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大才女”之首,人称“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
民国时期的女性由于受到了新思潮的影响,所以相比较于生活在清朝时期的女人,不仅更具有自由、自主、开放的个性,而且也有更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
虽然民国时期“男尊女卑”的思想并没有彻底消除,但是女性的地位却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正是在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之下,生活在民国时期的女性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她们不断挣脱封建家庭牢笼的束缚,并最终在当时的文坛上掀起了一股,以女性视角为主的文学之风。
她们不断用手中的笔和纸,去批判封和声讨男权社会的落后性,经过一大批文学女性的不懈努力,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终于得到了很大提升。尤其是当时比较有名的“民国四大才女”,更是不遗余力的为女性争取思想自由。
相信一提起“民国四大才女”,大多数人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张爱玲。而且都会特别主观的认为,在这四位才女中只有张爱玲,才有资格坐在第一把交椅上。
但是当我们对这四位才女,进行深入了解之后才发现,原来吕碧城才是名副其实的“民国四大才女”之首。
“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吕碧城
1.吃得了生活的苦,才能勇敢面对生活
吕碧城这时候也被淹没于茫茫人海之中,除了与她为人形式低调的性格有关系之外,其实还与她的多重身份都有直接关联。她不仅是民国时期的知名女作家,还是政论家、社会活动家以及资本家。
吕碧城生于清光绪九年,此时正处于清朝晚期。她的父亲吕凤歧是光绪年间的进士,这使得吕家在当地颇有名望。由于出生于书香世家,所以年幼的吕碧城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尤其是在古文方面更是深得其意。
这也是吕碧城后来坚持使用“,文言文”创作文章的契机。由于她在人在“文言文”写作方面的造诣极高,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她对“白话文”的看法。实际上从这角度来看,吕碧城的文学思想和观念,其实还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
但由于“白话文”在当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基础,所以吕碧城的“文言文”并没有得到推广,这也是后人对吕碧城其人,以及她创作的文学作品,知之甚少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即使是这样也不影响,她在近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
2.坎坷与苦难只是生活的调剂
吕碧城的一生其实也充满了坎坷与苦难,她不仅深受封建礼制的迫害,同时也经历了很多人生悲剧。在她九岁的时候“议婚于同邑汪氏”,这个时候她还是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但是当时的她根本没有能力反抗父母的要求。
本以为在订立娃娃亲之后,她能够在父母的庇护之下快乐成长,但是命运却和她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1895年也就是吕碧成12岁的时候,她的父亲吕凤歧因病去世,只留下了她们孤儿寡母艰难度日。
本以为这已经是最大的痛苦了,但是接下来的一幕却把她们母女五人逼上了绝路。在父亲吕凤歧仙逝之后,吕碧城的母亲不得不从京城,返回故乡处理吕家的祖产。本来应该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却受到了族人们的极力阻挠和反对。
这些吕氏族人霸占吕家财产的理由,居然是吕凤歧生了四个女儿,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无大”。甚至还唆使社会不良人员绑架了吕碧城的母亲。
当时年仅十几岁的吕碧城不得不四处求援。虽然这件事情经历了几番波折后,并没有让坏了良心的族人们得逞。
但是在这件风波被平息之后,吕碧城又遇到了人生中的另一件大事“夫家退婚”。经历了这么多波折和苦难的孤儿寡母,再也没有任何经历去争辩了,于是在其母亲的支持下双方协议解除婚约。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一个女孩子被退婚,会产生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这件事其实也对年幼的吕碧城,思想以及心态都产生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吕碧城的母亲只能带着她们姐妹四人,投奔家在天津塘沽的舅父。
3.“张女权,兴女学”时期的吕碧城
晚清时期的天津在不平等条约之下,不得不成为“九国租界”。这种情况无论是对一个国家还是城市来说,都是一种难以启齿的亡国之痛。但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天津开埠之后成为了当时,唯一一个具有“中西合璧”特征的大都市。
虽然西方人用坚船利炮,使天津被迫沦陷为租界地,并且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近一个世纪之久。但也正是在这种契机之下,西方教育模式传入天津。当古老而又陈旧的封建文化,遇到了西方文化的撞击之后,各种“中西合璧”的新思想在天津逐渐蔓延。
尤其是1900年清政府在教育上,又提出了“兴学育才实为当务之急”。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之下,东方女性的思想开始进入觉悟阶段,此起彼伏的妇女解放运动,几乎渗透了天津的各个角落。
此时已经17岁的吕碧成,再也不愿意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了。1903年正值青春叛逆时期的她,越来越无法忍受舅父的封建家长制作风。尤其是当她提出想要去女子学堂上学的时候,满脑袋封建思想的舅父被她彻底惹怒了。
在这种机缘巧合之下吕碧成“逃登火车,奔赴天津”。在当时的社会中离家出走的举动,不仅不合规矩而且也让很多人感到特别诧异。笔者认为正是因为这种叛逆的性格,才让吕碧成真正迈出了要求男女平等思想的第一步。
吕碧成作为“女权运动”首倡者之一,以及中国“女子教育”先行者,她的成长经历以及家中变故,其实都为她将来能够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以及成为妇女解放运动积极推动者,打下了非常重要的精神与思想基础。争取男女平等和女子受教育的权利,也成为了吕碧成穷尽一生所追求的事业。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
1.《大公报》第一位女编辑
“逃登火车,奔赴天津”之后,由于身无分文的吕碧成获好心人施救之后,辗转找到了天津《大公报》社,并因机缘巧合受到了《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的欣赏。英敛之不仅称赞了她的才学而且也十分赞赏她的勇气。
吕碧成就这样成为了《大公报》的第一名女编辑,至此她的人生开启了诸多“第一”之门。她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也是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这在晚晴时期绝对是一件令人十分惊奇的事情。
2.民国“四大才女”之首,文坛崭露头角
1903年也可以称为吕碧成走上文坛的“元年”,因为从这一年开始她不断撰写和发表诗词作品,由于她的诗词格律严谨、文学性比较强,所以颇受当时的诗词界人士赏识。同时她骨子里的女权思想开始显露出来。
《论提倡女学之宗旨》、《敬告中国女同胞》、《兴女权贵有坚忍之志》等作品,都是吕碧成女权思想比较突出的经典之作。在这些作品中她不断为女性,能够获得与男性同样平等的权利而呼喊。
“民者,国之本也;女者,家之本也。凡人娶妇以成家,即积家以成国”;“有贤女而后有贤母,有贤母而后有贤子,古之魁儒俊彦受赐”;“儿童教育之入手,必以母教为根基”。这些主张和观点都是吕碧成女权思想的重要体现。
笔者认为在她的思想中女性的地位提升,不仅关乎于孩子和家庭的未来,同时也关乎于整个国家的兴衰。只有女人的脊背挺直之后,才能教育出优秀的还,同时才能让丈夫安心工作,当小家逐渐完善之后,国家才能真正实现繁荣昌盛。
3.吕碧城的男女平等思想
吕碧成的女权思想和以此而形成的男女平等观点,-诸报端之后就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响。这种感觉推翻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气概,不仅让人肃然起敬,而且一时间她也成为了当时女性的偶像,并被很多受封建束缚的女性视为“救世主”。
“殊不知女权之兴,归宿爱国,非释放于礼法之范围,实欲释放其幽囚束缚之虐奴;且非欲其势力胜过男子,实欲使平等自由,得与男子同趋文明教化之途;同习有用之学,同具刚毅之气”。
笔者认为从这首诗歌节选中可以得知,吕碧成一直在倡导着男女平等,实际上并不是让女人的权利凌驾于男性之上。
她所期望的其实只是让女人,可以拥有与男人同等的生存权利。这种思想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新思想”,吕碧成的思想意识也具有一定超前性。
在提倡女子教育方面吕碧成希望,女人可以“得与男子同趋文明教化之途;同习有用之学,同具刚毅之气”。这种在当今社会看来不足为奇的事情,在晚晴时期却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
吕碧成的这种先进思想,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完全推广,但是却在新旧两种观念之间,开辟出了一条适合女性独立发展的道路。她作为开创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先例的“民国奇才女”,所做作为都将载入史册。
结语
笔者认为大家可以不知道吕碧成的名字,也可以不了解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但是千万不要忽略她所倡导的“女权运动”,以及男女平等的思想和观点。
她作为一个封建末期的时代悲情人物,不仅没有自怨自艾反而能,积极倡导女权思想,单凭这一点就非常值得铭记于史册。
吕碧成的文学作品虽然多用“文言文”创作,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倡导的“白话文运动”格格不入。但是这也不能成为否定吕碧成文学成就的原因。在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她绝对是一个文坛上的风云人物。
虽然她后来成为了一位资本家,但这也毫不影响她的文学造诣。尤其是她所倡导的“女权运动”,至少要比当时的时代意识早半个世纪。
她想通过新文化和新文明的洗礼,让封建社会中的女人成为“对于国不失为完全之国民”。虽然她仅凭一己之力并没有达到目的,但她的“男女平等”思想,至少为后世女性寻求平等自由敲响了警钟。
- 0000
- 0000
- 0002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