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降清,儿抗清,郑氏一族和清朝的恩怨情仇
公元1644年,清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闯王李自成大军攻入北京,崇祯帝朱由检自缢于煤山,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历经两百余年,一十六帝的明朝,就此覆亡。
▲崇祯帝自缢北京后,明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弘光政权,后弘光帝被俘身死,郑芝龙等又扶朱聿键登基,改元隆武。
公元1645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二年,清朝大军在豫亲王多铎的率领下,南下攻明,先破扬州,后入南京,势不可挡。此战中,兵部尚书史可法等人不屈从清军,拒降殉国。南明政权的第一任君主,弘光帝朱由崧兵败被俘,清军将其押往北京处死,时年四十岁,弘光政权就此灭亡。
▲弘光帝朱由崧自于南京即位以来,在位八月,不理朝政,沉湎于酒色之中,致使南明政治腐败,军备薄弱。
南明原本就是残存势力,现今首都南京被清军攻占,史可法等臣子不屈而死,就连弘光帝也被俘身死。这样的情况对于南明势力的打击不可谓不小,南明群臣中心怀二志,意欲降清之人不在少数。然而这份蠢蠢欲动的异心,在清廷于江南所采取的高压政策和剃发令下暂时被压制。清廷的强制态度,令江南人民难以接受,各地抗清斗争随之蜂起。
▲清军攻下南京、苏州、杭州后,重申剃发令,下达“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指令,对不服从者进行血腥镇压。
为保南明,南明重臣,郑芝龙、郑鸿逵两兄弟联合群臣,在福州拥立唐王朱聿键登基称帝,改元隆武,是为隆武帝。郑芝龙既有扶龙之功,又手握重兵,成为隆武朝中主要的军事力量。不久后,鲁王朱以海亦在绍兴称掌“监国”之权,改年为“鲁监国元年”,和隆武虽然都以“矢志恢复”为己任,但彼此之间也都是视己方为正统,彼方为僭越。故此虽有清朝强敌在外,隆武、鲁监国之间却还是相互倾轧,矛盾不断。
▲清兵攻陷南京后,张国维、钱肃乐等起兵浙东,以朱以海鲁王之爵位,拥立其在绍兴监国掌权。
内忧外患,即使清军再高压,也难以遏制群臣的心,郑芝龙掌握南明军国大权,其子郑成功也在此时开始领军,多次奉命进出闽、赣,与清军作战,胜多败少,颇受隆武帝器重。但和其子不同,郑芝龙无意全力和清军作战,一味保存实力,清军南下福建时,便是郑芝龙命仙霞关守将施福撤军回福州,才令清军轻而易举就得以攻入闽北。
郑芝龙不愿抗清,已令南明政权摇摇欲坠,后在清朝大学士,郑芝龙的同乡,洪承畴的利诱下,郑芝龙为着清朝的三省王爵,不顾其子郑成功,和兄弟郑鸿逵等人的反对,决意北上降清。郑成功深感国恩,对父亲的行为深恶痛绝,却又无能为力。好在之前郑成功多次带兵,也有兵权在手,故而有少数士兵跟从,他见劝阻父亲不成,只得自立门户,率军出走。出走前,郑成功至孔庙哭庙、焚儒服,又对其父说:“若父亲一去不回,孩儿将来自当为父报仇。”
▲郑鸿逵曾评价郑成功:“此吾家千里驹也!”朱聿键对此也深以为然,"素闻郑家有匹千里驹,果然名不虚传。”
郑芝龙本以为北上降清,不仅可保郑家家业不失,还能受封王爵,显贵于世,但事与愿违,幻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郑芝龙的命运和郑成功所说的一样,即将一去不回。在郑芝龙北上途中,清军征闽主帅博洛背约,强挟郑芝龙与其诸子往燕京,更率军攻打郑芝龙的故乡,闽南南安。兵祸一至,血流成河,当时已从日本搬至南安定居的郑成功之母,田川氏,眼见清军洗劫乡里,无可奈何,未免受到清军的侮辱,田川氏于此自缢身亡。
得知母亲身死,父亲被挟后,郑成功更加坚定抗清的决心,收复父亲旧部,势力渐大,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致力于抗清事业,继父之业,成为南明政权后期主要的军事力量之一。
▲隆武帝曾在黄道周的主持下,发动北伐,联寇抗清,但郑芝龙的突然降清,令南明局势急转直下,再难抗清。
南明失去郑芝龙这一主心骨,政权立时不稳,清军趁机进攻,克浦城、霞浦。隆武帝出奔江西,于汀州遭清军俘虏,之后绝食而亡,南明势力遂由桂王朱由榔继承,改元“永历”。此时,入京的郑芝龙已经如愿以偿,被编入汉军正红旗,受封一等精奇尼哈番、同安侯。但也与此同时成为清廷安抚郑成功的人质,清朝对郑芝龙优待有加,就是想用其令郑成功归顺。但郑成功均坚辞不受,他奉“万历”为正统,坚决抗清,言称:“吾父往见贝勒之时,已入谷中,其得全至今者,亦大幸也。万一吾父不幸,天也,命也,儿只有缟素复仇,以结忠孝两全之局耳。”以此,清廷囚郑芝龙于高墙、郑芝豹于宁古塔。后郑成功督师北上,克闽安及罗星塔,攻连江,进攻罗源、宁德等邑,护国岭一战击杀清将阿格商。清廷大震,又迫郑芝龙差家人劝郑成功投降,但郑成功依然拒绝。永历十五年,郑成功于金门祭海誓师,进军台湾,占领台湾南部,攻克台湾东都,改赤崁城为承天府,荷兰人战败,降于安平。
▲郑成功率军横渡台湾海峡,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的驻军,收复国土,自此开始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郑家千里驹”果有千里之才,此去一举收复台湾,名震天下,令沦陷三十几年的台湾重归国土。但也因此赫赫战功,其父,落入清廷之手的郑芝龙与其亲族,被清朝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矫诏斩于燕京柴市口。郑成功得知此事,一时心绪难平,又加之在台日久,他和将士都水土不服,以致军中人心惶惶。而后又听闻其子郑经在澎湖与乳母私通。这一连串的噩耗,使郑成功大受打击,公元1662年,清康熙元年,永历十六年,郑成功急病而亡,弥留之际,他悲愤不已,留下“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的遗言后,自己抓破脸面而死,死时年仅39岁。康熙帝对此亲题撰挽联一副,联云:“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 0000
- 0004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