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享一书ZZa01《埃及考古专题十三讲》
昨天分享了《走向法老故地——中埃联合考古》,而为了这个项目的实施,社科院考古所曾组织一些列的埃及考古的讲座,并将讲座内容集结成一本图文并茂的书。由于我和这本书脱不了干系,所以就部分享这书的电子版了,仅就介绍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大家如果喜欢也可以趁各大网络书商活动买一下,也不贵。
埃及作为世界考古的一块圣地,古埃及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二百年来埃及考古始终吸引着全世界各国考古研究者的目光。自上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学兴起以来,经几代考古人的努力,中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考古大国。然而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迄今为止我国的考古队还未曾赴埃及进行考古发掘与研究。2016年7月经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务会审议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赴埃及考古发掘与研究项目列入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该项目不仅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对古埃及文明的了解提供新的契机,而且有助于国内外广大相关领域的学者进行古埃及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比较研究,探讨两大文明发展的内涵机制与特征。同时也更好地配合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增进中埃两国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进一步了解古代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和所占据的突出地位,意义深远。为更好地推进埃及考古发掘与研究项目顺利开展,我所决定邀请国内外知名埃及学家和埃及考古学家进行专题讲座,并将讲座内容汇集成《埃及考古专题十三讲》。
本书的前六讲由三位国内知名学者所讲。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金寿福教授,分别在第一、二讲中以宏观的视角回顾了埃及学与埃及考古诞生的过程,并高屋建瓴地总结当今埃及学和埃及考古研究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他本人的思考。第三、四讲由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的郭丹彤教授所讲,这两讲集中于当今埃及学研究最为重要的两大问题,即古埃及的年代学和古埃及人的创世观念。由于年代序列问题是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的基本前提,所以了解年代学可为学习古埃及文明树立纵向时间上的标杆。而在埃及地区众多的墓葬和神庙建筑等遗迹均与古埃及宗教有着密切的关联,了解古埃及的创世观念对于了解古埃及文明十分重要。同样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的李晓东教授则进行了更为微观的个案研究。在第四讲中李教授以捷尔象牙牌的铭文为切入点研究年代问题,结合个案研究同时提出了对当代埃及学研究理论和方法上的思考。而第五讲则通过研究Dj ankh这个大量出现在古埃及文献中的短语,讨论了“赋予生命”这一当今学界极为关注的跨学科性质的话题。以上六讲从宏观到微观,从总览全局到个案研究,既有专业的视角同时又深入浅出,集中代表了我国当下埃及学的研究实力。
本书的第七至十三讲则分别由三位国外埃及考古学家所讲。其中来自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托马斯·施耐德教授分别从国家与帝国、宗教与神庙、生死观与墓葬、社会与认同四个角度在第八至十一讲中以大量的考古学信息论述古埃及的政治与经济体制,宗教与死后的精神世界,现世社会的阶层划分、身份认同与女性地位等问题。该四讲不仅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古埃及的社会面貌,同时亦代表了当今世界埃及考古研究的前沿。另在第十二讲,施耐德教授着重讲述了萨卡拉地区的考古发掘与研究现状,该地区是古埃及最为重要的墓葬区之一,而中国考古队也将于2017年下半年赴埃及发掘该地区的蒙图神庙遗址,该讲对我国考古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而在本书的第七讲和第十三讲则由来自美国驻以色列考古研究所所长马修·亚当斯博士和来自埃及古物部古代埃及文物司司长马哈姆德•哈桑•阿菲菲•埃尔•谢里夫博士讲述其所在部门近年来最新的考古发现。亚当斯博士率领其团队对长期被忽略的尼罗河三角洲地区进行发掘,发现了蒙迪斯古城从第一王朝早期持续到中王国早期的地层,以求可以复原蒙迪斯古城公元前三千纪的历史进程。阿菲菲博士所领导的古代埃及文物司则在下埃及地区、开罗和吉萨地区、上埃及地区以及西部沙漠地区进行几十处遗址的发掘,时代覆盖自第一王朝至希腊罗马时期。这两讲所展示的均为当前埃及考古的最新发现对于国内外专家学者了解和研究古埃及文明具有重大意义。
以上十三讲虽然内容有限却极具代表性,既包括国内埃及学家的研究与认识,也有国外埃及考古学家最新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另外在本书最后还附录2016年11月我所前往埃及考察报道和相关埃及考古参考书目。
该书在保持学术专业性的基础上,力求图文并茂、语言通畅、通俗易懂,不仅可以成为学术界学习埃及考古的重要参考资料同时亦可满足大众对埃及考古知识的需求。希望以此书的出版为契机,正式迈出中国考古由考古大国走向世界考古强国的道路,不仅锻炼培养出一支专业的埃及考古发掘研究团队,同时也唤起大众对古老文明学习了解的热情。
如果您看到这里说明您对考古文博相关信息确实感兴趣,可以点击右上方关注我。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