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有多惨烈?22勇士结局如何?其中一人成上校,一人成大校司令员
(说历史的女人——第67期)
中国工农红军在25000里长征中,经历过许多恶战、苦战,后来人们总结出了十大经典战役(战斗),即强渡湘江之战、强渡乌江之战、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强渡嘉陵江、包座之战、激战腊子口、直罗镇之战等。
这10大战役中,除了直罗镇战役外,其余9次战役都是渡河之战,或者跟河有关的(包座之战和腊子口之战也牵涉到包座河、腊子河),可见河流在战场中的巨大作用。
当然,河流作为一种天险,主要是为守方利用。不幸的是,长征中,红军全是攻方,全是为了征服河流而存在。以上各场恶战都十分凶险,而飞夺泸定桥之战则显得十分突出。在以上十大经典战役中,它可以说是最小的一场战斗(其实飞夺泸定桥算不上是一场战役,只能说是一次战斗),但却十分凶险,而且意义重大,因此被载入史册,流芳百世。
提起飞夺泸定桥,大家都会想到当时参与夺桥的22位勇士。那么他们都是谁?后来又有什么战绩?其命运或结局如何?
飞夺泸定桥
(一)18勇士强渡大渡河
泸定桥是大渡河上的一座桥,因此飞夺泸定桥之战也可以说成是强渡大渡河之战中的一次战斗。
1935年5月,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四川西北部。
蒋介石闻之,遂调兵遣将,企图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其中包括薛岳率领的国民党“中央军”,他们已经追击到金沙江南岸;而在前面截击的则有四川军阀刘文辉、刘湘、杨森的部队。摆在红军面前的任务十分艰巨,就是必须抢在敌人大军到来之前,快速渡过大渡河,否则就要被迫向西转入条件更加险恶的川康地区。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全长1062公里,却拥有北江、大渡水、中镇河、金川、铜河等15个名字,也是世上罕见。其中在四川这一段水流湍急,两岸皆是崇山峻岭,地势极为险要,红军想顺利渡河绝非易事。况且敌人也不傻,已经知道了我军的意图,他们势必加强大渡河的防御力量,凭借此河的天险,围歼我军。
然而,为了革命的前程,红军必须强渡之。一般意义上的大渡河之战,发生在飞夺泸定桥之前。红军是在1935年5月24日,通过彝族生活区域,先到达大渡河南岸的。如果能在这里顺利过河,那就没有后来的飞夺泸定桥了。
不过当时到河边的只是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他们先行开路,来到一个必经之地,即安顺场渡口。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而对岸渡口也有川军1个营防守。敌人的兵力不多,于是红军毫不犹豫,红1团在团长杨得志带领下,向敌人突然发起攻击,仅用了20多分钟便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渡口,并找到1只木船。
杨得志
25日晨,红军后续部队赶到,在刘伯承、聂荣臻等亲自指挥下,开始渡河之战。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带领17名战士,组成渡河突击队,在我军枪炮的掩护下,开始强行渡河。
孙继先
在敌我双方的激烈炮火中, 18勇士战胜大渡河的恶浪抢渡成功,上岸,并击退守军,控制对岸渡口。随后,红1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开始全面渡河。但当时只弄到了4只船(其中三只船都有毛病,还得修),按这样的过河速度,我3万大军完全过河,起码得一个月时间;而各路敌军都在汹汹奔来,根本耽误不起这个时间。于是5月26日,我军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决定夺取泸定桥,如果夺桥成功,则大军即可瞬间通过大渡河。
(二)22勇士抢夺泸定桥
当时红军具体部署是,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的干部团为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及1、3、5、9军团为左路军,同时夹河而上攻取泸定桥。当然,所有计划必须由先锋军开路,这个艰巨的任务就交给了由黄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4团。
作为杨成武,右为黄开湘
从安顺场到泸定桥有320里路,还多是山路;尤其是,沿途还多多少少有敌人的骚扰,这样光赶路就非常艰难。不过也不算什么,红军长征就是靠两条腿趟出来的。接下任务后,队伍一路狂奔,见神杀神,遇鬼灭鬼,到5月28日早上已走了80里。
但在凌晨5点,战士们正休息时,又接到军委的新命令,鉴于敌人追兵的临近,要4团必须在29日完成夺桥任务!
这就相当“残忍”了。也就是说,仅余一天时间了,而仅到达泸定桥就有240里路,别说打仗了,靠两只脚光走完这200多里还不累个半死,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搁国民党军队,早撂挑子了。但红军就是红军,铁打的骨头。有什么好说的,接招!团长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立即命令大家马上行动,继续前进!
又是一番急行军,到晚上7点左右时,4团战士已经行走了130里,过半了。大家本想休整一下时,天上却下起了大雨!
不知雨会下到何时,面对余下的100多里路,大家丝毫不敢怠慢,于是稍事休整片刻,啃两口干粮,便继续赶路了……
接下来的行军极为艰苦!下着雨,山险路滑。一边是高山,一边是深深的河沟,战士们冒雨沿着崎岖的小路奔跑,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大渡河里!还有个因素是,天黑,没有照明。这个非常闹心。因为恐怕暴露目标,连火把也不能打。这种情况下急行军,想想都可怕。
好在到半夜时,战士们突然发现大渡河对岸出现了许多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显然,那一定是敌人的增援部队了。于是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这下行军更快了。
对岸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红军战士们便骗他们,说自己是之前所击败的川军的一部。敌人也不怀疑,继续行军。这样大渡河两岸便出现两条“火龙”赛跑的局面。
可不久对岸的敌人停了下来,他们开始宿营,睡觉了。我军便趁机赶路,远远地甩开了他们。
兵贵神速,红4团终于在29日早上6点左右赶到了泸定桥西侧桥头。这样算下来,我军从28日早上到现在,用了25小时行军240里路,而且在如此艰险的情况下,简直创造了一个奇迹!
终于可以歇歇了。也一定要休息休息,因为接下来有更艰巨的任务:夺桥!
当时战士们没有急于进行夺桥战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重型武器火炮还没有运来,需要等待。在休整时,大家观察了传说中的泸定桥。
毫不夸张,在看到这座桥时,大家也都是吓了一跳!这哪是桥啊?就是几根铁锁链高悬在河面上(铁索离河面有30米高),下面浊浪滚滚,浪头涌起有一丈多高,看看都害怕。
当然,泸定桥本不是这个样子,它的铁索上面铺有木板,此时敌人将木板基本都拆掉了。即便上面有木板,走在上面,也是晃晃悠悠的,十分瘆人。
泸定桥也是大名鼎鼎,它是连接川藏交通的必经之地,建于清康熙45年(1706年)。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的落井里,9根铁索做底链,另4根分两侧作扶手;铁索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达40余吨。
相传修桥的时候,13根铁链因为太重,根本无法牵到对岸,用了许多方法都失败了。后来周围各县的能工巧匠都云集于此,共商牵链渡江之计。最后采用了索渡的原理,用粗竹索系于两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个短竹筒,再把铁链系在竹筒上,然后从对岸拉动原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绳索,如此巧妙地把竹筒连带铁链拉到了对岸。
大渡桥横铁索寒
关于大渡河,还有一个典故。当年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带领数万大军渡河失败,全军覆没。可怕的是,当时也在5月下旬。这一点老蒋当然也知道,因此他也要仿效当年清军那样对付红军。
也许你要问,当时国民党军为何不把泸定桥全面拆掉,还留下铁索?原因很简单,其一是消极怠工。因为铁索都是碗口那么粗,也不是很容易搞断的。另外,还是红军行军速度太快,恐怕他们想整体拆桥也来不及。还有,敌人也是太轻敌,他们认为这十几根铁索光溜溜的,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跨越的。
当然,敌人没有完全毁掉泸定桥还有一个原因。后来有国民党老兵回忆(也许是借口),本来国军当时只派了两个团守桥,但后来准备再增派两个旅,他们想等两个旅渡河后再炸桥。但等了半天没等到,此时不拆桥也不是,但炸桥也不是,万一他们自己人到了过不成桥咋办?因此只有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即拆掉桥面上的木板(其实他们仓促之间也没有拆完,还剩下一少部分)。
然而他们太低估红军的冒险精神了。到下午,我们的火炮运来之后,大家休息好了,便开始了夺桥的战斗。就像先前强渡大渡河一样,也要挑选一批勇士做为突击队打头阵。挑选谁呢?
当时挑人也是有标准的,不是谁凭一腔热血,一股狠劲,想上就上的。指挥官是这样挑的:凡是干部,包括连长、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及排长,首先要挑出来(这一条很值得尊重,必须顶);曾经是战斗英雄的,作战勇敢的,比如在之前战斗中立过功的,也要挑出来;挑选出来的人,必须是党员、团员,起码也要是入党入团积极分子。最终符合这三条的挑选出22人为突击队员,其中由二连连长廖大珠担任突击队队长。
下午四点,战斗打响。团长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冲锋号响起之时,所有轻重型武器向着对岸守军,火力全开!一时间军号声、枪炮声、喊杀声,响彻山涧!在火力掩护之下,突击队的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同时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这个镜头在后来的电影、电视剧中多次出现。不过后来也出现了一些异议。有人认为,铁锁链那么光滑,还在大河之上晃晃悠悠的,像荡秋千似的,怎么能踩得稳?
如今的一些公园里就有类似的玩法,在一个湖面上架上铁索,让游客上去“寻刺激”。结果如何?胆大的会上去战战兢兢地缓缓前进;胆小的走两步脸便吓得纸白,小女生更是吓得花容失色,很快就会掉头打退堂鼓了!而公园里铁索桥下面往往水平如镜,且湖面上往往有保护人员在看着,关键没有人向你射击,那是很安全的。可当时红军面对的是,脚下的滚滚浪涛,耳边呼啸的子弹,怎么能过去啊?这怎么可能?
要不咋是红军战士呢!当时那种情景,你不冲也是死,向前冲说不定还有生路,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当人连死都不怕的时候,还有什么不能做到的?见过杂技演员走钢丝没有?他们脚下可不是碗口粗的铁索,而是比指头还细的钢丝;泸定桥旁边还有两根铁索当扶手,而玩杂技走钢丝可是没有扶手的,就一根钢丝,其实难度系数并不比红军过泸定桥小,只是演员面对的是观众,而不是敌人而已。
还有一个因素,泸定桥的铁索仅有103米,而这103米我军就走了两个小时!可见战士们还是非常小心谨慎的,并非如你想象的猛冲猛打,呼啦一声,跟百米冲刺似的就窜过去了。
当然,电影上演的也有些夸张。后来聂荣臻元帅曾在他的《红一方面军的长征》一文,和他题写的《强渡大渡河泸定桥的经过》纪念碑碑文中指出过,突击队员也并非纯粹是踩着光溜溜的铁索直接冲的,而是“冒着东岸敌人的火力封锁,在铁索桥上边铺木板边匍匐射击前进”,他纠正了别人的夸张性描述。
在铁索桥上边铺木板边匍匐射击前进
聂帅的说法应该是比较准确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减少伤亡,才能“走稳”,而不是“演杂技”。而事实上,当时也只有4位勇士中弹并掉入波涛滚滚的大渡河,壮烈牺牲,其他18位都顺利过桥了。即便如此,22勇士的行为也足以彪炳史册!
当突击队将要攻到敌方的桥头时,敌人看看挡不住我军的冲锋了,又在桥头又放起了大火。当然也不像有人描述的那样,把汽油浇在铁索上点火,那样的话,火也着不了多久。当时他们是点着了桥上还没有拆完的木板,这样大火自然熊熊而起了!
然而,曾经沧海难为水!百米铁索都走过来了,这些火算什么?直接冲过!
队长廖大珠一跃而起,踏上桥板,扑向东桥头。勇士们也一个个大喊着,紧跟着队长猛冲过去,抽出马刀,与敌人展开肉搏战……
由于22勇士是一面铺木板一面冲锋的,我军后续部队当然接着他们铺木板了,很快桥面上就铺完了木板,战士们紧跟22勇士就冲了过来。大家一边灭火,一边战斗。桥头敌人哪见过这阵势,好家伙,一群老虎似的,他们早被吓得浑身如筛糠,稍加抵抗,便撒丫子逃命了。
整个战斗,从开始过桥到拿下桥头堡,我军仅用了两个小时,然后中央红军大部队便顺利过了大渡河,彻底粉碎了蒋介石欲借大渡河天险将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
泸定桥因此而成为红军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它为实现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合,最后北上陕北结束长征打开了胜利之门,为中国革命史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后来的十大开国元帅,其中就有七位长征时经过泸定桥。当时,刘伯承元帅曾用脚重重地在桥板上连跺三脚,感慨万千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
后来,朱德总司令写下了“万里长江,犹忆泸关险”的诗句;毛泽东同志更是有“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纵情讴歌;后人甚至还有“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美赞誉!
那么,当时立下不世之功的22位勇士的结局如何?
(三)22勇士的下落
1935年8月29日,红军军委表彰了飞夺泸定桥的战斗英雄,并每人奖励1套列宁服、一支钢笔、一个日记本、一个搪瓷碗、一双筷子。因为当时长征途中条件很艰苦,这些奖项已经非常丰厚了。
上面说过,当时夺桥之时,已经有4名战士壮烈牺牲,其实包括他们4位在内的22勇士的名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隐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不为人知。因为当时时间太紧迫,只顾在长征中赶路,打仗,没有人去刻意宣传他们。当然活下去的勇士们也只顾打仗,也不会在意大家记住他们。他们宁愿当无名英雄!
直到1966年,有个叫王永模的同志到泸定县工作,面对泸定桥下滚滚的大渡河水,他感慨万千:新中国成立这么多年了,当年飞夺泸定桥的勇士们,居然还没有踪迹,他们不知是死是活,太对不起他们了!他发誓要寻找英雄。在他的努力下,1975年,泸定县所在的甘孜州成立了一个红军长征调查小组,由三人组成,王永模担任组长,开始了寻找英雄的历程。
当然这个过程非常艰难,有经费问题、历史问题等。1985年,泸定县筹备“飞夺泸定桥”胜利50周年纪念庆典,王永模受县里委派赴北京邀请杨成武上将参加庆典,曾向杨将军询问有关22勇士的线索。
杨将军告诉王永模,当年战事非常紧张,22名勇士的名字没有来得及记下来。后来在长征路上,他们多数同志都先后牺牲了。说到这些时,杨将军情绪十分激动,他是老泪纵横,一遍一遍地呼唤着:我的22名勇士,你们在哪里,在哪里啊……
后来经过王永模等人的努力,终于“找到”了22位勇士的一部分。
第一部分即当时就壮烈牺牲的四个人:李富仁、刘大贵、魏小三、王洪山。
当时没有牺牲的勇士又找到了(即确认了)八位:即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刘梓华、赵长发、杨田铭、云贵川等。
部分泸定桥英雄
至此共12名勇士被确认,还有10位勇士的名字还无人知晓,他们成了真正的无名英雄。
其中刘梓华是王永模在1975年8月发现的;云贵川是在1985年发现的;而杨田铭、赵长发是2007年才被发现。
先说云贵川,他是个苗族的小伙子,自小家贫,小时候经常跟着父亲上山采药、砍柴。他入伍时还没有名字,战士们都叫他云贵川。
飞夺泸定桥时,云贵川才十六七岁,他中等个头,眉棱和颧骨很高,脸色黝黑,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夺桥战斗中,他和队长廖大珠一起冲在最前面。夺桥胜利后,他继续随军长征,后来还在腊子口大战中还立了一功。之后,云贵川去向不明。
突击队长廖大珠:江西高安人,时任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连长。夺桥胜利后,他随红军继续长征。1935年,廖大珠在陕北的战斗中不幸牺牲。他留下的资料甚少。廖大珠烈士永垂不朽!
王海云:籍贯不详,时任红4团1营2连政治指导员。夺桥成功后,他继续长征,也于1935年在陕北的战斗中不幸牺牲。王海云烈士永垂不朽!
刘梓华:时任4团1营2连的副班长。刘梓华出生于1912年,江西宜春市、袁州区水江乡上洞村人。他16岁时参加农民赤卫队,17岁加入红军。此后他经历了中央苏区的历次反“围剿”战斗。长征开始时,刘梓华担任红一方面军红四团的一名排长。泸定桥战斗打响时,刘梓华第一个站出来加入夺桥突击队。
夺桥成功之后,刘梓华跟随红军走完了长征路。后来,他又参加了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建国之后,刘梓华因为常年征战落下了一身病(属二级残疾军人),组织安排他前往华北军区疗养。身体刚有好转,他便参加了工作,担任天津军分区的副参谋长。
1951年4月17日,刘梓华在北京因病去世,年仅39岁。很遗憾,英雄英年早逝,没有赶上1955年授衔。刘梓华一生5次立功,9次负重伤。他是诸位勇士中仅有的留下照片的两个人之一。刘梓华烈士永垂不朽!
李友林:时任红4团1营2连党支部书记。李友林于1914年出生在江西瑞金黄岗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读过几年私塾,17岁参加红军。他因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曾担任44师师部的文书。长征之前,李友林曾参加过水口之战和广昌战役;飞夺泸定桥战斗后,李友林跟随红军大部队继续长征。除泸定桥之战外,他还参加了强渡乌江、腊子口大战等战役。
抗日战争期间,李友林进入大连市港务局,担任公安局局长兼政委;解放战争期间,他担任安东军区独立三师的团副政委,华北军区208师624团副政委,高射炮兵103师政治部主任等,参加过辽沈战役等一系列重大战役。
李友林是22勇士中比较幸运的。1955年中南海授衔,他被授上校军衔;1957年又荣获共和国颁发的三级八一勋章、三级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58年,李友林从部队转业,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原子系,担任副主任。之后李友林曾长时间在中科院综考会工作。1997年9月9日,李友林在北京病逝,享年83岁。
长征胜利60周年纪念时,李友林(前左一)和老红军战友在一起
刘金山:时任红4团1营3连党支部书记。刘金山于1908年出生在江西赣县田村镇红卫村,21岁参加红军。他参加过中央苏区第二、三、四、五次反“围剿”战斗,在攻打赣州、福建漳州、广东水口等战役中,屡立战功。
长征途中,除泸定桥之战外,他还参加了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大战腊子口等战斗。抗日战争时期,刘金山任晋察冀三分区二团营长。1938年,他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结业后,任晋察冀三支队支队长。刘金山参加过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反五一“大扫荡”等,尤其在黄土岭战斗中,他冲锋陷阵,表现神勇。后曾任八路军东北辽南分区团长、司令员。
解放战争中,刘金山曾担任解放军168师副师长,率军参加过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等。
刘金山也是比较幸运的(他也是22勇士中留下照片的两人之一),建国后曾任山东省湖西、荷泽、济宁军分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大校军衔。1999年9月,刘金山在苏州去世,享年91岁。
刘金山
到目前为止,飞夺泸定桥的22位勇士,仅寻找到了这几位,并且资料都很少(还有几位没有资料可找)。相信不久的将来,其他各位勇士的真相也会浮出水面,他们的名字当光耀史册。在此,向各位勇士致敬!他们都将永垂不朽!!
(文/说历史的女人·夏日漱冰)
参考资料:彭加伦《飞夺泸定桥》等。
- 0000
- 0001
- 0001
- 0007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