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观物:百年国博(一)
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新建的这座博物馆2010年刚刚完成改扩建工程,现在展厅增加到48个,藏品增加到120万件。2012年7月9日在我们馆新建的剧场,举行了建馆100周年大会,有领导贺信内容为“100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始终以继承和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经过一代又一代员工筚路蓝缕、拼搏奋斗在重要文物的征集、保护、科学研究、陈列、展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促进我国文博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素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做出了突出贡献。”100周年大会上有四位老专家被授予突出成就奖,王宏钧先生、孙机先生、苏东海先生、夏燕月女士。当时为纪念建馆百周年搞了一系列活动,世界著名博物馆馆长,国内主要博物馆、考古所负责人都受邀到会,同时举办了百年国博简史展览。
简述中国国家博物馆一百年,在历史上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是民国时期(国立历史博物馆时期),1912—1949年;第二个是建国至分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时期;第三个是2003年组建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时期,是际上实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组建的,文物交接中心、国际友谊馆、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文物局下属的一些单位也都合并进来。
我们按六个时期来讲,首先是国立历史博物馆时期(1912.7.9—1949.9)。大事记:1912年(民国元年)4月中华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派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监事周树人(鲁迅)勘选馆址。周树人于当月25日提出用国子监房舍的意见。7月9日,民国政府教育部决定成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这就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一百周年纪念的日子。当时聘请京师大学堂教授胡玉缙为主任,以国子监礼器、书版、石刻等最初的一批馆藏文物。历史博物馆有从大学聘请教授担任领导人的传统。
蔡元培先生早年留学国外考察了西方的博物馆,民国建元时候多次写文章表示,中国教育除了学校教育,还应该尤其加强社会教育,他任教育总长之后专门成立社会教育司,这一观念和现代教育学的观念是相吻合的。鲁迅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位旗手,尤其是白话运动,做了很大贡献,与其弟弟周作人都是新文学的奠基者。同时他也为中国博物馆的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不仅为国立历史博物馆选址,也把自己收藏的东西捐赠给博物馆。
国子监在继成为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之后,与太学一起成为了首都博物馆最初的馆址。首都博物馆在奥运时期在西城区建了新馆,此处真正成为自己的博物馆,称为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1918年离开国子监,迁入故宫前部,端门至午门及东西朝房,文物共5700多件,基本是从国子监带来。这时开始进行考古发掘,是中国早期考古发掘比较领先的。1921年派员发掘河北巨鹿宋城遗址,出土有宋代家具,如桌椅等。不久又派员发掘河南信阳三座汉墓。1924年8月,为正式开馆之前在午门城楼上展出了河南信阳汉墓和河北巨鹿宋城遗址出土的文物。后燕京大学胡晔先生为博物馆捐了一万大洋,促成了1926年正式开馆。
故宫(紫禁城)的位置在民国初年有三座博物馆,较早成立的是国立历史博物馆;之后是古物陈列所,民国时期把清沈阳故宫的一些东西移到了北京,存放在文华殿,就是古物陈列所,建国后并入故宫;最晚成立的是故宫博物院,成立时间是1925年10月10日。
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时间为1926年10月10日,累计入藏文物资料21万件,当时一直归属教育部管,1929年改立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3年4月改立南京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在北京的历史博物馆就变成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下面的历史博物馆的留守处,抗战时期又回属教育部(这时的教育部已经是伪教育部)。1947年9月北京大学博物馆专修科副教授韩寿萱任北平历史博物馆馆长。1948年由北京大学代管,成为北京大学历史博物馆。开馆时做了一个开馆记名册,里面有一些图表和很珍贵的照片,可以看到当时参观的景象。主要以午门做展厅,东西朝房、端门存放文物,有很多经版。共有十间展厅,午门在1959年之后移交给故宫博物院。古建筑做展厅在采光方面比较弱,尤其在那个年代主要靠自然光,但根据不同的文物和展厅的建筑所做的如坡面柜和立体展示,也体现了当时设计者的构思,尤其是六面的仿古建做的展柜很有特点。
10月10日开馆到11月7日做了观众流量的统计,这座博物馆是真正向现代化博物馆的行进。现代化博物馆有别于过去皇家收藏的藏书楼、贮藏室,是面对大众的、不分贵贱的,注重的是与观众的交流。博物馆的教育使命日益被看重,从流量统计可以看出博物馆从业者的现代化理念。第一天参观人数45020人。国立历史博物馆现代化的理念还体现在是一种能够开展研究的,举办了六期讲演会,出了两册讲演录,邀请到了当时某一行当做了深入研究的专家,如安特生被邀请办了中国远古人类的讲座,大概出了三期馆刊。
筹备处时期的机构是五个部门加一个主任,国立历史博物馆很小,当时员工只有十几个人。国立历史博物馆开馆以后由教育部组成一个机构,分四个部,与后来博物馆通行的机构是迥然不同的。当时民国政府教育部签署了一个九条规程:第一条规定职能,为搜集历代文物,增进社会教育设立历史博物馆;第二条是馆址,午门、端门及东西朝房;第三条是组织机构,总务部、征集部(负责考古、调查、搜集、购置、陈列、展览、保管)、编辑部、艺术部(负责模拓、绘画、摄影、制作模型、图表等)。
隶属关系(1912—1949年整个变异的过程),从教育部到大学院(也属于教育部),1929年归属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原因是发生了不愉快的“八千麻袋事件”。
藏品,抗战前历史博物馆藏品数量从接受国子监只有5700多件;到1918年达到19万件,由于搬到午门和端门,接管了其中的旧藏物品如满文大藏经版等;1922年征集国务院旧存太平天国玉玺,着手编制物品说明目录,采购三代以来古玉、古兵器等,达到20万件;1928年展览的是2677件,未陈列的有2000多件,各种书版存放端门内的是11万块,存放太和门内的是79000多块,但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抗战时期,馆藏文物提前运到南京,因为南京筹备中央博物院;1932年达到21万件。
第二个历史时期是北京历史博物馆和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时期(1949年10月—1959年9月)。大事记:1949年3月2日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尹达、王冶秋接受历史博物馆;10月1日;历史博物馆也叫北京历史博物馆,隶属于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清点的馆藏数目是39000多件;1950年成立了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设于北海文物局办公室;1950年筹备社会发展史陈列,是中国通史陈列前身;1950—1957年办了30多个展览,观众有200多万人次,这跟国立历史博物馆时期的区别是很多展览已经在东西、朝房举办,导览是用石墩和牌子放在端门到午门之间的甬道上。其中一个展览为中国历代建筑展,好处是做了一批古建的模型,后来中国通史陈列也在使用。30多个展览中比较重要的是1954年的全国基本建设工程中出土文物展,毛泽东主席曾两次参观展览,在午门上举办,导览十分请详细。1956年在无门上举办的中国近代史陈列,是社会发展史陈列的一个后续,也是按照社会发展阶段来讲,这些展览规格都是非常高的。50年代也有一些学术活动,如大英博物馆东方部主任格雷来,我馆的业务骨干和学者陪同参观。
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共50多人,王冶秋为筹备处主任,最初以北海团城为办公室,后迁到以西华门里的宝蕴楼,博物馆展厅为武英殿清代刻书处。1951年7月1日举办“中国共产党三十周年纪念展览”,共征集文物2000多件,后新馆建起在此基础上扩展为革命史陈列。由于好多事件是没有革命文物的,所以需要大量的辅助展品、图表、历史画,所以从1953年开始不断酝酿并创作革命历史画。国家博物馆新馆建成之后把革命史展览和通史展里的早年创作画集中起来举办精品展。
博古观物:百年国博(二)
- 0000
- 0000
- 0000
- 0001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