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草木青翠,遇见越窑
70868

草木青翠,遇见越窑

我要新鲜事2023-05-29 19:30:182

高温烧制而成的瓷器,是火与土的艺术,也是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一项重要发明。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瓷器出现于距今约2000年前的东汉中晚期而最早的成熟瓷器即是青瓷其主要产地在今天的浙江境内越窑。可谓是早期青瓷生产最为重要的窑场。

越窑秘色瓷莲花碗 五代 发现于苏州虎丘云岩寺塔 苏州博物馆藏

越窑,是越州窑的简称。古时候,瓷器作为一种地方特产,人们常常以窑所在的州名来称呼瓷窑。越窑的主要窑场位于越州所管辖的余姚、上虞境内,这一带的窑场,被统称为“越窑”。其始于东汉,是从原始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原始青瓷提梁盉 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以前的越窑,我们习惯称之为“早期越窑”,与唐代及以后的越窑进行区分。在早期越窑的生产地,聚集着较多原始瓷的窑址群,从中可以看出由原始瓷向瓷器发展演进的过程。

越窑的胎、釉、窑炉

越窑瓷器的胎质细腻,呈灰白色,烧结坚硬,不吸水。经过检测发现,各时期的越窑瓷器胎质成分与当地的瓷石原料十分接近,应是就地取材。

越窑秘色瓷及匣钵残片

越窑瓷器的坯土中,氧化硅含量较高,而氧化铝的含量较低。氧化铝含量低,会使得瓷器在烧制的过程中容易变形,因此需要保证瓷坯具有一定的厚度。

越窑青瓷扁壶 西晋 苏州枫桥狮子山一号墓出土 吴文化博物馆藏

越窑瓷胎外普遍施青釉,而铁是青釉的主要着色剂。今天所见的青瓷,有些釉色青翠,而有些釉色偏黄,这是因为古代窑炉的烧成气氛控制较为困难,在氧化气氛中,铁处于高价状态(Fe2O3),呈现出黄色;在还原气氛中,铁处于低价状态(FeO),呈现青色。

釉色偏黄的越窑荷叶纹碗 唐代 浙江省博物馆藏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从汉代至南宋,越窑地区主要使用龙窑烧制瓷器,以山上的为原料。窑炉狭长,一般依山而建,前低后高,如同一条火龙,故称“龙窑”。

浙江凤凰山考古遗址公园 禁山窑址西晋龙窑

龙窑主要分为窑头、窑室与窑尾三个部分。窑头有火门、通风口和火膛,火膛即是烧火的地方。中段的窑室用于放置需要烧制的瓷坯,窑头烧火,火势上延,一直烧至窑尾。瓷器的烧成温度,一般在1200℃以上,高温使瓷器的胎与釉紧密烧结,越窑瓷器中较少出现剥釉的现象。

早期越窑

三国吴

堆塑罐是三国吴至西晋早期,越窑最具代表性的一类产品。主要流行于苏南及浙江地区,在皖南、赣北也偶有发现,是一种高等级的陪葬明器,反应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丧葬观念与习俗。

青瓷堆塑罐 三国吴 浙江绍兴三国墓出土 故宫博物院藏

堆塑罐上常常堆砌着亭台楼阁,龙、熊、狮子、鸟、羊、狗、鸡等动物造型,以及吹笛、抚琴、杂耍、执杖等各种人物形象,丰富多彩。

罐身往往贴饰佛像,还有鱼、龟、蛇、螃蟹等水生动物,且常留一个小孔,其意涵及用途至今难以解释。这时期的佛像纹饰宗教崇拜意涵还较少,主要起到装饰的作用。

西晋

联珠网纹带是西晋时期越窑瓷器的主要纹饰特征,此外还有菱形纹带、禽兽纹带等。

饰连珠网纹带的青瓷钵 西晋 南京博物院藏
饰菱形纹带的青瓷带盖四系罐 西晋 南京博物院藏

这些纹饰带都装饰在罐、壶等器物的肩、腹交接处,或是碗、钵、盆等的外壁上部。当时的人们席地而坐,瓷器大多放置在地上,少数碗、耳杯等饮食器具放于案上使用。因此,装饰带的位置,正好处于人们从上方往下看的视线所及之处。

青瓷羊 西晋 故宫博物院藏

六朝时期,越窑瓷器常常以动物形象作为装饰。鸡首壶出现于吴晚期,壶一般为盘口,壶肩部一侧贴鸡头,与之相对的另一侧贴鸡尾。

鸡首壶 西晋 故宫博物院藏

虎子也是这一时期常见的器形,因其形状似虎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越窑瓷器上常常刻画羽翼,例如虎子的器腹两侧,应与当时流行的羽化升仙思想有关。

越窑青瓷虎子 西晋 嵊州市文物管理处藏 嵊州市石璜镇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88年)墓出土

东晋至南朝时期

西晋后期出现了点褐彩的装饰手法,此类装饰在东晋及南朝时期的越窑瓷器上较为流行。彩料以为着色剂,在已经施釉的坯体口沿或肩部位置点彩。烧成之后,整体的青色中点缀褐色彩斑,形成鲜明的对比。

青釉点褐彩四系壶 东晋 故宫博物院藏

三国吴至西晋时期,越窑瓷器器形大多矮胖端庄,东晋开始逐渐向清瘦秀丽的方向发展。在纹饰方面,东晋时期较之前大为简化,动物形象变得消瘦呆板,器物种类也有所减少。

越窑青瓷鸡首壶 东晋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鼎盛期的越窑

一般认为,唐至五代为越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时,我国瓷业呈现出“南青北白”的格局,“南青”指的主要就是南方地区以越窑为核心窑场的青瓷产品。

那一句形容越窑最为著名的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出自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描写的便是这一时期,浙江上林湖地区的越窑。

上林湖是一个天然湖泊,面积约177万平方米。瓷窑址分布于它的东西两岸,十分密集。在其东边的上岙湖和白洋湖也有窑址分布,可以想见当时窑业的兴盛。

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唐五代时期越窑产品种类繁多,主要器类包括各式的碗、盘、壶、瓶、罐、杯、盏托、粉盒、水盂,等等,几乎覆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唐代陆羽《茶经》中亦提及越窑: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不仅形容越窑“类玉”、“类冰”,并且将其列于当时诸窑之首,认为越窑生产的青瓷更胜于北方邢窑生产的白瓷,有利于茶汤颜色的表现。

越窑青瓷荷叶带托茶盏 唐代 宁波市和义路码头遗址出土 宁波博物院藏

越窑瓷器不仅面向国内市场,且远销海外。往来于中国及阿拉伯世界的唐代商船——黑石号,沉没于印尼海域,其中出水的陶瓷器中就有越窑瓷器的身影。

越窑青瓷镂空熏炉 唐代 黑石号沉船出水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而另一艘在印尼爪哇海域发现的井里汶沉船中,已经发现了超过数十万件越窑瓷器,沉船年代大约为十世纪中后期,即五代至北宋早期。此外,在今天的朝鲜半岛、日本,以及越南、印度、伊朗、埃及等国家,都曾出土越窑青瓷。

五代时期,越窑窑址数量迅速增长,当时的越窑位于吴越国境内,由吴越王钱氏掌控。

吴越国偏安东南一隅,为求自保,以其地所产进贡给中原王朝,这些进贡物品中就包括大量的越窑青瓷,乃至今天耳熟能详的秘色瓷器。在南唐闽国境内,也有发现越窑的产品,是吴越国与周边国家外交往来的记录。

那么,秘色瓷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北宋赵令畤《侯鲭录》中记载: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之,故云秘色。

在《吴越备史》《十国春秋》《宋史》等文献中都有关于秘色瓷的记载。说明在当时,人们对于秘色瓷应是有概念的。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人们对于其所指代的器物逐渐模糊,直至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的发现。

法门寺地宫中除了出土各类器物外,还发现一块“衣物帐”碑,这是一部记录地宫中埋藏物品的清单,其上就刻着“瓷秘色”三字。

法门寺地宫出土衣物帐碑文(拓片)唐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

地宫出土的越窑瓷器与碑文记录相互对应,让今天的人们得以直观地认识秘色瓷的真实面貌。

“秘色”的含义

过去有学者认为,“秘色”指示的是一种釉色,但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中,11件呈现青绿釉色,另有2件则是黄釉产品,加以金银平脱工艺进行装饰,其黄釉色泽亦是窑工刻意追求的效果。故而,从颜色角度来解释秘色之“色”,较为不妥。

金银平脱鸟雀团花纹秘色瓷碗 唐代 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据考证,“秘”应表示“珍惜、罕见”之意,而“色”作“等级”解释,秘色瓷在唐代或指珍惜等级的瓷器

秘色瓷与一般越窑烧造工艺的区别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慈溪后司岙窑址发现了一件刻有“罗湖师秘色碗”瓷质匣钵残片,证实了秘色瓷的产地与工艺。

“罗湖师秘色碗”铭瓷质匣钵残片 慈溪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

一般越窑在烧制时,使用夹砂耐火土制作的匣钵,这类匣钵可以反复使用。而秘色瓷烧制时,使用与瓷坯相同原料制作的匣钵及窑具,这就保证了在烧成过程中,瓷器与匣钵的热胀冷缩率相同,可增强其稳定性。瓷质匣钵优良的密封性能,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但同时,由于瓷质匣钵在瓷器烧成以后,必须打碎才能将器物取出,大大增加了瓷器生产的成本。

后司岙位于上林湖越窑遗址最核心的区域,不仅窑址密集、规模庞大,而且产品中秘色瓷的比例高、质量精美、种类丰富,是唐宋时期秘色瓷的最主要烧造地

慈溪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发现的瓷质匣钵与秘色瓷残片

宋代的越窑

北宋时期

北宋早期,越窑工艺继承自晚唐五代,瓷器的产量及品质依然较高,流行装饰纤细的划花,纹饰繁多,器形较五代时期也发生了变化。

越窑青瓷刻龙纹盘(细部) 北宋 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出土

北宋中晚期,越窑的制作工艺逐渐出现衰退的迹象,产品制作的精细程度与之前相比,也稍有逊色。

南宋时期

尽管北宋晚期以来,上林湖地区的瓷业不断萎缩,但在南宋初年,宋室南迁,朝廷曾于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及绍兴四年,两次命越州烧造明堂祭器

在位于距上林湖不到4公里的古银淀湖周边,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批与传统越窑风格截然不同,而与北宋汝窑及南宋官窑产品面貌十分接近的器物,其生产窑址主要分布于低岭头、寺龙口等地。

寺龙口窑址 龙窑遗迹

这些窑场除了为南宋朝廷烧造祭器外,还发现了陈设器生活用器等。器物种类包括碗、盘、碟、盏、钵、执壶、水盂、炉、觚、梅瓶、器座、鸟食罐,等等,制作精美。

越窑青釉鼎式炉 南宋 寺龙口窑址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在此之后,朝廷在临安建立官窑,浙南一带的龙泉窑也逐渐兴盛起来,绵延近千年的越窑被取代,最终走向了衰落。

0002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