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墩:探索三星堆与古蜀文明的源头
中秋节一过就真的到了丰收的秋天,而金色的秋天也是国内各支考古队收获的季节,前一阵#三星堆再曝新发现#引发举国关注。可以看出三星堆所表现的应该是一个区域内比较成熟的文明国家,而成都平原地区进入文明国家的门槛显然不是起于三星堆文化时期,而是在三星堆之前相当于中原龙山文化时期,与石峁、陶寺和良渚并称为史前四大古城的宝墩古城。
根据目前考古学研究,先秦时期成都平原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为:桂圆桥文化(距今5100~4600年),宝墩文化(距今4600~4000年)三星堆文化(距今4000~3100年),十二桥文化(距今3100~2600年),巴蜀文化(距今2600~2400年),公元前329年年,秦灭巴蜀,成都平原被纳入秦汉王朝的版图中。
宝墩遗址位于成都市新津区宝墩镇宝墩村。宝墩古城是成都平原龙山时代八座古城面积最大的一个,俗称“龙马古城”。传说曾经是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孟获得“孟获城”,古城中心的鼓墩子是当年诸葛亮操练兵马的点将台,内城西南的铁溪河则是因为诸葛亮进军云南,在河边打造大量兵器,丢弃大量铁屑而得名。
对于宝墩遗址的发掘可以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徐鹏章等先生曾在该遗址进行调查,并采集一些文化,当时认为是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城址。1995年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再次对这个遗址进行调查和发掘,从出土的陶器和石器判断其年代相当于三星堆遗址第一期,所以推测该城址为早于三星堆文化的古城址,距今约4500年至4000年左右。
1996年的发掘发现了宝墩遗址的内城,整体呈东北-西南走向的长方形,长1000米,宽600米,面积约60万平方米,使用年代为宝墩一期和二期。2009年的发掘发现城外多处高地可以连在一起,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圆角长方形,长约2000米,宽约1500米,周长近6200米,整体构成一面积达276万平方米的大城址,使用年代为宝墩二期。如此宝墩古城与石峁古城(约425万平方米),良渚古城(约290万平方米),陶寺古城(约280万平方米)一起成为我国史前四大古城。
经过多年的发掘,宝墩古城除了发现由城墙构成的内外城外,在城墙外还发现了与城墙共同构成防御体系的壕沟。在城内发现了两条保存较好的道路,一条位于内城东城墙蚂蟥墩段内侧,一条位于内城北城墙真武观段内侧。如此外圈的城墙和城内的道路便构成了城址的主体结构,相当于人体的骨架。
如果说道路相当于人体的骨架的话,那么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便是城址的内脏。宝墩古城目前发现了八组大型建筑基址,均位于内城。这些建筑基址规模大,柱坑规整,柱网清晰,规格较高,单体面积均在200平方米以上,应该是宝墩文化时期贵族人群的大型公共礼仪性建筑。此外,在外城西南的沈林盘还发现一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的大型夯土台基,以中间凸起的部分为中心,四周为低平的广场,我觉得类似明清时期位紫禁城外的天坛,应该也是一处重要的仪式性用地。
既然说考古,怎么能少得了墓葬呢?可惜截止目前为止,宝墩古城所发现的墓葬甚少,仅有一百余座,而有随葬品的则仅有3座,这些墓葬一般都在房址附近,很类似于商周时期的居藏合一,之后的三星堆遗址也同样,虽然祭祀坑内容丰富,但是墓葬随葬品却很少。也许当地没有厚葬的风俗,也有可能这些都是平民的,高等级贵族的墓葬可能在其他风水宝地呢!
由于墓葬没有丰富的随葬品被发现,所以宝墩古城出土的器物主要为石器和陶器。目前根据器型判断,宝墩文化的来源可能是川西北早些时候的马家窑文化,而它的发展显然是后边的三星堆文化。虽然没有三星堆文化最后一起祭祀坑中那些神奇的器物,但是从日用的陶器和石器判断,宝墩和三星堆显然是一脉相承的。
宝墩古城所表现出来的内涵可谓是为成都平原走向文明国家拉开了序幕,其巨大的夯土城墙与壕沟的配置显示,该城址具有区域核心的地位,这样的城址形制也被后续的三星堆城址所继承。同时,城壕与外部的古河道相连通,显示出在防御之外的通航功能。而植物考古学研究也显示,宝墩城址不仅种植水稻,还种植粟和黍,在宝墩文化中晚期水稻种植普遍存在于以宝墩古城为核心的众多史前聚落中,是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重要源头。
总之,宝墩古城突出地表现了长江上游地区在早期社会进程中的各方面特征,它的发掘与研究,为长江流域古代文明起源的研究和早期国家发展轨迹理论构架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扩展阅读:三星堆文化的未解之谜
三星堆考古的发现与巴蜀文明的再认识
三星堆人如何祭祀?考古老队长带你穿越现场
三星堆入局禹迹和夏都之争,官方意志还是民间力量?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