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造假:始于山东商人范椿清,盛于河南文盲蓝葆光
1931年,在《华北日报》的《华北画刊》上,一个叫汐翁的作者写了《龟甲文》的短文,讲述1899年王懿荣(甲骨文之父)生病,在北京达仁堂药店抓了几副中药,在翻检药物时,在“龙骨”这一剂中药上发现了文字,于是甲骨文被发现。
2007年,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发表《汐翁龟甲文与甲骨文的发现》,指出该文“关于甲骨文的发现离奇而不符合事实”。
李学勤这么说的原因很简单,1911年时罗振常(甲骨文大师罗振玉之弟)有过安阳小屯村调查,指出当地人的确将甲骨文当“龙骨”售卖给药材商,但“购者或不取刻文,则以铲削之而售。其小块及字多不易去者,悉以填枯井”,换言之药材商不收刻有文字的骨块,因此村民就将大块甲骨文上的文字给削掉,小块的不好削就扔到枯井中。况且,药店出售龙骨,一般会磨成粉末出售,而不是让客人买回去磨粉。
既然不是王懿荣因病意外发现甲骨文,那么他又是如何发现甲骨文的呢?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山东商人将甲骨文售卖给他。更鲜为人知的是,这个山东商人还开启了伪造甲骨文的先河,而随着甲骨文造假被开启,若干年后出现一个民间高手,虽是文盲农民,却骗过了一大批中外专家,以至于后来不得不新设一个叫“甲骨辨伪”的学科。
根据罗振常1911时的调查,当地发现甲骨文已有30余年,但当地人都不知道是什么,只是将之当作“龙骨”。因此,到底有多少甲骨文被毁掉,已经无法考证,只能留下无限遗憾,后人称之为“口吞商史”。
清末末期,当时金石之学大盛,凡古物以有铭文者为贵。1898年,一个叫范寿轩的山东商人来到小屯村,就询问有无出土带字的东西,结果就看到了甲骨文。但范寿轩辨别不出上面的文字,就没有收购。范寿轩来到天津时,和老主顾王襄(见下图)谈起了这件事,引起了王襄的注意,于是第二年购买了一些,最终1899年时被王襄与王懿荣几乎同时鉴别出来。
关于这一段历史,至今仍有多种说法,但大致过程应该是,范寿轩先售卖给王襄,只是价格太贵,“计字论值,每字一金”,王襄财力有限只买了一部分,随后范寿轩售卖给了王懿荣,得三千金。由于这一段历史,导致京派与津派互争“甲骨文发现第一人”荣誉。
上文中谈到的“范寿轩”,在不同文献中还有被称之为“范春清”或“范维卿”,如今山东潍坊综合了多方资料,并实地考察了当地范家,最终认为是“范椿清”与“范维清”亲戚二人,其中“范椿清”字寿轩,也就是“范寿轩”。至于两人如何分工合作的,如今已经搞不清楚了,但在伪造甲骨文上,多方资料指向“范椿清”。
甲骨文兴起之后,中外学者纷纷重金购买,由原来一斤只值数钱的“龙骨”,被爆炒成为每字值银二两五钱的“古董”。而范椿清不是学者,而是一个商人,对于文字释义历史考证毫无兴趣,对赚钱兴趣更大,于是他就动了造假的歪心思。
当时,刻有文字的甲骨文虽多,但社会需求更大,可以说是供不应求。与此同时,出土的无字甲骨数量更大,除了药铺之外无人问津,但却为伪造提供了绝佳的材料。
范椿清的造假手法很简单,就是雇佣刻字高手,在无字的甲骨上刻字,然后将之埋入土中,最终挖出了混入真甲骨文中一起售卖。由于当时甲骨文刚刚出现,市场上还没有假货,人们也没有意识到造假,于是骗过很多中外学者,范椿清借此大赚一笔。
虽然甲骨材料是真的,但刻工不谙甲骨文字规律,信手刻划,后来一些伪造品被精明的学者识破。然而不管怎么说,范椿清掀起了一股造假风潮,并由此催生出了史上最强的甲骨文造假高手——蓝葆光。
蓝葆光是小屯村的一个农民,大字不识一个,但他伪造的甲骨文,在当时非常难以辩伪。与其他伪造者不同,蓝葆光采取“自创文字”的伪造办法,创造了一大堆刻着自创文字的甲骨文,同时也精通刻写手法,和做旧手段,保守估计伪造了不下于上千片。如此造假手法,却让当时中外很多大师上当受骗。
说到底,当时人们对甲骨文研究不深,蓝葆光的“自创文字”,采用甲骨文的刻写手法,导致人们以为是“新字”,最终他的伪造品可以以假乱真,骗过了古董收购商,也骗过了很多知名专家。
据说,在1928年时,甲骨文研究大师董作宾来到安阳,调查伪造的甲骨文,并与蓝葆光有过交流,蓝葆光将伪造的甲骨文给董作宾鉴定,而董作宾经过反复研究才发现破绽。最后,董作宾担心伪造的甲骨文扰乱学术界,就将身上银圆全部拿出来,劝说蓝葆光不要再伪造了。
由于范椿清、蓝葆光的伪造甲骨文,给中国甲骨文研究带来了不少阻碍,遗祸至今:为了搞清楚甲骨文的真伪,后来不得不增设一门“甲骨辨伪”的学科;如今,还未被破解的甲骨文大约有2000多个字,其中是不是有伪造的还真说不清楚。(上图,1929年考古挖掘现场,戴帽者为董作宾,旁边是李济)
- 0001
- 0000
- 0000
- 0000
- 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