要的东周墓地。其新发现和学术价值主要有:
一、首次在随州揭露出了数量最多的一处春秋中晚期至战国中期的东周墓葬,并出土了大批带有曾字铜器的铭文,对判定墓葬国属及墓主身份具有重大的文字学依据。二、首次在随州境地内发现了曾国的车、马坑,对认识和揭示春秋曾国车马殉葬制度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首次新发现了亚字形的墓葬,刷新了已有的东周墓葬形制。根据器物形制和打破关系,该墓的年代应略晚于曾侯乙墓,根据墓葬规模和出土铭文推断,应为一代曾侯墓葬,墓主为曾侯丙。
四、首次在M33的青铜盘上发现了春秋中晚期失蜡法铸造法的直接证据,这一不可颠覆的新发现,使得迄今纷争不已的失蜡铸造法有了一个定说。
五、首次在M21中出土了一件带有“随”字的铭文的铜戈,是建国以来经科学发掘出土的第一件随国铜器。随国铜器出自于曾孙邵的墓葬中,为曾即随说增添了新的重要证据。
随后2014年郭家庙墓地的发掘共清理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墓葬29座、车坑1座、马坑2座、车马坑1座,出土铜、陶、漆木、骨、皮革、玉石等各类质地文物千余件,其中青铜鼎、盘等有“曾子”铭文。墓地年代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是一处以曾国国君墓M1和陪葬的大型车坑、马坑为中心的曾国公墓地。该墓地是继随州叶家山、义地岗两处曾国国君墓地之后,发现的又一处曾国国君墓地。填补了西周晚至春秋中期曾国文化发展的缺环,对于曾国文化分期、曾国族姓、曾随关系、曾曹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重要的资料,是曾国考古的重大发现。
2019年的枣树林墓地弥补了春秋中期曾国的缺环,构建了中国周代封国中以考古发掘最完整的材料也是最重要的文化序列,构建了江汉地区青铜文化的一个标尺,在曾国乃至两周考古领域具有重大意义。第一,枣树林墓地发掘的三组侯墓是经过科学考古发掘、棺椁结构和器物组合等保存最好的春秋中期诸侯级墓葬,填补了不见春秋中期曾侯的空白,对完善曾国世系及研究春秋中期诸侯墓葬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三组曾侯墓葬在布局和年代上都与墓地之南的曾侯、曾侯墓葬相衔接,整个墓地规划有序,墓葬排列整齐,体现了周文化墓地特征和曾国葬制的传统。
第二,墓地年代较早的墓葬随葬器物形制大体与周原地区相近,较晚的墓葬随葬器物已有很明显的楚文化风格,说明在春秋中期曾国从“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的转变,为探讨曾、楚、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实物资料,对研究春秋中期曾国乃至周文化体系青铜礼器的变革、构建南方青铜文明意义巨大。
第三,青铜礼乐器铭文反映了极其丰富的曾国及周王朝历史文化信息。
除了以上重大发现外,湖北大冶铜绿山四方塘遗址墓葬区首次较为完整地揭示了采选冶铜遗址与墓地组成了一处铜矿产业链。墓葬区与近几年在岩阴山脚遗址发现的洗矿尾矿堆积场、选矿场、35 枚矿工脚印、四方塘遗址冶铜场及Ⅶ号矿体5 处古代采矿遗址等,共同组成了一个同时代同地区的较为完整的矿冶产业链,为研究东周时期铜绿山铜矿采冶空间分布、生产规模、技术流程等拓宽了视野。揭示了铜绿山考古学文化特征与冶炼技术的信息。墓葬区的文化属性显示扬越文化和楚文化共存融合,楚文化因素渐逐加强。对墓葬出土的部分铜器和孔雀石进行了铅同位素示踪分析,这些铜器的原料多数来源于铜绿山。四方塘遗址冶炼场出土炉渣分两批次检测,含铜量平均为0.49%和0. 68%,皆说明炼铜技术已达到了近现代冶铜技术的水平。
今年入选十大的郑家湖墓地清理了一批难得的秦文化饱水墓葬,极大地丰富了秦墓资料的完整性。漆器中不少纹样与器形为首次出现;木板画和漆器的图像题材为研究秦人的宗教思想、服饰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文字材料反映了秦文化的文字演变、名物制度和青铜器流转情况,也映射了秦人的思想倾向。这些材料从实物、图像、文字多个层面展示了出关秦人的丧葬习俗、思想观念、生活状况、社会结构的历史细节以及秦楚融合的文化变迁过程。
郑家湖墓地与楚王城城址及其周围的睡虎地、龙岗、江郭、大坟头等墓地是一个有机整体,年代均集中在白起拔郢至汉初,这些墓主多是楚秦汉嬗递——秦汉帝国大一统进程重要节点的亲历者、见证者,多学科研究也揭示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最初形成的关键时期的人群迁徙与交融互动。这些材料生动展示了秦文化与楚文化逐渐融合、统一于汉文化并汇入中华文明的历史过程,为研究战国晚期至汉初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中华文明从多元一体到大一统的历史进程及其背后所反映的国家认同提供了典型个案。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