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甲骨文确证了商朝,什么可以确证夏王朝?终于有答案了
前言
在西方考古学引入中国后,近百年来通过田野考古求证中国五千年文明,成为中国考古学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新兴的中国考古学在1928年对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发现大量的商代甲骨文、商代青铜器及商代王公贵族墓葬,被国外历史学家质疑的我国商王朝得以确证。中国历史典籍中记载的商王朝王系年谱、帝王也得以确认,3600年前的商王朝正式证实。
夏、商、周三代王朝历史被中国文献典籍所明确记载,商王朝的被证实,也让中国考古学者开始了求证夏王朝的考古学考证历程。在安阳殷墟发现之前,人们在文献典籍中对商王朝王都的地望是毫无踪迹可寻,文献典籍对商王朝国都安阳殷墟的发现可以说是毫无贡献。安阳殷墟的问世完全归功于一个意外发现,归功于和历史学考古学无关的中国中医贡献。
当被当作中医治病良药的刻有甲骨文的龟甲,在中医药铺被金石学家王懿荣于1899年发现时,追根溯源龟甲的来源才发现安阳殷墟这一商代晚期王都遗址,开始了考古学对商王朝的探索,确认了商王朝,也开创了中国考古学的辉煌,造就了许多中国考古学大家。
信心满满的考古大家开始了独立的以考古学探索夏王朝的征途,特别是近六十年来对夏文化的探究,开启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学家们试图以中国考古学建立起来的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等找寻夏王朝的踪迹,却遇到了很大的麻烦,至今难以给出夏王朝一个让人信服的研究结果。虽然考古大家徐旭生,邹衡等做出了不懈努力,考证出了一个疑似夏文化的二里头考古遗址,但却让华夏文化启始的夏王朝更受质疑。
由此可见,以考古学建立的中国考古学文化,经过数年的努力,无法为破解夏文化做出决定性的贡献。
那么,作为五千年文明传承的华夏文明,历史典籍记载丰富、文化传承不断的民族,如何才能像发现殷墟甲骨文一样,确立夏文化的发源地、确立夏王朝的地望,为中国考古学目标明确地探寻夏王朝,确定正确的考古方向?
一 、华夏文化的概念
华夏文化是以诸子百家文化为主流,兼收并蓄,是全方位的文化,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和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言有礼仪之大,有服章之华也。中国者,聪明睿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国”。华夏文化的思想核心是神道设教、礼乐教化,推崇仁义礼智信。
二 、历代研究者眼中的“华夏”
“华夏”一词(华与夏的合称)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释诂》云:“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左传》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注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梅颐《伪孔传》:“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此即“华夏”本意。可见,华夏族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礼仪道德兴盛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华夏”本义即有文明的含义。
华夏二字在现实中的实体展示就是服饰、礼仪、经典。华夏文明是炎黄血统、诗书礼仪文化和中华疆界统合在一起的实体。南宋《六书故》:“夏,舞也,象舞者手容,足容。”;“夏,会意,据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人头。臼,两手,攵,两足,合起来象人形。”
三 、民俗在华夏文化传承中的决定作用
民俗文化,又称为传统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的东西、民俗及民众的日常生活。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中国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民俗是华夏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远古人文的历史记忆。尤其民间民俗的传承,更是超越朝代的变迁,社会变革的冲击,将当地的传统文化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意义甚至超越传统文献典籍的记录,将华夏文化一代代地在民间传承下来。
四、 汉民族舞蹈花鼓灯歌舞所体现的华夏文化内容
当中国的传世文献典籍、历代历史学者大家、现代新兴考古学,无法破解华夏文明中的夏王朝历史的时候,中国民间民俗、中国民间歌舞将承担这一历史重任,将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完整地呈现在世界面前。
在“夏之兴也以涂山”“禹会诸侯于涂山”“禹娶涂山”的淮河中游地区,传承着一个古老的民间歌舞——淮河花鼓灯歌舞。花鼓灯民间歌舞是汉民族的唯一代表舞蹈,是汉民族民间歌舞的代表,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独特的歌舞形式与其他民族、其他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着根本区别。
在古人对夏文化的研究成果中,“夏,舞也,象舞者手容,足容。”“夏,会意,据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人头。臼,两手,攵,两足,合起来象人形。”“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等尤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歌舞表演是我们表达节日喜庆不可或缺的内容;在中国礼仪中,招待远方来客嘉宾,体现中国的礼仪之大,举行盛大歌舞表演,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项目。在中国古代,这些盛大的鼓舞表演大多来自民间歌舞,即使今天各地区的代表舞蹈也是春节晚会的主要内容。因此,以盛大的民间歌舞表演招待远方来宾,是体现中国礼仪之大的直接表现形式,
淮河民间花鼓灯歌舞的表演形式、男女舞蹈艺人的华丽服装,在体现节日喜庆,体现招待来宾的隆重上,都是发挥的淋漓尽致,给远近来宾留下”礼仪之大,服章之美”的深刻印象。因此,笔者以此得出明确结论:“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正是来源于远古时期周边部落、诸侯、氏族对淮河涂山地区的人文印象;换句话说,淮河中游地区正是夏文化形成的华夏文化中心地区。
当我们对“夏”字的各种异体字进行深入研究,就会发现淮河花鼓灯舞蹈的各种个人、双人、集体舞蹈动作,构成了“夏”字丰富多彩的字型。可以说,丰富的花鼓灯舞蹈动作造就了“夏”字不同部落对花鼓灯舞蹈的不同深刻印象,成为夏文化的起源。“夏,舞也,象舞者手容,足容。”“夏,会意,据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人头。臼,两手,攵,两足,合起来象人形”的结论,正是由此花鼓灯舞蹈产生。
综上所述,当中国的传世文献典籍、历代历史学者研究成果、现代新兴考古学,无法独立承担破解夏文化历史使命的时候,传承流行于淮河中游地区的汉民族民间舞蹈花鼓灯歌舞,如一百年前带有甲骨文的殷墟龟甲的发现,追根溯源为我们指明了夏文化、夏王朝、华夏文化研究、考古的具体地望。相信随着夏文化研究的开放,夏王朝与夏文化之谜的,如商王朝一样得以根本性地、证据确凿地破解。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