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上,项羽让樊哙喝了多少酒?马王堆汉墓揭开了真相
谈及鸿门宴上的樊哙,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生吃猪肉,茹毛饮血,悍勇豪放,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此之前他还喝了一杯酒。
项庄舞剑之时,樊哙闯入宴会,非常愤怒地瞪着项羽,随后项羽赐酒,“则与斗卮(zhī)酒”,樊哙拜谢之后一饮而尽。
其中,“斗卮酒”三个字成为千古之谜,千年来众说纷纭,马王堆汉墓出土之后终于揭开了真相。
所谓“卮”,就是酒杯,但“斗卮”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林甘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史》认定:汉代1石=2市斗,1市斗=13.5斤,1石=27市斤粟。换算下来,秦汉一斗相当于现在的12~13.5斤左右。
如果斗卮之斗代表容量,那么一斗卮至少就是12斤,樊哙一口气喝下12斤酒,难度无疑很高。况且,先秦时代似乎也没有必要制造12斤一斗容量的酒杯,项羽也没必要让樊哙喝一斗卮酒。
相关研究表明,唐代一斗为6.25斤,宋代一斗为11.84斤,明代一斗为18.25斤。换言之,唐代的还好一些,以其他朝代的斗之容量计算,樊哙将一斗酒一饮而尽的难度很大,也就难以理解“樊哙喝斗卮酒”。
于是,对于“斗卮酒”的理解分为了两种:“斗”是抄写错误,因抄写错误多出来的字句,原本应该是“樊哙喝一卮酒”;“斗”是酒器名,暗含大的意思,“斗卮”就是大酒杯之意。然而,马王堆汉墓揭示,这两种解释全部错误。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湖南长沙芙蓉区浏阳河畔,考古发现“马王堆汉墓”,这是一座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
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众多震惊世界的遗物,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大批帛书和两卷医简等等,总计3000多件。其中,1973年发现的马王堆汉墓帛书价值无法衡量,比如帛书《道德经》,让我们可以了解到相对更为原汁原味的老子思想。
马王堆帛书中,其中有一份记载陪葬物品的遣册,记录了墓主所有的随葬品,并且在目录上面也发现了“斗卮”二字。所谓遣册,就是专门记录随葬品器物的小本本,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楚地,在楚地墓葬中较为常见。
但“斗卮”到底什么样子,专家也不知道,于是专家们便开始整理文物,将出土的文物与遣册记载的陪葬品一件件进行对比,当全都对比完了之后,就剩下一个有盖的青铜罐子(见上图)——圆形筒状、直壁、平底(有些底部下承有足)。毫无疑问,这个青铜罐子就是“斗卮”。
经过测量,原来当时的一斗,只相当于现在的二升左右,斗卮相当于二升的啤酒杯,约等于四瓶500毫升的酒。
考古发现三件秦朝量器——“商鞅铜方升”、“北私府铜量”、“云梦睡虎地陶量”,通过测量它们,最终测算出秦国每升容量相当于现在的200毫升。十升一斗,因此,秦朝一斗相当于2000毫升即2升,这就与马王堆汉墓“斗卮”可以互相印证了。
由于秦汉时的中国,主要喝的是米酒,度数不会太高,经常被人挂在嘴边的“一壶浊酒”,其实有点像含有一些酒精味的米汤。中山王墓出土的战国时的酒尚属米酒,汉时才开始出现白酒酿造技术,直至发展到北宋也不过十四五度,因此秦汉酒不太会超过十度。
因此,樊哙喝一“斗卮”酒,其实相当于现在一次性喝四瓶啤酒。以樊哙的身体条件来说,稍微慢一点的话,完全可以做到一饮而尽。当然,即便喝的是低度酒,但一次喝2000毫升,樊哙酒量还是可以的。
马王堆汉墓卮杯的出土,揭开了困扰中国人的千古之谜,原来“斗卮”就是容量一斗的酒杯,只是秦汉时的一斗酒,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夸张。
除了“斗卮”之谜外,考古发现的各个朝代度量衡,也破解了很多谜团,比如张仲景的老方子为何不好使,很大原因是东汉度量衡与后世不同,导致后人搞错了剂量,还有李白斗酒诗百篇,实际上大概喝了6斤多10°左右的酒,又还有我们熟知的三国名人高度,按照后世尺寸推算,关羽等人身高就无比惊人了。
总之,由于古今度量衡的不同,因此阅读古代文献时,特别需要搞清楚当时的度量衡情况,如此才能真正揭开历史真相。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