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被抄家时,有一件镇宅之宝连嘉庆都不敢动,至今还在恭王府中
文|张墨
编辑|林画
清嘉庆四年正月十三,北京城前海西岸,和珅府邸。
此时的和珅拥有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九门提督等繁杂官职,并且拜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忠襄公,可谓是权倾朝野!
这一天正是乾隆皇帝死后的第10天,睿亲王淳颖和定亲王绵恩两人率领兵士闯进了这里,这两个是嘉庆皇帝最信任的亲王,奉命来这里查抄和珅的家。
在和珅的家中一共抄出来白银八亿两,黄金上百吨,折合成现在的人民币大概约880亿元,总资产相当于清朝15年的财政收入之和。
查抄的时候,定亲王发现和府的后花园太湖石假山中嵌着一块石碑,石碑看上去是一个异体的“福”字。
看到这个字的一瞬间,两位亲王都震惊了,他们认得这块石碑,这块福字碑乃是康熙皇帝御笔亲题的。
两人急忙把事情禀报给了嘉庆皇帝,嘉庆皇帝闻言一怒,想要把石碑搬回皇宫,但却遭到众臣的反对!最终无奈的嘉庆只能将石碑封存起来。
以至今日,这件镇宅之宝还在恭王府中!
那么,这块福字碑有什么奥妙?它为什么会落到和珅的府邸?嘉庆又为什么不敢把他搬回皇宫呢?
接下来,让我们一一道来:
福字碑的来由
这尊福字碑,还要从康熙年间说起。
康熙皇帝是由孝庄皇太后带大的,可以说没有孝庄,就没有未来的康熙大帝。
相传在孝庄太后60大寿那一年,突然发了重病,御医们是无手无策。那时的康熙正在进行平三藩的战争,宫中盛传是吴三桂找高人用了“压胜”之术,诅咒了太皇太后。
康熙皇帝为了给奶奶祈福,专门斋戒沐浴了三天。然后提起笔来,一气呵成写下了这个“福”字!
这字是个异体字,明面上是福,但实际上却把一个“寿”字蕴含其中。
整个字呈瘦长形,举的是谐音“长寿(瘦)福”的意思。福字的右半边其实含了一个寿字在里边,尤其这个“寿”字康熙还是模仿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寿”字所写。
而且这个福字与传统的福字写法完全不同,右下面的田字没有封口,取的是鸿福无边的意思。
康熙写完之后,还专门加盖了“康熙御笔之宝”的印章。说来也奇怪,这一幅福字写完送给了孝庄太后没多久,孝庄的病就好了。
孝庄太后很高兴,命人将这个“福”字雕刻成石碑,放在了皇宫当中。
由于康熙不像孙子乾隆一样,走到哪里就题字的哪里,所以他的题字并不多,这个福字碑也成了珍品。
和珅如何得到“福字碑”
这福字碑一直在皇宫的珍藏中,至于为什么到了和珅的府邸,并没有确切的史实记录。但从和珅的官职和所负责的事情来看,他确实是有机会把东西弄到自己手里的。
关于和珅如何拿到福字碑,也确实是有些民间记载。
在乾隆中后期,和珅的官职已经达到了中国封建历史上的顶点。可以说历朝历代,除了曹操那种可以完全替代皇权的臣子之外,正常的大臣职务中已经没有人能超过和珅了。
用现在的话说,和珅一个人兼任着国务院总理,财政部长、安全部长、国防部长、北京军区司令,还是最高检察院院长和最高法院院长。
这已经完完全全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同时他还担任着皇宫的内务府总管和领侍卫内大臣,这就决定了他能管理紫禁城内的大小事物。
乾隆五十五年五月的时候,一个太监在做晚饭的时候忘记熄火,导致发生了火灾,皇宫的库房也遭到了牵连,80多间房屋被焚毁。火灾蔓延到了御花园,导致御花园的一角也被烧了。
当时就是和珅主持的调查和重建工作,福字碑所在的内值库,也在这次火灾的范围内。和珅极有可能就是借火灾调查和清理的名义,偷着将福字碑转移出了皇宫。
同时由于火灾的问题,许多东西丢了就可以上报被焚毁,福字碑极可能是在那个时间就在皇宫内彻底消失了。
和珅到底是如何操作的,这点已经没有历史可查,但这块石碑最终还是落到了他手里。
不过这块石碑终究是皇宫内的珍品,又是康熙皇帝亲笔所提,和珅也不敢明目张胆把它摆出来。
于是和珅打造了一块太湖石的假山,假山里还打造了一个洞,取名叫秘云洞,将福字碑镶嵌到了假山的洞里,以此来掩人耳目。
皇帝也不敢拿回去的“福字碑”
嘉庆四年,乾隆皇帝死后十天,嘉庆就忍不住向和珅动手了。
从和珅这个巨贪身上抄出的银子,足抵清政府15年的财政收入。因此民间就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
事实上,嘉庆帝非要扳倒和珅,更主要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权力之争。
乾隆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久的皇帝之一,所生的孩子能组成一个加强排,而嘉庆作为皇位继承人,他最大的优点就是没有什么明显的缺点,而他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什么明显的优点。
也就是说乾隆选择了一个比较“平庸”的太子,而这样一个平庸的人,自然驾驭不了像和珅这样顶尖的臣子。
历史上的和珅,与电视剧中扮演的和珅完全不同。真实的和珅气质高雅、长相出众,而且聪明能干。其最擅长的就是理财,当国库中缺钱的时候,和珅总能找出办法给乾隆拿出资金来。
其实现在我们也可以想象一下,和珅的巨额贪污是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代价。他的权力足以挑战乾隆的统治,如果没有贪污这种自污的行为,只怕乾隆也不会信任他。
所以这样一个顶尖的臣子,对于嘉庆这种“平庸”的皇帝自然不可能忠心耿耿。而嘉庆也因此恨上了和珅,无论是和珅的权利还是掌握的巨额财富,都注定了嘉靖在掌权的第一时间必须除掉他!
其实就连嘉庆本人只怕也没想到,他爹居然以这种形式为他留下了这样一笔“遗产”。
乾隆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败家子”,雍正用了十几年苦心经营攒下来的国库,被他这个“十全老人”用了60年的时间挥霍一空。查抄和珅,算是给嘉庆留了一笔不菲的“启动资金”。
于是就引发了开头的那一幕,这个权倾朝野的天下第一巨贪横空出世!
在查抄的过程中,和珅藏在假山中的福字碑也终于暴露了。得知消息的嘉庆更加愤怒,当即要求两个亲王把福字碑运回皇宫。
可嘉庆身边的人却提出了坚决的反对,主要是因为福字碑所处的位置,正是风水学上所说的龙脉交汇之地。
从传统的风水上来看,和珅府邸也就是后来的恭王府,所处的位置是非常微妙的。
北京城素有“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典一口钟”的说法。也就是说老北京城严格来讲是一个轴对称的形状,从风水上它就形成了两条龙脉——一条土龙和一条水龙。
土龙指的就是以故宫为中轴线的龙脉;水龙则是从北海到后海一线。两条龙脉的交叉点正好是恭王府,也就是当年和珅的府邸!
因此这座大宅也有“月牙河绕宅如龙蟠,西山远望如虎踞”的说法。
和珅在建设府邸的时候也是花了大心思的,整个和府分为府邸和花园两大部分,南北长约330米,东西宽180余米,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
不知道是不是在修建时,和珅就已经动了龙脉的主意,他的后花园正好在龙脉交叉的位置。
得到福字碑之后,和珅更是直接把福字碑就放在这两条龙脉的交叉点上,正好把龙脉生生镇住。如果轻易的挪动福字碑,便是破坏了北京城的龙脉。
嘉庆也没想到,和珅还给他来了这么一手!这让嘉庆投鼠忌器,不敢再去动福字碑了。
但堂堂的大清皇帝,终究还是忍不下这口气。既然福字碑不能拿走,也为了防止别人破坏,而动了大清的龙脉,嘉庆就命人把秘云洞给封了起来。
以至于后来很多人都不知道,这里居然还封着个洞,洞中还有这尊福字碑!
重新出世
1799年2月,也就是嘉庆四年的正月十八,和珅在狱中被嘉庆皇帝赐死,他那座豪华的宅邸则赐予了庆僖亲王永璘。
早在嘉庆皇帝继位之前,乾隆的几个儿子就凑在一起商量过,不管谁继位都要铲除掉和珅。
那个时候,十七皇子永璘就提出,自己是不愿意当皇帝的,肯定不跟几个哥哥抢。因此不管是谁当了皇帝,干掉和珅之后只要把和珅的宅子赐给他,他就满足了。
因此嘉庆登基以后,就满足了自己这个十七弟的愿望,把和珅的府邸赐给了永璘,这里也就成了庆王府。
永璘的后人就一直住在这里,直到他的孙子,也就是著名的庆亲王奕匡,就是他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跟李鸿章一起签订的《辛丑条约》。
咸丰元年也就是1851年,年仅13岁的奕匡搬出了祖辈居住的庆王府,这座府邸被赐予恭亲王奕昕,从此便定名为恭王府。
提起恭亲王奕昕,很多人都耳熟能详。这位洋务运动的领袖、外号“鬼子六”的亲王,绝对算得上是晚清的风云人物。
但这座富丽堂皇的王府和府内的福字碑,也没能给他带来多大的运气。因为跟慈禧之间的矛盾,奕昕一度迁出了恭王府,在京郊的戒台寺居住了10年!
1898年,67岁的恭亲王奕昕在恭王府内病逝,他死之后一个月,奕昕一直反对的维新变法开始了,虽然仅仅只有103天,但也推动了整个国家的思想解放。
恭亲王奕昕死后,他的孙子溥伟继承了爵位和宅邸。
辛亥革命爆发后,溥伟逃出了京城,一路跑到青岛成立了“君主立宪维持会”,即“宗社党”。这群人一个个都反对共和,满脑子想的都是复辟。
可是搞政治是需要钱的,退位的溥仪民国政府每年也只是提供400万大洋的补贴,这笔钱里还包括整个故宫的修缮费。
这些王爷更是完全断了收入,只能靠抵押和变卖祖产。
恰好在军阀混战时期,张作霖、段祺瑞、万福麟、张宗昌等军阀只要在北京,都想着弄套王府住一住,双方也算“一拍即合”。
有人想买,有人想卖,自然就出了中介。西什库教堂的法国神父包士杰,就是专门购买王府的职业中介。他仗着洋教会的势力,只要相中了哪个府邸,就基本没有他弄不到手的。
恭亲王溥伟,就用恭王府做抵押,从包士杰那里借了35,000大洋,后续又里里外外借了一些,凑了个5万整。
溥伟就拿着这笔钱去东北联络上了日本人,一边做着复辟的梦,一边当了汉奸。
但谁也没想到几年的时间,他借的高利贷利滚利,居然翻成了24万!包士杰把恭王府告上了法庭,法院就把恭王府进行了拍卖。
天主教会主办的辅仁大学,花了108根金条把恭王府买了下来,这里就成了辅仁大学的校舍。
解放后辅仁大学并入了北京师范大学,这里又成了北师大的校舍。再后来北京艺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多家院校,都占用过恭王府作为校址。
可这么多的大学在此上课,愣是没有一个人发现藏在假山中的福字碑。
直到1962年,周恩来提出要重修恭王府,在视察的时候,周总理对于假山产生了兴趣。
周总理学贯中西知识渊博,怎么看都觉得这座假山有所不凡,于是让文物工作者进行了详细探查。
终于被埋藏了百年的福字碑,这才重见天日!从此变成了恭王府的镇园之宝,有天下第一福之称。
1975年,病重的周总理对时任副总理的谷牧交代了三件事,其中一件就是向社会开放恭王府,但周总理的这个愿望一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实现。
到80年代初,恭王府已经成了个大杂院,里面有8家单位和数百住户。
到1981年,恭王府的腾退搬迁和修缮工作才算正式开始,1988年,恭王府花园对外开放,而彻底完成搬迁已经是2006年了。
可以说一个恭王府经历了整个清朝由盛转衰,所以才有那样一句话——“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
2008年8月20日,大修后的恭王府府邸对外开放。
至此,整个恭王府基本恢复了原样,而我们也终于能够重览当福字碑镇压龙脉的景象了。
- 0004
- 0000
- 0000
- 0002
- 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