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考古新发现,“周道”是成周宗周往来干道、王公贵族家国情怀纽带
79484

考古新发现,“周道”是成周宗周往来干道、王公贵族家国情怀纽带

我要新鲜事2023-10-02 18:13:310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工程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特别是完整展现夏朝历史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周道——在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周道——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问题上,具有关键历史作用。

周武王伐灭纣克商后,为了方便统治管理广大的东南地区,对东南地区进行有效的管理,建立了管理东南地区的中心都城——东都成周城。为了便于西周的王公贵族方便往来宗周与成周之间,需要建设一条快速王朝大道——成宗大道,历史称谓即为“周道”。虽然“周道”的历史,不见于中国历史文献典籍记载,但它却是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共同认同文化的过程中,承担起关键作用;对中华文明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华文化中,因为对“周道”的误解以及历史的隐晦,对“周道”的解释,产生了四重含义:1、大路;2、周代治国之道;3、普遍的道理;4、遍于道路。这四重含义被后世学者所采用、解读、注释,使用于其作品中,如:1、大路。《诗·小雅·四牡》:“四牡騑騑,周道倭迟。” 朱熹 集传:“周道,大路也。” 唐柳宗元 《故试大理评事裴君墓志》:“栈车草草,我来周道。” 周泳《杂诗》:“茂草掩周道,凄风吹我襟。”;2、周代治国之道。《荀子·非相》:“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 三国魏李康《运命论》:“故自幽厉之间,周道大坏,二霸之后,礼乐陵迟。”唐韩愈《原道》:“周道衰,孔子没。”章炳麟《与简竹斋书》:“曩令周公不制礼乐,无周道传子之义,则始终偁王尔。”3、普遍的道理。《荀子·解蔽》:“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於成积也。”4、遍于道路。《史记·孔子世家》:“(齐)陈女乐文马於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於政事。” 司马贞索隐:“谓请鲁君为周偏道路游行。” 宋辛弃疾《满江红·和卢国华》词:“汉节东南,看駟马,光华周道。”

产生于西周王朝时期的“周道”,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沟通今古、沟通历史、沟通文化,形成中华文明大一统国家文化体系的重要载体。因“周道”所承载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厚,“周道”已经由西周初年最初建设沟通成周与宗周的交通干道,衍生为大路、周代治国之道、普遍的道理、遍于道路等四重含义,并承载着西周王公贵族、黎民百姓的家国情怀、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最终促进形成了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高速发展。

因沟通千里之遥的成周与宗周之间的交通需要,而建设的“周道”,是西周王公贵族统治东南地区频繁往返的交通干道,是西周王师军队征伐东南的荣耀之道、悲欢之道、生死之道,是东都成周黎民百姓的苦痛悲愤之道、希望失望之道。虽然“周道”不见历史文献,但在反映整个西周历史时期人文情怀的《诗经》中,却有许多重要诗篇直接反映着往来“周道”人们的情怀,以及“周道”连接两端成周与宗周地区的历史文化。具体如下:

《诗经·陈风·匪风》

匪风发兮,匪车偈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

匪风飘兮,匪车嘌兮。顾瞻周道,中心吊兮

谁能亨鱼?溉之釜鬵。谁将西归?怀之好音。

《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四牡》

四牡騑騑,周道倭迟。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

四牡騑騑,啴啴骆马。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翩翩者鵻,载飞载下,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遑将父。

翩翩者鵻,载飞载止,集于苞杞。王事靡盬,不遑将母。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

《诗经·小雅·鱼藻之什·何草不黄》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小弁》

弁彼鸴斯,归飞提提。民莫不穀,我独于罹。何辜于天?我罪伊何?心之忧矣,云如之何?

踧踧周道,鞫为茂草。我心忧伤,惄焉如捣。假寐永叹,维忧用老。心之忧矣,疢如疾首。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菀彼柳斯,鸣蜩嘒嘒,有漼者渊,萑苇淠淠。譬彼舟流,不知所届,心之忧矣,不遑假寐。

鹿斯之奔,维足伎伎。雉之朝雊,尚求其雌。譬彼坏木,疾用无枝。心之忧矣,宁莫之知?

相彼投兔,尚或先之。行有死人,尚或墐之。君子秉心,维其忍之。心之忧矣,涕既陨之。

《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大东》

有饛簋飧,有捄棘匕。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眷言顾之,潸焉出涕。

小东大东,杼柚其空。纠纠葛屦,可以履霜。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来,使我心疚。

有冽氿泉,无浸获薪。契契寤叹,哀我惮人。薪是获薪,尚可载也。哀我惮人,亦可息也。

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舟人之子,熊罴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试。

或以其酒,不以其浆。鞙鞙佩璲,不以其长。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

从以上五篇《诗经》诗篇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绝对的历史概念:周道是一条实实在在的交通道路,记录下往来周道上人们的家国情怀,而非其承载衍生的文化概念。因此,深入研究“周道”的历史,是破解西周王朝统治模式,解开“成周”历史地理位置之谜,中华文明地域一统、文化一统、民族一统概念产生根源,《诗经》产生之谜的根本所在。

“匪风发兮,匪车偈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记录了马车在周道上飞驰,乘车人在周道上的忐忑心情;“四牡騑騑,周道倭迟。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记录下雄壮的骏马向前飞奔,宽广的周道遥迢而又漫长,国事家事都让人心情伤悲;“有栈之车,行彼周道”,记录下满载劳役人的马车,驰行在周道上,“何人不将,经营四方”都是为了经营成周四方古城;“踧踧周道,鞫为茂草。我心忧伤,惄焉如捣”,原本宽阔平坦的周道,现如今早已阻断遍布荒草。我内心里禁住深深地忧伤,七上八下犹如舂杵不停捣;“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眷言顾之,潸焉出涕”,周道如磨刀石般平坦,好像射出的箭一样笔直,王公贵族们可以方便旅行其上,草民百姓只能两眼空注视。我悲愤满怀回顾起这些事,情不自禁潸然泪下衣衫湿。曾经辉煌宏大的周道,早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草民百姓血汗经营的周道也随之消逝无痕,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发展脉络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之谜,困扰着全体中华民族。

维系西周王朝统治、沟通成周与宗周交通的周道,往来之间的西周王公贵族,奔波辛劳载运粮食丝帛的民夫,远离家乡出生入死的军人,自然承载着西周王朝的兴衰,王公贵族的兴荣,军人的荣辱,黎民百姓的辛劳与悲欢离合。因此,由实实在在的交通干道,衍生为周代治国之道、大路、普遍的道理、遍于道路的历史含义,也并不唐突。但周道的本义,还是一条沟通成周与宗周的东西交通运输道路。只有清楚这一历史事实,才能打开中华文明历史发展之路。

《史记•孔子世家》“(齐)陈女乐文马於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於政事”,司马贞索隐:“谓请鲁君为周偏道路游行”。真的要感谢司马贞老先生,清楚地记载春秋时鲁国国君所走的仅仅为周道中的偏道,而非周正道。否则,那些才高八斗的学者会义正辞严地说,鲁国也有周道,周道并非仅是特指成周与宗周之间的交通干道。

中国历史中的宋金时期,南宋与金以淮河为界,分别统治中国的南北方。南宋抗金将领、大此人辛弃疾在《满江红•和卢国华》词中有言“汉节东南,看駟马,光华周道”,表明了辛弃疾“光华周道”恢复中华的雄心壮志。虽然曾经风光无限“汉节东南”的“周道”近在眼前,隔淮河可望,但已为强金所占领,“光华周道”已成为大词人一种愿望。辛弃疾诗词中“汉节东南”的“周道”,任然还保留着西周王朝沟通东南地区的“周道”原始意义。

综上所述,做为中国历史中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的问题之一,“周道”的历史意义与历史价值,为中国历史研究与考古研究领域所忽略。在中国历史发展与文化传播中,“周道”曾经是中华文化发扬光大中的重要一环。没有“周道”所承载的家国情怀、悲欢离合,就没有伟大的中华文明与伟大的中华民族。“周道”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发展,并最终产生了中国的《诗经》文化,孕育出中华文明思想。因此,通过对周道与成周历史的正确研究,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