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王族为何姓子,甲骨文改写认识,难怪商人使用“日名制”
根据史记记载,“契”协助大禹治水有功,于是帝舜让他教化百姓,并将他封在“商地”,赐予“子”姓,故而商朝王族姓子。
其中,帝舜“赐姓子氏”的说法,大概是司马迁穿凿附会,因为先秦时都还没有赐姓习俗,帝舜如何会给商契赐姓。
当然,不管商契得姓过程可不可信,但商代王族姓子是不争的事实,比如大名鼎鼎的孔子、墨子都是商代王族微仲(微子启之弟,纣王兄弟)的后代,两人都姓子。
问题在于,商代王族为何姓“子”?鲜为人知的是,商朝王族姓子的背后,暗含了深刻的中华文化,一直流传至今。
首先,商人如何取名?
欲要知道商代王族为何姓“子”,不妨先看一看商人是如何取名的。
甲骨文出土,证实商代帝王世系(见下图)与《史记》的几乎一致,反映出《殷本纪》的可信度。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商代帝王名字的研究,可以发现其中存在一个规律。
从商代先公王亥开始,一直到帝辛(纣王)结束,商代历代先公先王的名字中间,都有天干中的一个字。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商朝帝王取名采取的是“日名制”。
据传,当时天上一共有十个太阳,它们名字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时人将之称为“十天干”,它们每天轮流出现一个,十天为一个周期。
商代帝王取名,即由出生当日的天干而来,就是“区别字 十干字中某个字”。比如,在甲日出生的有大甲、阳甲,乙日出生的天乙、武乙,丁日出生的有武丁、沃丁,我们熟知的帝辛就是在辛日出生。
值得一提的是,从夏代帝王世系来看,夏朝采用“日名制”应当比商朝还要早,夏朝初期君主太康、仲康、少康(比商契略晚),古文字学家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指出他们实际是大庚、中庚、少庚,而“庚”属于天干之一,因此夏朝初期中国可能已有“日名制”了。
其次,商代时“子”为何意?
甲骨文中的子字,大致有三种写法,但字形非常形象婴儿,所代表的意义基本一致,本义都是婴儿,后来引申为特指“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等。下图,是其中的一种写法,起初代表头部的是方形,而非圆形。
商人对子字还有一种使用方式,就是将之作为十二地支首位之“子”。下图,括弧处的字形,用于表达十二地支中的“子”。十二地支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最核心的内容,中国古代天文学最重要的符号,究竟产生于何时、以及各自代表的意义,如今存在不小的争议,这个话题暂且不谈。但根据甲骨文记载来看,商代时已经开始使用天干地支。
需要说明的是,先有上图括弧处的子字字形,后有上图非括弧处的字形,应该是以利器在坚硬的龟甲兽骨上锲刻,不易刻画,所以“子”字的头部逐渐就锲刻成为上图字形了。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子字意义非同凡响,可能与“王”同义,不是普通人可以自称的,所以春秋战国时子字才会成为尊称,比如老子、孔子、孟子等。
总之,子字初始含义是什么,如今也没一个公认的说法,但以甲骨文记载来看,大致代表婴儿、“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十二地支第一位等。
第三,商代使用干支纪日法
所谓干支纪日法,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是农历的一部分,与干支纪年法一样,用天干地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个周期,循环记录。与干支纪年“天道”五行不同,干支纪日是“地道”五行!
根据甲骨文记载,商代使用的是干支纪日法,六十天为一个周期,因此商朝初期可能还没有类似年岁的概念。随着年岁概念的出现,直到商代晚期,可能才有按照君王即位年次的纪年,比如甲骨文中的“唯王二祀”、“唯王八祀”等,意思是“商王二年”、“商王八年”。
总之,由天干地支发展而来的历法,起初是干支纪日法,后来才被用来纪年、纪月、纪时,其中干支纪年法出现较早,但直到东汉光武帝时才被正式使用。
综上可见,在纪日问题上,商朝将天干地支结合,采用的是干支纪日法;在姓名问题上,大概也会天干与地支的结合,于是取名时使用天干的“日名制”,姓氏上选择地支,而“子”排在地支第一位,地位最为突出,或许由此成为商朝王族的姓氏。也就是说,姓子、名中含有天干,将地支之首与天干结合,正好由此突出与神话商朝王族。
至于帝舜赐给商契子姓,以及文献中“契,母(简狄)吞鳦子(燕卵)而生,故曰子氏”,应当只是后人的臆测,并非历史真相。
- 0001
- 0000
- 0000
- 0002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