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新毒株席卷国外,难道说明传染性更强(病毒突变)
我要新鲜事2023-05-18 07:19:370阅
世界与疫情的斗争已经持续了两年。近两年来,我国实施了严格的防控措施,坚决执行动态清零策略,除当地仍有零星疫情外,总体控制较好。但在另一些国家,由于管控措施不到位,加之病毒不断变异,很多国家对此束手无策,导致实行“平躺”方式,任由病毒肆虐。截至目前,全球累计确诊患者超过9600万,累计死亡病例超过610万。
去年11月在南非首次发现奥密克戎新毒株后,这种变异体以其高传播性,突然超过了本已凶猛的德尔塔变异毒株。3月22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Omicron-BA.2亚变种形式,该病毒已成为疫情的主要形式,是全球新一轮疫情蔓延的主要原因。
同时,世界卫生组织通过一系列实验分析得出结论,Ba.2新变种一方面与近亲Ba.1有许多遗传相似之处,另一方面Ba.2的传染性比Ba.1高出30%-50%,这进一步证实了谁才是近几个月全球疫情恢复和加重的罪魁祸首。在人们无力应对这种新变种的同时,很多人不禁要问,人类是否注定要面对这种病毒的一系列新变种?每一代都必须比上一代更具传染性吗?
目前,人类对地球上的生物感兴趣,包括病毒变异,其机理已被彻底掌握。当它们复制自己的遗传物质时,由蛋白质组成的基因出现错误,或者某些基因缺失、错位,或者重复等,也就是说发生了基因突变,这是非常自然和普遍的现象。各种生物和病毒依靠基因突变变得更加适应外界环境等条件的变化,不适应的被无情淘汰。
例如,病毒与生命体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只有在侵入宿主细胞后才表现出生命活动。而且,它只能依靠宿主细胞内的物质和能量来完成自身的复制。决定病毒感染能力的核心因素是病毒包膜表面蛋白质与受体细胞膜糖蛋白的融合速度。与德尔塔相比,新菌株奥密克戎的蛋白质外壳上有多达50个基因突变点,其中30多个可以提高其躲避人体免疫系统追踪的能力。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 0000
- 0000
- 0001
- 0001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