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真正心存敬意的人,甚至对他刘邦一直刻意亲近,到死都是如此
对此,较为代表性的相关故事是有关诸葛亮出山,他没有出山前,江湖中就有他的传说,据说,诸葛先生才干过人,堪比:管仲、乐毅。可水镜先生并不这样认为,这样比不合适,刘备等人猜测民间可能是将诸葛亮的才干贤德说的言过其实,但是不然,水镜先生说:“诸葛亮的才干不是那两人能比的,如果非要与人齐肩,世间大概只有姜子牙了。”
其实,不仅仅是水镜先生,当时许多的中国文人的普通偶像也就是这两人了,在他们看来,这两人是世间真正的杰出人才。那么,张良到底如何杰出呢?
关于张良的记载,在《史记》中就非常详细,从出生,到结局。张良成就如此惊人,一生可以说很是传奇,但是,并不是一般的草根逆袭,相反,他的出身很高。张家世代贵族,从祖父开始一直到他的父亲,都是韩国的几朝宰相。
后来,韩国灭亡,恰好到了张良这一辈,就失去了显贵的家业,这种忽然之间的没落让张良把所有的怨气和恨意都放在了大秦身上,灭了大秦国就是他毕生所求。乱世之中,虽然许多贵族们也朝不保夕,但是几百年的封建文化熏陶之下,让人们对于贵族有一种莫名的敬意,所以,汉初的许多功臣中,刘邦真正存有敬意,真正看得起的也就一个张良而已。
这些在刘邦平日的言行中都可以看出来,无论是骁勇善战的韩信,还是智谋过人的萧何,无论他们官位多高,也不论他们立下多大的功勋,他从来都是直呼其名,唯一例外的只有张良。
对于张良的敬意,刘邦无论是在称帝之前还是称帝之后都是如此,对于张良他一直刻意的亲近,称呼他的时候,也会非常亲切的唤一声“子房”。好似想要借此拉近自己与贵族之人的关系,将自己与贵族之人放在了同一个水平线上。
除了他,就连在历史中评价很不好的吕雉对于张良也有着与众不同的态度,这种敬意发自内心,自然而然。只是,一个贵族出身,为什么就能赢得那么多人的尊重呢?其实,只是贵族血脉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但是,那些贵族大能们就能办到,这样的人不仅要有无比尊贵的血脉气质,还要有着无与伦比的才华,张良就是这样的人。
张氏一族到了张良父亲这一辈的时候其实还是很不错的,可是,大秦国来势汹汹,韩国地小势薄,到底是没能抵挡住进攻,最终亡了国。那时候,张良的父亲已经死了二十年了,据说,张良家里还有一个比他还小的弟弟。按照这个来推断,张良在韩国亡国的时候已经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大人了。
据史书中记载,张良在此之前甚至没有在韩国担任过哪怕一官半职。贵族子弟,从出生开始就学习各种技艺本事,那这二十多年,他都在干什么呢?对此,史书中没有任何明确的记载,但是,从《史记》中的记载也可以推测一二:二十多年的时间,张良其实并没有游手好闲,而是一直在做两件事,一是读书,二就是习武。
话说,张良曾得到一本《太公兵法》,所谓《太公兵法》又称《太公六韬》,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著名的黄老道家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其实,就是姜子牙的兵书。他无意间在一老者手中得此兵书的时候,这位老者就对他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 ...“可见,张良的确是有一手的。
读书之多,涉猎之广,让他博学多才,智谋过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精通治世之学,而且,掌握了君臣之道,战场谋略。正因为如此,张良运筹帷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贵族,自有一身通天的本事。因而,刘邦对他的敬意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精通武略,让张良的性格豪爽,喜好交友,有了满腔有志之士们的报复和保家卫国的心。
也正是因为习武,他的谋略在精妙中带有习武之人果断的魄力,这才有了博浪沙出手刺杀秦始皇的壮举。所以,从这个方面看来,赢得这样的声誉地位的张良,拥有的又不仅仅有高贵的血脉,还有无与伦比的才干谋略,值得刘邦尊敬也理所当然了。
晚年的张良在张师山相距约50公里处访得一风景宜人的黄袍山隐居下来,并且,在此他还修建了“良山道观”,在道观不远处创办了“伐桂书院”,以授当地孩子文字。现今,伐桂书院遗址位于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大埚山谷中,伐桂书院古石碑仍存。
张良死后,黄袍山的后人为了纪念张良,为其修建了圮桥和石墓。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