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亦有道:林觉民遗书被劫,强盗看完后失声大哭,将之恭敬送回
(说历史的女人——第52期)
一年一度的高考刚刚过去,当然又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网上有许多人安慰那些高考失意的考生,最典型的是有人列出两份名单,第一份上写着:王式丹、林召堂、刘子壮、陈沆等人;第二份上写着:曹雪芹、胡雪岩、洪秀全、袁世凯等人。然后注明,第一份名单上的人都是清朝状元,第二份名单上的人都是清朝的落榜秀才。两份名单一对照,不言自明。
本文的主人公就非常典型,他深知,在考场上再牛也不能代表什么;他更干脆,少年时被父亲逼迫着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在考卷发下来时,只在上面写了7个大字便扬长而去。但11年之后,他却成了名垂青史的英雄。
他就是黄花岗72名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做为一名战士,他也有一篇文章传世,就是曾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的《与妻书》。令人称奇的是,他的遗书曾遭强盗打劫。然而盗亦有道,当劫匪看完《与妻书》后竟失声大哭,并直接跪倒……
(一)少年不望万户侯
如今人们写民国才女林徽因的文章或者传记时,都会写下如此一笔:她是林觉民的侄女。
林徽因大名鼎鼎,写她还要让林觉民来衬托,看来林觉民名气之大、声誉之高。其实,林觉民只是林徽因之父林长民的堂弟。这堂兄弟俩都是著名的爱国志士,但和林长民的文化救国不同,林觉民走的是另一条路,是一位彻底的革命战士。相对来说,林觉民更有血性,更有浩然之气。
林觉民,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从其名号便知其志向),福建闽县人,出生于1887年。林觉民生父本是林孝觊,但因其叔父林孝颖没有子嗣,他从小就被过继给叔父了。
嗣父(继父)林孝颖饱读诗书(后来还曾任福建省立图书馆馆长),因此林觉民自幼便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他天性聪慧,读书过目不忘,被父亲赋予厚望,让他长大走科举之路,入仕而光宗耀祖。
这在当时很正常。尤其是林孝颖,他虽读书很优秀,但时运不济,只是一个廪生(可获官府廪米津贴的、名列一等的秀才),因此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儿子林觉民身上。但林觉民却另有奇志,不屑于走科举之路。
1900年,林觉民13岁时,在父亲的催逼下,参加了童生考试。然而当考卷发下之后,他什么题都没有答,只是在考卷上赫然写下七个大字:“少年不望万户侯”。
然后少年林觉民便大摇大摆地走出考场,扬长而去!
(二)亡大清者,必此辈也
林觉民的举动让父亲林孝颖十分失望,但不久,他就理解儿子了。毕竟,他也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你能保住儿子能一路顺利考上状元吗?自古以来,天才人物落榜的比比皆是;再说,当时的大环境,科举制度已经到了穷途末路,有志之士都看在眼里的。戊戌变法的余音似乎还在提醒着中国人,这种八股取士的传统做法早已腐朽,是时候发生变革了。林孝颖开始支持儿子的“新思维”了。
2年后,清廷改革派主政,林孝颖受到举荐,到全闽大学堂(今福州一中前身)国文系任教,于是他就把15岁的林觉民带到了这个相对新式的学堂读书。
在全闽大学堂,林觉民受到了全新的教育,接触到了自由民主的革命思想,眼界大开。后来,林觉民又考入福建高等学堂。在这里,他的革命思想进一步提升,并且成了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在学习之余,他热衷于革命活动,经常组织一些革命演讲会,表现出了出众的口才。
1905年,18岁的林觉民还没有毕业,就被父亲定了一门亲事。本来,林觉民也是反对包办婚姻的,但他对父母很孝顺,于是提出见见对方再说。结果他还真对女方很满意。
她叫陈意映,年方15,长得很清秀,人也善良,天真可爱。陈意映也是位大家闺秀,其父陈元凯官至四品花翎。陈意映自幼读书,也是位才女。因此林觉民当年就同陈意映结为夫妻了。
婚后,夫妻俩住进福州杨桥巷的一座名叫“双栖楼”的二层小楼里。二人情投意合,十分恩爱,经常在一块对月吟诗,“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如果在和平岁月,他们一定会在这样的岁月静好中相亲相爱,白首偕老。
然而,面对国家民族的重重灾难,林觉民没有陶醉在卿卿我我的甜蜜之中,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充满坎坷和风险的革命道路。
婚后不足一月,林觉民便瞒着妻子和父亲,为革命活动下了一次南洋。回来后,陈意映埋怨他说:“你是我的丈夫,今后出远门一定要告诉我,我愿随你一同前往!”
林觉民感动。他索性给妻子讲了自己参加革命的事,陈意映不但没有反对,还很支持丈夫的举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自此,林觉民干什么都不瞒着妻子了,并且陈意映也参与到这些革命活动中,乐此不疲。后来林觉民和同盟会成员在福建支部开会,陈意映还替他们放哨。
林觉民深感清政府教育的腐朽,力赞革命家邹容所提出的“革命与教育并行”的做法,与几个进步同学自办私学,还创办女校,动员妻子陈意映、堂妹林孟瑜,以及堂嫂、弟媳等10余人入学。他亲授国文课程,抨击封建礼教,介绍欧美先进国家的社会制度和男女平等思想。在他的劝导下,家中一众女眷纷纷放脚,有的还进入福州女子师范求学。
为了宣传革命思想,林觉民还和同学一起成立读报所,印制了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等小册子,订了《民报》《苏报》《浙江潮》和秋瑾的《中国女报》等进步报刊。
这时林觉民发挥了他的演讲水平。一天晚上,他在城内锦巷七星君庙参加爱国社的活动,发表了一篇题为《挽救垂危之中国》的演说。他在讲坛上讲得声情并茂,引起很大反响。当时全闽大学堂的一个学监恰好在场,他也深深被感染,事后他对人说:“亡大清者,必此辈也!”
当时,这林觉民和妻子夫唱妇随,琴瑟和鸣,十分幸福。婚后第二年,他们的儿子林依新诞生,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夫妻俩在家里,少不了花前月下的浪漫,陈意映总是偎依在丈夫的怀里,听林觉民讲革命道理,讲男女平等;当然也要交流生活心得,探讨唐诗宋词。一次林觉民对身边的陈意映说了这样的话:
“古人云,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可同日死也好难。假如我们不能同日死,我希望有朝一日,你死在我前头……”
话音未落,陈意映便嗔怪道:“嗨,你这个没良心的家伙,咒我死啊!”
林觉民却一脸严肃地说:“我是当真的。如果我先死的话,柔弱的你岂能承担起失去我的痛苦?我不忍心啊!相反,如果你先去,我宁愿独自承受失去你的悲伤。不是吗,亲爱的?”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与妻书》)
陈意映连忙捂住爱人的嘴,深情地投入对方的怀抱……
是啊,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然而,这终究是一种奢望。
(三)解衣磅礴,以手捶胸
林觉民没有在温柔乡里沉迷。结婚2年之后,心怀天下的他便到日本留学了。
在日本的林觉民学业依然优秀,也结识了不少革命志士。当时有不少中国留学生都在日本找了红颜知己,甚至是同东洋女子结婚。但面对风情万种的日本女子,林觉民毫不动心,被大家称为“不二色”。他常对同学们说:
“我心中只容得下陈意映一人,我妻子是个天真烂漫的女子。”
林觉民一直忘不掉他离开家时,爱妻陈意映对他说的话:
“觉,你放心走吧。我会在家等着你回来的。答应我,一定要好好照顾你自己,就算为了我,也要珍惜你自己!”
在日本四年,林觉民每年放暑假,都会不惜花费大量金钱和时间,跨洋过海回到中国,回到他的小爱巢,看望自己的爱妻和爱子;每次分别时,两人又总是依依不舍……
林觉民开始是学日语,第二年,他又转入日本庆应大学文科,专攻哲学,兼习英、德两国语言。当时,孙中山和黄兴都在日本宣传革命,在他们的影响下,林觉民也在日本加入了同盟会。
1911年,同盟会在香港成立统筹部,策划广州起义。他作为同盟会成员,也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这场伟大的行动中。为了起义,这年春天林觉民回国。
当父亲问林觉民提前回国的原因时,他找借口说:“日本放樱花假,我有日本朋友来中国玩,我回来给他们当导游的。”
当然,妻子对林觉民的回国是欣慰的,毕竟夫妻又可以经常在一起了。况且,此时,她又怀了身孕,自然更需要爱人的关怀。然而,团圆,对于这对夫妻来说还是太奢侈了。
因为林觉民是身负重任回国的。第一是为了“选锋”,即为起义选拔先锋人物;第二是制造并运送弹药。
当时,林觉民和同志们在西禅寺制作炸弹,然后把成品装进棺材里,悄悄运往香港。广州起义在秘密地紧张地策划着,林觉民只在福州呆了10天,就去广州了。在这短暂的10天,林觉民同陈意映在一起的机会很少,他总是忙忙碌碌,每天早上很早就起身走了,直到晚上很晚才能回来……
陈意映知道丈夫一定有什么重要任务,为了不给丈夫分心,她一直默默地忍受着,不去打听,只是默默地支持着他。
1911年4月9日,林觉民告别陈意映,带着20余人从马尾港登船驰往香港。临走前,妻子拉着他的手,流着泪说:“觉,我知道你此去有大事要干,请你带上我,哪怕刀山火海,我都愿和你在一起!”
林觉民抚摸着妻子的秀发,再一次吻干爱人脸颊上的泪水,爱怜地说:“映,别为我担心,为了你,为了你肚里的娇儿,我会安全回来的,等我!”
可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成了二人的永诀。
1911年4月24日晚,在香港滨江楼旅馆,大家都休息了,林觉民却难以入眠。在温柔而销魂的夜风里,林觉民怀着对妻儿和父母的浓浓思念,摊开一张纸,先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很短——
不孝儿觉民叩禀:
为革命牺牲,则不能尽家庭责任,尤其是不能尽孝,是“大罪”。
接着,林觉民又拿出一方白色的手帕,给妻子陈意映写了一封长信: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这就是著名的《禀父书》和《与妻书》。这两封信可以说都是林觉民的绝笔。此次举事,他就没有打算活着回去,他已经做了为革命牺牲的准备!
广州起义(又名黄花岗起义)原定于4月13日发起,但出现了一个意外,导致起义时间改变。革命党内有个叫温生才的人,因立功心切,提前搞了一次刺杀行动,打死了署理广州将军孚琦,造成整个广州城戒严,捉拿刺客,使这次起义不得不延期到4月27日举行。这样就形成了极大的被动局面。
另外,本来起义原定是10路人马共同出击的,结果陈炯明、胡毅生、姚雨平等部临时变卦,放弃起义,只余下黄兴一部参与起义。但战士们毫不气馁,于4月27日下午,慨然出击。是时,林觉民、喻培伦等120多名敢死队员,在黄兴的率领下,臂缠白纱,吹响进攻的号角,直扑两广督署衙门……
战斗十分激烈,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因寡不敌众,起义遭到失败,喻培伦等勇士壮烈牺牲。当时的林觉民表现也非常英勇。他腰上中弹,鲜血直流,忍痛杀敌,战至最后一刻。
最终,两广总督张鸣岐下令放火烧街,林觉民、陈更新等人被敌包围,他们拼尽全力之后被捕。
林觉民被押到水师提督衙门受审时,故意全程用英语作答。敌人误以为林觉民国语水平不行才用外语,当然他们也不懂外语,也没有审出什么东西。
最后总督张鸣歧与水师提督李准亲自会审,林觉民不但不屈服,而且还就当时的国际大势,中国的前途,慷慨激昂地给他们上了一课。当时林觉民“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以笔立言,立尽两纸,书至激烈处,解衣磅礴,以手捶胸”。他告诉两位高官:“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
面对英雄的报国之志,李准动了恻隐之心,觉得可以留下林觉民为清廷所用。而张鸣歧则认为,这个“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称得上奇男子”的林觉民,如果留给了革命党,实为后患。于是便下令处死林觉民。
面对敌人的酷刑,林觉民坚强不屈,他拒绝饮食,慷慨就义,年仅24岁。
(四)盗亦有道,《与妻书》劫后余生
林觉民牺牲后,在广东任后补知县(截取知县)的岳父陈元凯怕清政府派人诛杀林家,他连忙派人到福州通知女儿。于是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便和公婆一家7口人赶在官府来搜捕前,离家出逃。当时,林觉民的父亲匆匆之间变卖家财,把祖宅卖给冰心(谢婉莹)的祖父,然后一家人搬到福州郊区光禄坊的一个偏僻的小巷子,租住在一处破旧的小房子里。当时,陈元凯不忍心告诉他们林觉民遇害的消息,因此陈意映还不知道丈夫已经为国捐躯。
一天林觉民的继母收到一个匿名包裹,她打开看时,发现一个纸团和一个手帕。继母把东西交给陈意映。
结果陈意映便发现了丈夫林觉民留下的两封遗书。那熟悉的字迹,仿佛又让她见到了亲人一样。然而,当她阅读信的内容时,不禁泪奔如潮,悲痛欲绝。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
看罢爱人的绝笔,陈意映当即昏厥过去……
爱人已去,自己岂能独活!陈意映曾多次想到自尽。在公婆的几经劝说、安慰下,她才打消了这个念头。是啊,她腹中还有烈士的骨血啊,这么死了,怎么对得起为天下苍生而献身的觉民?
然而,一个多月后,因悲伤过度,陈意映还是早产了,又生下次子林仲新。
为了安慰孤独的陈意映,让她恢复生活的勇气,林家还把林觉民哥哥的一个3岁的女儿林暖苏过继给陈意映。然而,失去爱人的陈意映毕竟受到打击太大,她的情绪一直没有得到恢复。两年之后,她忧愤成疾,丢下三个幼小的儿女,撒手西去,年仅22岁。
不幸的是,林觉民的长子林依新不久也夭折了,只活了8岁。在天堂,将有一个三口之家的重新团聚,他们分别定格在24岁,22岁,8岁,永远不老!这也许是上天对林觉民的怜惜吧。
再说林觉民和陈意映的幼子林仲新。烈士《与妻书》中有这样几句话:“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
相比可怜的哥哥,林仲新要幸运得多。母亲去世后,他则跟着祖父祖母生活,做为烈士遗孤,后来他也受到民国政府的大力资助。这是必然的,因为中华民国在林觉民去世一年之后便成立了,父亲也算是位开国元勋了。
陈意映临终前,将丈夫林觉民的两封绝笔书交给公公林孝颖保存,林孝颖还专门做了一个铁盒子珍藏遗书。
林仲新长大后,祖父将林觉民的遗书转交给他保存。林仲新当然将父亲的遗书视若珍宝。他没有见过父亲,但却是听着父亲的故事长大的。见遗书如见父母,他为父亲的英雄之举所感慨,为父母的真挚爱情所感动。然而,他却差一点把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弄丢了。
林仲新在民国政府的大力资助下,在福州念完小学、中学,后来又到上海光华大学就读。大学毕业后,林仲新来到南京,跟随父亲的旧交林森做事。林森当时是民国要员,对林仲新十分关照。林仲新在政府有关部门做过科长、局长等。
抗战爆发后,民国政府西迁重庆,林仲新随着前往,他恐怕在千里辗转中弄丢父亲的遗书,于是就将之交给堂弟林性奎保管。
林性奎准备将烈士遗书带回福州老家收藏。这天夜里,他赶路到福建武夷山南麓的邵武时,不幸遭遇劫匪。强盗抢了林性奎的包裹,打开后发现一个小铁盒,以为里面装有宝物,于是出手就砸!
情急之下,林性奎大喊一声:“这是烈士林觉民的遗书啊!这是我们家的传家宝,请你高抬贵手给还给我吧。”说罢大哭不止……
强盗听后,愣住了。林觉民大名谁人不知?于是他打开铁盒,果见有一手帕,上面密密麻麻写满小字。于是他展开细读: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读至此,盗贼已炫然泪下,绝对烈士遗书无疑!于是他接着下读: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强人此时双手颤抖,不能自已……
“……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
读至最后,强人已泣不成声,直接跪倒在地。继而,他向林性奎道:“盗亦有道,在下慕林义士之名已久,断不敢劫烈士宝物!还望兄弟原谅在下冒昧、无礼之罪!”然后,他把遗书重新装进盒中,双手捧起,毕恭毕敬地送回林性奎手中。
劫物者对林性奎手中铁盒再拜曰:“兄弟您这是要去往何处?承蒙不弃,在下愿与君同行,护送阁下前往!”
林性奎感激涕零,于是便扶起“好汉”,在对方护送下成功到达目的地。
后来,林觉民烈士的《与妻书》终于得以传世,名垂千古……
(文/说历史的女人·濯雪)
参考资料:《闽都骄子林觉民传》《与妻书》等。
- 0000
- 0008
- 0000
- 0005
- 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