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子桥:战国时期越国的御窑厂
瓷器本是老百姓普通的生活用品,然而一旦出现一部分成为统治阶级之后,便开始想将普通物品变得不一般,使得物品变得精美、华丽、繁缛甚至华而不实,其目的在于将普通物品包装成显赫物品从而突显出自己高人一等的身份。比如唐代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宋代皇家御用的汝窑天青色瓷器、明代的一些青花瓷、以及清代乾隆皇帝喜欢的珐琅彩、粉彩 等。生产这些瓷器的场所往往被称为官窑,昨天分享的火烧山:两周之际走向官窑的原始瓷窑场已经初露作为官方窑场的端倪,其中火烧山所生产的个别仿青铜礼器便是较早的作为当时王室所使用的奢侈品。我们今天所分享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亭子桥窑址,则是真正我国古代官窑的鼻祖,那里所烧造的仿铜原始瓷礼乐器更是当时的精品和奢侈品,上下五千年仅存在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的越国。
亭子桥位于德清县经济开发区龙胜村东山自然村北,其西南便是之前介绍过的火烧山窑址,其遍地的瓷土资源、漫山遍野的植物资源,以及便利的水利交通都其成为古代重要窑场的先天条件。出于寻找越国原始瓷礼乐器的学术追求和配合当地公路修建的现实目的,2007年至2008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亭子桥窑址展开了抢救性发掘。本次发掘虽然仅发掘1500平方米,找到7条窑炉,却出土成千上万的原始瓷,而且取得了重大的学术突破。主要集中在以下六方面:
一、第一次发现了战国时期烧造仿铜原始瓷礼乐器的窑场。与西周晚期已经开始烧造仿铜原始瓷礼器的火烧山窑址相比,亭子桥窑址所烧造的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齐全,质量上层,以至于浙江相关专家均认为,这些瓷器已经不是所谓的原始瓷范畴,应该将青瓷的烧造年代上推到战国时期。烧造的仿铜礼器有盆形鼎、甗形鼎、三足鉴、提梁盉、尊等;烧造的仿铜乐器有甬钟、錞于、句鑃、悬鼓座、三足缶等,同时这些器物上也有仿青铜器上的铺首环、云雷纹、S纹、C纹等。该窑址的发现和所出土的器物在浙江乃至整个中国的商周考古中都是前所未有的大发现。
二、为江浙一带越国贵族墓中出土的大量仿铜原始瓷礼乐器找到了明确的产地。在发掘该窑址前,已经在无锡鸿山、安吉龙山、鼻子山等多处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贵族墓中发现仿原始瓷礼乐器,被视为东亚青铜潮下的一朵奇葩的存在,应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独有的风俗。亭子桥窑址的发现,为这些墓中大量高档原始瓷找到了产地。
三、获得了大量的高质量原始瓷产品,为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和中国成熟青瓷的起源问题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发掘资料。亭子桥窑址的产品不仅因轮制成形而显得器形规整,厚薄均匀,外观工艺精细,而且大多胎色较白,胎质细腻,多数标本烧成温度达到1100℃甚至超过1200℃,质地坚硬,敲击有清脆的金属声,釉层比较匀净莹润,釉色泛青黄,胎釉结合良好,基本无脱釉现象,甚至可以与成熟青瓷相媲美。
四、发现了最早的支垫窑具,将我国瓷器生产中开始使用支垫窑具的时间较原先的认识提前了数百年。亭子桥窑址已经开始创造和使用了各种形式的大型支垫窑具,装烧工艺已经显得比较成熟和先进,较之前认识的东汉时期出现的窑具早了近四五百年。
五、发现了比较完整的战国时期烧造原始瓷的龙窑遗迹,对于了解战国时期龙窑的形制结构,研究探索龙窑技术的发展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发掘共发掘窑炉遗迹7条,其中Y2的火膛和窑室下部保存基本完好,平面形状清楚,是目前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战国时期龙窑遗迹。
六、发现最早釉下彩,为研究青瓷釉下彩的源头提供了新资料。亭子桥窑址发掘的个别产品标本中发现了釉下填彩。以往考古资料显示釉下褐彩装饰流行于六朝时期,在战国时期的原始青瓷上使用这种装饰,实属罕见,是我国最早的釉下彩。
结合以上该窑址发掘意义,可以认识到战国时期的德清地区,以其众多的窑场,巨大的规模、高超的技术和高档的产品,成为越国独一无二、无法替代的制瓷中心,以亭子桥窑场为代表的战国时期窑场,是越国最为重要的原始瓷基地和窑场,它们无疑承担了为官方甚至王室贵族烧造仿铜礼乐器的任务,是专门为越国王室贵族烧造高档生活与丧葬用器的窑场。
- 0000
- 0005
- 0000
- 0001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