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唐代长安城: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多地广,治安怎么办?
16054

唐代长安城: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多地广,治安怎么办?

我要新鲜事2023-04-17 18:46:100

与中国各朝代都城相比,唐长安城规模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规划布局最为完整的城市,根据学者推测唐代长安城规模是汉代长安城的2.4倍、也比明清时期的北京城要大1.4倍。

由此可知,唐代长安城的规模相当宏大,整座城市主要由宫城、皇城与外郭城三大部分构成。宫城是李唐皇室家族居住与对外处理朝政的地方,内有三大主要宫殿称为“三大内":即大内太极宫(含东宫与掖庭宫)、东内大明宫与南内兴庆宫。皇城为中央行政机构、外郭城则是居民住宅区、商业区与塔寺。皇城包围着宫城,形成一个极为严密的防御体系。

在今天住商混杂的生活形态出现前,中国城市常将坊(住宅区)、市(商业区)分离,其中又以唐代长安城为典型,唐代也是坊市制度的鼎盛时期,不仅建筑布局等级分明,整座城采用了严格的左右对称,全城以南北向的朱雀大街作为中轴线,并由数条东西向与南北向街道将外郭城进行网格式分区,东西两侧整齐排列着数目、面积相同的108个坊。由于长安城东边有着皇帝居所兴庆宫,以及位于城东南角兼具皇家园林和公共场域的曲江池,因此长安城的北边与东边多居住达官显要之人,而西、南面则多贫民。

整座城市设计除了有风水堪舆、环境等考虑外,儒家礼仪思想也具体呈现在唐代长安城中。长安城的整体设计,改变了中国自春秋战国以来,宫城位置必在外郭城之西,或是西南方的位置。隋唐开始将宫城移至外郭城北边,这样的布局突出了宫城在全城的中心地位,也体现了皇帝“据北而立,面南而治"的儒家传统思想。长安城在建筑规划上,与前代都城比,还扩大了外郭城坊的居民住宅区的面积,长安城人口最多的时候,推估大约有1百多万人。由于长安是丝路起点,城中有来自各地的有色人口,城内除了佛教道教外,还有许多不同的宗教如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今东方亚述教会)、祆教(琐罗亚斯德教)等,各种信仰都能在长安城中获得尊重。

规模如此庞大又人多混杂的城市,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唐代政府也有注意到这一点,为了维护京城治安,因此针对外郭城城门与108个坊的坊门,设置宵禁制度以便管理,宵禁制度采按时关闭城门坊门与进止居民夜间出行。不过宵禁也有特例,那就是上元节。

宵禁制度由来已久,自春秋时期始中国古代城市即有宵禁制度,《墨子》有载:“昏鼓,鼓十,诸门亭皆闭之,行者断,必击问行故,乃行其罪。晨见,掌文鼓纵行者,诸城门吏各人请钥开门"。此宵禁制度为之后朝代继承,并以长安城为典型。

唐代宵禁制度能如实执行,有赖设置在外郭城主干道上的街鼓,透过鼓声让负责关闭城门、坊门的城门郎能够准确地执行。唐令规定,每天五更(早晨3时),顺(承)天门击鼓,打开城门供行人出入;傍晚时刻,顺天门击鼓四百下,关闭城门,又击鼓六百下,关闭坊门,禁止夜行。

街鼓的敲响是唐长安城特有的一种时间信号,也影响了长安城居民的日常生活作息。承天门为长安城的报时中心,位在皇城的承天门街鼓敲响后,各个城门和坊门都按时启闭。唐代街鼓的设置对后代城市管理产生了一定影响,可以说街鼓的设置是后代城市设置钟鼓楼的前奏。

在《长安十二时辰》里,屡屡出现的京兆尹、龙武军和右骁卫,究竟是谁负责长安城的治安?其权责又是如何划分?

这要从唐代禁卫军制度说起。唐代禁军分为南北两衙,一同卫戍皇宫和京师,彼此互相牵制。北衙六军分为:羽林军、龙武军、神武军、神策军、神威军、英武军,每军各分左右。不过在《长安十二时辰》中要接管靖安司的龙武军,实际上属于皇帝的私军,主要职责在护卫皇帝安全,不负责长安城治安。南衙禁军主要是十二卫:领军卫、金吾卫、威卫、武卫、骁卫、亲卫,各分左右两卫。不过真正负责京师宫廷宿卫的军队,在唐前期以南衙禁军的金吾卫为主,唐后期则是交由北衙禁军的神策军。

左右金吾卫负责执行,他们既担负长安城外部护卫,还负责外郭城治安管理和内城巡警。另外金吾卫平时也侦察百官行动,刺探城中居民隐情,遇到违法犯罪分子可即行缉捕,相当于现代街头巡逻的警察。

《旧唐书》记载,金吾卫掌宫中与京城昼夜巡警之法,下设左右街使、左右翊中郎将府官等。左右街使掌管六街巡逻,负责长安城交通道路治安,是宵禁制度的主要执行者。《新唐书》载:“左右街使,掌分察六街徼巡……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乙夜,街使以骑卒循行吕,武官暗探;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三千挝,辨色而止”。每当日暮时分,击鼓八百下,守门士兵关闭城门及坊市门,入夜后左右街使在街上巡逻,武官暗中巡查;五更二点,承天门击鼓,随后街鼓响三千下,城门及坊市门开启,左右街使停止巡逻,宵禁结束。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