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访古思今——能观测冬至时令的陶寺观像台
71206

访古思今——能观测冬至时令的陶寺观像台

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1:54:350

昨天讲了石峁遗址,参考:拿奖拿到手抽筋的石峁遗址——近十年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既然说到石峁,那么就不得不提这些年与石峁遗址有千丝万缕联系的陶寺遗址,前段日子人家山西博物院还办了一个“黄河的标识——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的展览。而今天正好是冬至日,人家陶寺的朋友们又开始晒陶寺观像台了。所以,今天主要讲的就是这个观象台。

陶寺观象台东至日出视频截图

该观象台总面积约1700 平方米,从陶寺城址中期外郭城东南小城内南城墙向东南方向接出一个半圆形夯土建筑基址。观象台共有13根柱子,柱子与柱子之间的间距大约在15至20厘米之间,相互之间形成了12道缝隙。经过天文考古学研究发现,该建筑不仅是陶寺中期都城郊天祭日的宗教礼制建筑(公元前2100 至前2000 年),而且其核心建筑构件由夯土观测点与夯土基础上很可能系石构的观测柱所构成的太阳地平历观测仪器,以遗址东北至东南方向7 千米远的塔儿山(也称崇山)山脊线作为日出参照系,得到20 个节令太阳回归年历法,成为陶寺王权重要的科学与宗教支撑,控制社会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

观测时人所立的圆心

具体而言,观测时人的身子直立地站在观测点核心圆上,透过缝隙观测太阳出山时切山体的那一刻是否在缝正中,如果在正中,那么应该是陶寺文化当时历法中的某一个特定日子。从观测点可观测到冬至——夏至——冬至一个太阳回归年的20个时节的缝中线中切。其中1号缝没有观测日出功能;2号缝为冬至观测缝(如上图);7号缝居中,为春分和秋分时节的观测缝;;12号缝为夏至观测缝。与我们现在定的一年24个节气不同,当时一个太阳回归年应该是20个节气,成熟的节气应该在汉代以后才出现。陶寺遗址所出现的这套观测系统至少在“二至二分”(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与现在是一样的。除了观测时令的功能外,研究者认为观象台还是王权统治的一部分,君王掌握了天象、时令的规律,就好像有了与上天进行沟通对话的权力,所以也难怪古代君王被称为天子。对天时的掌握,说明君王的统治是上乘天命。通过掌握天时,统治者可以教化臣民何时耕种,何时丰收,何时祭祀,何时征战,如此在精神领域就实现了统治。

陶寺观象台的想象复原图,应该出自陶寺队资深技师之手

陶寺古观象台的发现印证了《尚书·尧典》中“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记载,是尧舜时期观天授时的重要实物证据。同时,陶寺观象台是迄今考古发现世界最早的观象台,陶寺20 个节令的太阳历是四千年前世界最缜密的历法。

陶寺观象台遗迹的俯视图

然而,陶寺遗址所处的年代依然属于史前时期,这样的一处建筑基址被发现的时候,通常大家会将其归为我们说不清的祭祀台,然后大而化之。因为不像方方正正的房子,又是在大型城址发现的大型夯土建筑,所以很容易就说成祭祀基址。然而,主持发掘的何驽老师显然要比一般人更加细心,也更具想象力,发现了每一根柱子之间的缝隙,也找到了那个圆心,而且还将其想到了观像台。虽然,这一提法至今仍然饱受争议,但是就像一位老师讲的,人家至少给大家提供了一个非常可行的解释方案,而且还解释得那么有道理,这是其他一般研究者很难办到的。目前看来,观象台是一种很好的解释,当地民众每逢重要节气也去观象台看看,可谓是对古老传统的延续。对陶寺遗址我是不大了解的,大家感兴趣可以关注何驽老师的头条号,也可以看何驽老师那本《怎探古人何所思精神文化考古理论与实践探索》。

书影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