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武则天之后,唐朝才出现李白、杜甫、贺知章等这些大诗人
研究历史会有一个奇特的发现,那就是唐朝的诗人虽然很多,但是这些大诗人都是在武则天之后出现。我们看李白、杜甫、贺知章、白居易、王维、柳宗元、皮日休等等,这些在历史上给人们留下精美诗篇的几乎都是在武则天之后涌现的。究其原因,这无疑要说到武则天对唐朝整个科举制度的改革,不但在科举之中增加了武举,而且还增加了杂文,这才是促进唐朝文坛兴盛的主要原因。
门阀士族对唐朝的影响
说到武则天为什么这么重视科举,其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打压士族势力,尤其是山东旧士族,这里的山东并不是我们现在的山东,是指华山、崤山的东面,现在的河北省、山东省,以及河南省的部分地区。
其实这些士族形成的历史,要追溯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为了独尊儒术,无论是中央的官员,还是地方的官僚,都需要擅长经学的大儒来担任的。所谓的经学,就是要研究儒家的经典,用儒家一套思想来治理国政,这是你当官从政的敲门砖。所以这些经学大儒都是把自己毕生所学传给自家子弟,这样时间久了就形成经学世家。尤其是九品中正的出现,让这些士族牢牢控制了官僚阶层。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些士族形成了门阀,这些门阀之间互相通婚,而且以家族的发源地,姓氏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的标准。东晋时期最显赫的门阀就是王氏和谢氏了,王氏在东晋开国中有宰相王导,还有书圣王羲之,另外还有我们熟悉的“王与马共天下”,这里的马,指的就是指皇帝马家。
除了琅琊王氏还有陈郡谢氏,这些门阀士族之间互相标榜自己,彰显他们的身份,这种自我们拔高的现象一直持续到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形成了“五姓七望”,他们分别是陇西的李氏,赵郡的李氏、博陵的崔氏,清河的崔氏,范阳的卢氏,荥阳的郑氏,太原的王氏。
这些名门士族虽然在唐朝的政治上慢慢失去了影响力,但是在文化上,尤其是世俗观念上还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具有强大惯性势能。他们拥有足够的财富,纳更多的妾,生更多的孩子,其繁殖能力也是非常强的。当这些士族人少的时候,大家还可以有足够的关注度,但是这些门阀士族子孙太多以后,人们的关注度就分散了。
而他们在婚姻市场上却有足够的优势,即便是当朝宰相,向这些门阀士族求婚,也未必能够成功,甚至皇室儿女都竞争不过他们。比如唐文宗时期,为了给自己的女儿选一个女婿,结果这些名门望族都纷纷退避三舍,让文宗无可奈何,感叹李家200年的天子,还不如一个落魄的旧贵族。
比如唐朝王梵志有一首诗:“有儿欲娶妇,须择大家儿。纵使无姿首,终成有礼仪。”意思是说要选择媳妇,一定要大家闺秀,哪怕没有样貌,也是非常懂得礼仪的。王梵志作了很多打油诗,因为在儒家观念里,觉得这些诗都不入流,一直没有流传。但是他的诗却真实反映了唐朝百姓生活全貌,他诗文要不是在敦煌中发现,可能要被永远埋没了。我们从他的诗里可以看到当时社会观念,宁愿选择一个懂礼仪的大家闺秀,也不选一个样貌出众的小家碧玉。
武则天的愤怒
对于唐朝当权者来说,这种现象是难以容忍的,皇帝要求的是皇权的一家独大,而世俗观念里的世家大族,是要进行打击的。唐太宗时期便制定《氏族制》,希望官修姓氏谱系,把这些世家大族给排到后面去,但是丝毫没有能够改变世俗观念。
武则天也是深受这种世俗观念的毒害,武氏在唐朝是一个小姓,武则天父亲本是一个木材商,因此当年要立武则天为皇后的时候,便遭到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坚决反对,理由很简单,就是觉得武则天出身太低。突厥默啜可汗曾经向唐朝求婚,要求唐朝派一个皇子过去,于是武则天在他们武家选了一个子弟过去,结果默啜可汗非常生气,说可汗要嫁的是天子,是李氏这样的大姓,而武氏小姓也,怎么能够配得上可汗的女儿。
所以武则天对于门阀士族深恶痛绝,在她执政期间制定了《姓氏录》,不是按照士族门阀排位次,而是根据当朝官员的品阶进行位次的排列。但是这项制度效果仍然有限,社会观念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更改的。
于是武则天为了打击这些山东的旧世族,搞了一个忌婚嫁制度,就是禁止这些这些世族之间互相通婚,你们不是谁都瞧不起吗?那么我就禁止你们互相通婚,看你们还和谁去通婚。结果这成为旧世族炫耀的资本,禁婚令成了光荣榜,如果你们家没有在禁婚令里,你都不好意思出来打招呼。
对这种世俗观念有所冲击的应该是科举的改革,武则天之前也有科举,但是在殿试这个最后环节是由吏部来主持的。这一环节其实非常关键,为什么后来所有科举中弟都叫着天子门生,因为在殿试过程中形成了考生与皇帝的私人关系。这打破了以前科举考试之中的师生关系,如果你受到某一个老师提携,会终生形成一种私人关系。我们在《长安十二时辰》中看到,贺知章当朝很多年,门生众多,在关键时刻,王爷都能够替他出面。
我们要知道唐朝科举是不糊名的,是否中弟要看你的名望以外,还要看你是否拜对了老师。这种师生的关系模拟的是血亲关系,有句古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种社会关系非常巩固,仅次于血缘的父子关系。而皇帝通过殿试这种仪式感的考试,把师生这种关系承接到皇权之下,君臣之间除了上下级关系外,还增加 了一层人伦的亲情。
武则天在科举之中还加试了杂文,也就是诗词歌赋。所以这是唐朝文学兴盛的一个主要原因,据《通典》记载:“太后(武则天)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中始以文章取士。及永淳之后,太后君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寝以成风。”武则天喜欢杂文,当时的读书人都把很大精力与时间投入到这些诗词歌赋中来,而且那些王公贵族也都以文章来彰显自己的地位,所以唐朝的文学与武则天科举改革有非常大的关系。
武则天为了打击这些贵族,特意提拔中低级的官吏,这些庶族出身的寒门之士,打破了这些名门望族对于官僚集团的垄断。这些寒门庶族,可以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看准了机会便对山东士族进行猛烈进攻。
比如庶族出身的李义府,他担任的是中书舍人,主要是负责起草诏书的,他本来得罪了长孙无忌,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听说皇帝有意立武昭仪为皇后,便觉得这是个机会,便顺应皇帝的意思递交一份奏折,废掉王皇后,改立武昭仪,武则天当然投桃报李,当上皇后以后,一步步把李义府提拔为宰相。
还有庶族出身的许敬宗,他与李义府一起建立庶族官员为核心的政治班底,历史上称为“北门学士”,包括范履冰、刘祎之、周兴、来俊臣等这些人,为了清除这些官陇贵族,他们采用酷吏政治,专门罗列各种罪名,陷害大臣。虽然这种酷吏的手段非常恐怖,但是也是庶族崛起的一种手段。
由于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后世对于这位女皇的个人品德进行了很多无端的毁谤,比如《旧唐书》中,把武则天描绘成一个恶毒、淫荡、工于心计的女人,但是我们看到,在他执政的50多年时间里,社会稳定,人口显著增长,而且文化也非常发达,是她继承和发展了唐朝的贞观之治,为后来玄宗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 0002
- 0004
- 0001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