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会村: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万国会盟之所在
禹会村遗址的发掘者曾如此为大家描绘四千年前大禹治水在涂山下会盟天下诸侯的场景:
极目远眺,荆、涂二山在远方巍然耸立,淮河漫流,洪水滔天。身畔,沿岸垒筑的高台上正燃烧着熊熊篝火,篝火旁,夏后氏和涂山氏的族众们已准备好猪、牛等牺牲,鼎、甑中散发着稻、粟的香味,鬶、壶中有酒浆溢出。一切都已就绪,万众瞩目中,远道而来的贵宾大禹现身了。他禹步阔行,沉稳地登上夯筑好的方台,盛大的会盟祭祀仪式正式开始。高台正中林立的诸侯旗帜迎风飘荡,旗杆两旁,前来会盟的诸侯手捧玉帛,随声应和着大禹发出的号召。仪式自旦及夕,昼夜不停,延绵数日。大禹与来自各方的诸侯筹划治水方略,一场旷世伟业即将拉开序幕。
禹会村,一个位于涂山南麓,淮河岸边的小村庄,隶属于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秦集镇。在这个如今平凡的江淮小村庄多年来一直流传着“禹会诸侯”、“禹娶涂山”的传说。而《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相发兼并至今,其存者无数十焉”《今本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五年,巡狩,会诸侯于涂山”。
禹会涂山在中国历史上应该是一次里程碑式的政治实践。要知道“当禹之时,天下万国”,这万国就相当于现在一个个地级市,而无论是黄河、淮河还是长江,哪一个发洪水,如果要治理绝不是一市一县的事,在当时也绝不仅仅是哪个部族的事。所谓集中力量办大事,面临天灾便需要英雄式人物带领天下万国共克艰难。
这时候大禹治水需要生活在涂山周边的“地主”涂山氏的支持,大禹娶了涂山氏的女儿,因此在治水的过程中涂山氏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如现在淮河每年暑期发洪水,中游的安徽地区是牺牲最大,也是贡献最大的地区。所以,当地人也对“禹会涂山”这件事深信不疑。如今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涂山之巅的禹王宫都会举办大型庙会。
而禹会诸侯于涂山下共谋治水这件事,也是天下诸国第一次在一个领袖的带领下完成一件大事,而这个事件也被视为形成夏王朝的直接导因。那么禹会村遗址的考古发现是否支持这个传说呢?
禹会村遗址被发现得相当晚,1985年的全国文物普查确认该遗址属于龙山文化时期。之后直到200年,禹会村遗址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推动下,由社科院考古所王吉怀先生主持发掘。在2007年至2011年的五次发掘中,禹会村遗址发现了一处面积近2000平方米的大型礼仪性建筑,这个建筑包括夯土非常考究的一个人工堆筑台基分别由灰、黄、白三种土进行覆盖,特别是上边的黄土和白土相当纯且细腻。在这个台基上由南向北分别发现了柱洞、凸岭、凹槽、烧祭面、方土台和长排柱坑。对于这些遗迹被复原为当年的什么样场景,很多得靠想象,建议看看央视考古公开课,王吉怀老师复原得相当生动。
这些年随着“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课题的推动,80后领队张东则在聚落考古的理念下发掘和研究这个遗址。他发现到龙山文化时期禹会村遗址为一处面积达200万平方米的城址,而当年发现的祭祀台基,则实际筑造在东城墙上。说明在祭祀仪式举行之前,禹会村遗址便是淮河流域的一处中心性遗址。从这个遗址所出土的器物也发现有周边四大区域(中原、海岱、江汉以及环太湖地区),这个文化集合的范围也是后世中国的核心区域。
龙山时代,禹会村城址和大型礼仪性建筑充分说明,淮河流域史前文化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禹会诸侯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禹因为娶了涂山氏的女儿,不以私害公,所以能够集合众人之力治水成功,是淮河流域史前文化融入到整个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的关键节点。然而,正如发掘领队自己所承认的,淮河流域关于禹的传说应该是这里史前文化反应的事件的历史记忆,但是历史的细节是否如传说描绘的那么生动则仍需谨慎。
但无论如何,禹会村考古为蚌埠这个淮河流域火车拉起来的城市增加了历史和文化认同。多年来的考古工作不仅唤醒了淮河流域史前文明研究的核心城址,而且结合早期淮河上游的贾湖遗址,中游的尉迟寺遗址,双墩遗址,下游的顺山集、龙虬庄、藤花落等遗址,一起串联起可以与传统四大区域相媲美的淮河史前文明。
- 00017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