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太阳”:揭秘世界最强磁铁的惊人磁力 足以将航母吸离地面
太阳表面的温度达到约5500摄氏度,这一高温足以瞬间融化人体,甚至能穿透地壳。近年来,有关我国正在研制“人造太阳”的消息频传,其中一项重大突破是我国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在今年4月12日刷新了世界纪录,成功实现了403秒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这引起了人们的关切,担心“人造太阳”会否对地球造成危险。
“人造太阳”计划实际上是指一种能够产生大规模核聚变反应的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其与太阳相关联主要在于核聚变反应。太阳作为巨大的恒星,通过核聚变反应将氢原子核聚合成氦原子核,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光芒。人造太阳的理念基于热核聚变技术,通过在地球上构建特殊装置来模拟太阳核心的条件,促使氢同位素发生聚变反应。这种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目前已知的最高能量密度之一,远超过传统的化石燃料和核裂变能,并且是一种清洁能源。
相对于核裂变,核聚变的优势在于不会产生放射性废物,也不会排放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然而,实现利用核聚变能源的关键在于掌握一种可控制的核聚变装置,即“人造太阳”计划的初衷。
“人造太阳”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高温的难题。核聚变反应产生的高温足以瞬间融化设备材料,因此必须采用磁场来隔离高温。这就是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的出现。通过在装置内产生强大磁场,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将等离子体束缚在磁场线束中,防止其与装置壁和其他组件接触。这样一来,可以减少能量损失和等离子体与固体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调节磁场的形状和强度,可以抑制等离子体中的不稳定性,减少湍流和能量损失,实现更长时间的核聚变反应。
这也引发了新的问题。随着核聚变产生的温度升高,磁场的强度也需要相应增强。然而,传统的金属由于电阻存在,难以承受太大的电流,否则就会因温度升高而融化。我国的“人造太阳”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超导材料的应用是关键。超导材料具有零电阻和完全磁场排斥的特性。当这些材料被冷却到临界温度以下时,电流可以在其中自由流动而无电阻,同时磁场线会被完全排斥出材料。
超导现象的基础是由电子之间的库仑排斥和与晶格中的正离子相互作用导致的。在超导状态下,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它们形成“库仑配对”,这是由两个电子通过共享晶格振动(声子)来相互吸引而形成的稳定态。这种库仑配对通过声子的交换传递电流,而不受散射和电阻的影响,实现了零电阻。
在科学研究中,超导材料广泛用于制造高性能的磁体,如MRI扫描仪、粒子加速器和磁共振实验装置,同时也被应用于托卡马克装置。在这方面,超导磁体可以在较小的体积内产生强大的磁场,这对于控制等离子体和维持等离子体稳定性至关重要。其零电阻特性意味着在低能耗下能够维持强大的磁场,从而为托卡马克装置的长时间运行提供可能。
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也面临一些挑战。超导材料的冷却需求、稳定性和成本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尽管如此,通过国际合作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些挑战最终将被克服。
当前,我国参与了由七个国家共同发起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该计划已在法国正式启动。预计在未来40年内,人类将掌握可控制的核聚变技术。核聚变能有望在本世纪内取代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从而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问题。通过不懈努力,我们相信“人造太阳”计划将为人类带来更清洁、更强大的能源,为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 0001
- 0001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