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挖出唐代最强机关墓,出土文物竟是免死金牌,墓主人是谁?
一声巨响,炸出了我国考古史上杀伤力最强的机关古墓,前后多道防盗机关,道道暗藏死亡陷阱。如此精心设计的杀人机关,墓主人会是谁?在考古队员进入墓室后,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大吃一惊,所有随葬品被盗取得一干二净,可盗墓贼又是通过防盗机关怎么进去的?难道传说中的机关只是遮人耳目吗?就在考古人员感到心灰意冷时,墓室中一块石匣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将它送到实验室进行CT扫描后,显示的结果让在场的所有人惊讶万分,石匣里究竟是什么东西?别着急,关注小古,带你一起了解古墓里的那些事儿。
2000年冬天的一个夜晚,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北郊的黄土台塬突然传来一声巨响,惊醒了附近陵原村的村民,但谁也不敢出去一探究竟。直到第二天天刚亮,村里的干部才沿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查看具体情况,很快他就在一座土丘旁找到了一个洞口,这时他就确定又有人过来盗墓了。原来,在陵原村的附近有一座封土大墓,而这也是村子名字的由来。早些年,这座大墓还算很安静,但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不明身份的人总在附近频繁活动,而村民也时不时在封土堆发现盗洞。庆幸的是,由于封土层十分厚实,盗墓贼所打的盗洞并没有打通墓室。可如今这声巨响,让村民和文物工作者感到不安,那天晚上盗墓贼成功盗取墓中的文物了吗?与此同时,宝鸡市文物部门也开始意识到这座封土大墓已经处在岌岌可危的处境。
2001年4月初,在多方努力下,宝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一支考古工作队,作为领队的刘军社带队来到了墓葬现场。在前往陵原村之前,考古人员得知在1982年宝鸡市曾进行过一次文物大普查,当时的文物工作者来到了陵原村并在村民的指引下找到一座大墓的封土堆。据村民讲述,1937年以前这座大墓曾有一块石碑,石碑前面清晰刻着墓主人的名字——唐岐王李茂贞。此外,石碑后还记载着他的生平事迹,其中有“唐秦王李茂贞”的字样。那么,这位名叫李茂贞的唐秦王是何许人也?
通过查阅史料,人们发现李茂贞原名宋文通,是唐末的一位藩镇节度使。后来因为镇压黄巢起义及护送唐僖宗有功,被赐名李茂贞,官至凤翔陇右节度使,一度受封岐王。到了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皇帝加封他为秦王。因而,墓碑上的唐秦王李茂贞应该指的是后唐。然而,这座封土大墓的墓主人真的是李茂贞吗?
带着疑问,由考古人员刘军社带领的考古队员开始了前期的勘探工作。勘探结果显示,墓葬的规模大得惊人,墓圹南北长约45米,东西约宽22米,总面积接近1000平方米。而在勘探的过程中,陵原村村干部向刘军社提供了一个线索,原来在这座大墓的西边还有一座墓,在70年代平整土地把它平整掉了,所以现在看不到。这一消息无疑给考古队带来极大的惊喜,如果是一陵双冢,那么说明大墓很有可能是夫妻二人合葬,这样一来墓葬的价值也会更为凸显。
勘探过后,新发现的墓葬南北长32米,东西宽16米,墓圹面积510平方米,从整体上来看它远远小于此前发现的大墓。由于缺乏直接的证据,考古队还无法确定大墓主人就是李茂贞夫妇,再者,这两座墓又是谁下葬得比较早,这些都判断不出来。最终,考古队将规模较小的墓葬编为一号墓,规模更大的主墓编为二号墓。掌握了基本的信息后,刘军社打算先易后难,通过对一号墓的发掘为二号墓积累经验。
2001年4月9日,陵原村一号墓的发掘工作正式开启,参与发掘的人员除了宝鸡市文物保护部门外,还有陵原村二百多名村民。根据以往的考古发掘规程,考古队先从墓道开始挖,然后再进入墓室。随着挖掘的深入,一号墓的真容渐渐显露出来,墓道看起来比较简陋,唯一比较特别的是足够长且足够深。但令考古队员疑惑的是,原本以为往地下挖13米才会见到墓室,但工人们挖掘到7米时就看到靠近墓室一侧的泥土突然露出一些古代的建筑物,难道这么快就挖到墓室了?等到清理完这组建筑物后,一个三米多宽的砖砌屋檐形构件逐渐显现在众人的眼前,而在这之前,考古队员从来没有看到过如此复杂精美的建筑样式,并且看起来下面应该有更加复杂的结构存在。可这样的建筑为何会出现在地下?它的作用又是什么?
随着对这一奇特建筑的逐步清理,考古队员在屋檐下发现了一组装饰用的砖雕,两个侧面都有驾鹤西游图。不过,令考古人员感到意外的是,两块砖雕上的图案与常见的驾鹤西归图有着明显的不同,砖雕雕刻着一个身穿白色宽袖长服的夫人,她头戴花冠,面容慈善,恭顺虔诚地坐在一只凤凰的背上。因而,砖雕上的图案又被称为乘凤驾鹤西归图,这也是考古队的第一项收获。与此同时,考古队员发现砖雕上的妇人的衣着属于典型的唐代服饰,正好与李茂贞生活的年代相符,此外,妇人的形象也从侧面暗示墓主人是女性,所以一号墓主人有可能是李茂贞夫人.
发现砖雕后,考古队员带着兴奋继续往下清理,越来越多的建筑结构开始显露出来,这时再观察这座建筑,简直就是一座高楼的微缩景观。最上层建筑中央有三间大殿,大殿两侧又延伸出两间厢房,让人感到惊讶的是,这两间厢房的门半遮半掩,各有一名女子探头,一为迎客状,一为送客状。这时,考古队已经确认他们发现的是一座被称为“端门”的罕见墓葬。然而,等到高达7.3米的端门完全暴露出来后,眼前的景象令在场的考古队员错愕不已,端门的最下方不仅没有墓门,而且还被无数石块填塞着。经过仔细研究后,考古队员发现这些石块竟然无法抽出来,若是随意抽取石块,整个端门会在顷刻间坍塌下来。而这也是为了防盗所做的机关,如果盗墓贼抽出一个石块,那他就会葬身于此,所以端门也被称为杀伤力最强的古墓机关。
既然不能从端门正面进入墓室,考古队就只能另想办法。经过对地形的考察,考古队员在端门后方竖直向下挖掘一个天井,最终成功进入地宫前庭。原本以为这会是一千多年来第一次有人进入这座墓室,但没想到的是里面的文物基本全被盗了,就连前庭尽头的两扇石门都倒塌在地,这让考古队员大失所望。就在这时,有考古队员发现倒在地上的石门竟然没有门轴,也就是说它根本无法旋转,更无从开启,那么墓主人的遗体是如何下葬的呢?考古队员经过讨论后,觉得当时应该是先把遗体和随葬品都放进去,然后再建造石门,最后再修建端门。很显然,没有门轴的石门和抽取石块就会坍塌的端门都属于大墓的防盗机关,可盗墓贼又是怎么进去的呢?
考古人员推测,曾经有一伙经验丰富甚至对这座大墓结构十分熟悉的盗墓者进入过墓葬内部,所以他们才能通过重重机关全身而退。虽然发现墓葬被盗,但是后续的清理工作还需要考古队员认真完成,可就在清理的过程中,队员们在本应空无一物的前庭的廊壁上发现许多图案精美、内容丰富的砖雕。其中,就有一幅“八人抬轿图”,这个图案在以往这一时期的墓葬中并没有出现过,它的出现可以说是弥补了史料的不足之处。
陵原村大墓发掘至今,其实有一个关键问题还没有解决,那就是墓主人的身份。即使之前村民所发现的石碑是真的,但这并不能说明二号墓就是李茂贞之墓。如今一号墓的文物基本全被盗取,那二号墓的情况肯定也不乐观,那么考古人员还能揭开墓主人的身份吗?2001年5月17日,考古队员在清理完通往二号墓室甬道中的淤泥后,抱着期待的心情进入墓室。在他们踏进墓室不久后,便意外发现了一块石墓志,打开后发现上面写着“晋故秦国贤德太夫人墓志铭”。而关于墓主人的身份,上面记载道“夫人姓刘氏,岐州人也。天福三年进封秦国太夫人,五年加号秦国贤德太夫人。”天福,是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年号,这说明这位夫人在后晋时期被加封为秦国贤德太夫人,而此时她的丈夫已不在人世。
据史书记载,李茂贞因病死于后唐时期的公元924年,这恰好与这位夫人的丈夫离世时间相符。可奇怪的是,这篇共有1691字的墓志铭只字不提李茂贞或宋文通的名字,难道这座墓葬的主人并不是李茂贞夫人吗?这时,墓志铭中的另一行文字引起了众人的注意,文字显示“故忠武军节度使从昶、前邠州行军司马从昭、前凤翔衙内都指挥使继暐皆其子。”根据历史记载,李从昶、李从昭和李继暐都是李茂贞的子嗣,至此一号墓和二号墓的墓主人终于真相大白,这里便是李茂贞夫妇之墓。然而,这并不是最大的收获。考古人员在墓志铭旁边发现一个造型精致、刻有多种纹饰的石函。经过初步的检查,这个石函密封完好,而使用这样沉重坚固的容器,里面一定存放着重要的物品。
将石函安置好后,考古人员继续在墓室中查看情况,随后他们进入到一间拥有穹窿顶的墓室中。在这里,考古人员发现一个盗洞,根据盗洞形成的痕迹以及墓室内的淤土来看,这座墓葬应该是修建不久后就被盗了,而盗墓者很有可能就是对这座大墓比较熟悉的李氏家族的人。当一号墓的发掘工作告一段落后,考古队员开始勘探面积较大的二号墓,但令他们感到惊讶的是,这座墓葬不仅没有华丽的端门,地宫内部的结构也十分简单。与一号墓一样,二号墓同样存在着一个早期的盗洞,而且这里并没有出土什么文物。
这时,人们便把目光指向一号墓中出土的石函,在众多媒体的期盼下,考古队员在现场开启了一个很小的角度,但很快人们发现里面有一种很容易被空气腐蚀的物质。最终,石函被护送到西安市文物修复中心,做了一次专业的CT扫描,但扫描的结果让现场人员感到十分失望,里面只有一块铁锈斑斑的铁块,曾经用朱砂书写的文字早已无法辨认。而关于这块铁板,人们纷纷猜测这会不会是史料中记载的丹书铁券,也就是免死金牌,不过文献中并没有说哪个皇帝给李茂贞家族赐过免死金牌。如果能出土一件保存完好的丹书铁券,那绝对有极高的考古研究价值。
- 0000
- 0003
- 0000
- 0000
- 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