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治:21岁参加红军,长征中曾用一块盐挽救一个排,高寿108岁
(说历史的女人——第1709期)
红军长征中的女兵很少,但这些女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今天谈起长征不要只说那些叱咤风云、鏖战沙场的将士,更应该记住那些红军女战士。她们也许没有参加过战斗,但没有她们,艰苦卓绝的长征就很难完成;或者说,如果没有这些极少数的女兵,我们在长征中损失的将士们会更多。因为这些为数不多的女兵,不仅担负起了对伤病员护理的重担,为他们包扎、疗伤,为他们采药、熬药、喂药等;还在生活上给将士们以极大的照料和关怀,为他们缝补衣服,为他们做草鞋,帮他们埋锅造饭等;甚至给他们以感情的慰藉,让他们得到爱情甚至母爱般的温暖,这在艰苦卓绝的漫漫长征路上都是极为珍贵。
其实,仅只是能够同男人们一块走长征,本身就是非常了不起的。本文就介绍一位值得尊重的红军女战士,她在长征途中救助过很多人,比如后来当了上将夫人的女战友,还背过男战友,她还神奇地用一块盐挽救了一个排,堪称最传奇女红军!这位传奇女兵好人长寿,一直活到去年,高寿108岁!
(一)被红军吓跑了的童养媳
参加长征的红军女战士绝大多数都是四川人(占全部长征女兵的90%)。本文的主人公也是四川人。她叫刘文治,一个很爷们的名字,她于1912年10月出生在四川通江县洪口镇一个贫苦的农家。她是家里的老大,还有四个弟妹。
刘文治自小就是一个十分勤劳的人,而且很有爱心和责任心。做为大姐,她对弟弟妹妹照顾得非常好,不管自己再苦再累也要帮助父母照料弟弟妹妹,自己舍不得吃,给弟弟吃;自己舍不得穿,给妹妹穿。并且在他十几岁时,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还给别人家当了童养媳。当童养媳的刘文治是是吃尽了苦头,不仅要在家做饭、喂猪,还要下地干活割草,而且经常挨打挨骂。
关于刘文治的辛苦劳作,这里有一个“残酷”而幸运的证据。旧时的女子从小都是要缠脚的,被视为一种有家教懂礼数的标志,因此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女孩一般到十来岁甚至更早就开始缠脚了。但刘文治当时就没有缠脚。不是她不想缠,哪个女孩不爱“美”,哪个女孩想让人鄙视?况且她那时还根本没有女权意识,不知道缠脚的危害,可她一直是个大脚片,为何?只有一个原因:她要劳动!她要像一个男人那样,像一头牛那样去干活!因此在娘家她是大脚,到了婆家仍是大脚。
这样矛盾就来了。做为一个媳妇,婆家肯定想让她缠小脚,以示有家规;而另一方面,婆家又想把她当牛马使唤,于是,“两权相利取其重,两权相害取其轻”,婆家最终还是让她保持原状。于是大脚刘文治就像一头牲口,一直在婆家被使唤着……
然而到刘文治20岁的时候,她的生活出现了一个岔道口。
1932年,一群穿着军装的陌生人来到了刘文治的家乡。刚开始,大家都感到害怕,当兵的又来了,赶紧跑啊!刘文治和家人也曾因此逃出家门。
也难怪,那之前,军阀混战,常有些兵痞像土匪一样到乡里劫掠,他们抢粮抢物,甚至是抓丁拉夫,老百姓对他们是又恨又怕的。但后来逃跑的乡亲们又回来了,因为大家发现这些当兵的跟之前的不一样,他们不抢不偷,说话文明,还帮老百姓干活。他们说他们是红军,是老百姓的队伍,替穷人打仗的,因此,很快,老百姓们都把红军当亲人了。
红军走时动员乡亲们当兵,有不少小伙子就跟红军走了。当时在婆家吃苦受难的刘文治也跃跃欲试,因为她实在是受够了,哪怕到战场上送死也比在婆家过牛马的生活强。于是她便在一天夜里,瞒着家人偷偷地跑了。幸亏她脚大,跑得快,对于自己的成功脱逃,她很自信。
刘文治做得很决绝。她走前直接把长发给剪掉,把头发和剪刀往地上一扔,闪了。她给婆家的意思直截了当:别找我!就像出家为尼一样,她已经坚决地跟婆家斩断了一切情缘!
(二)漫漫长征路
刘文治是在1933年8月出走的。那年她21岁,已经很成熟了,所以办事想得很周到,她哪也没去,直接参加了红军。她想婆婆家即便是追来,也没有办法,有红军当靠山呢。因此,刘文治在红军队伍里稳稳地站住了脚。
站稳了脚跟的刘文治,后来在扩红时也把她的一个弟弟带到了红军队伍,这下姐俩也有个伴。她这个弟弟叫刘文学,比自己小十岁,自小就不是个“省油的灯”,对红军队伍很向往,在他多次纠缠下,大姐只得把他带走了。
刘文治当时在扩红中表现活跃,她刚入伍时,妇女排才3个人,经过她们的努力宣传,又吸收了不少农村女孩入伍,当然也有不少是童养媳出身的。不到两年工夫,妇女排便发展到了80个人。
1935年1月,刘文治所在的红四方面军发动陕南战役,吸引敌人北移之后,便回师四川。3月,红军强渡嘉陵江并乘胜向西进攻,解放了嘉陵江与涪江之间的大片土地,于5月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当时刘文治的弟弟刘文学才13岁,也执意跟着姐姐长征了。这样刘文治的负担就比别人重多了,因为13岁,还是个孩子,23岁的刘文治对弟弟简直有母亲般的义务。她对弟弟看护得很好,给弟弟缝补衣服,弄吃的,替他背行李等。弟弟在长征路上曾数次生病,都是在姐姐的悉心照料下才好转过来的。刘文学后来回忆说,要不是姐姐的照顾,他一个小孩,想活着走完长征,简直比登天还难。
刘文治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做为女兵排长,她不仅要照顾好每一个女兵,还特别关照那些男兵。曾有个叫杨明全的战友因伤病而掉队,她便义无反顾地去搀扶他,为他背行李,甚至在爬雪山时,还艰难地背着他走过一段路。
过水流湍急的黑水河时,刘文治指挥着妇女排前进,前面的拉着马尾巴,后面的人一个拉着一个过河,保证所有人都安全渡过。
“不能丢下任何一个人!”刘文治经常这样对自己要求。
长征时,除少数人穿胶鞋外,有很多人穿的还是草鞋,万里征途,草鞋的损耗有多大,可想而知。因此,战士们是一路走,一路打着草鞋。这个是很麻烦的,那时,刘文治带领妇女排,是一有空就得帮大家编草鞋,直编到手软。
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会师后,开始北上,然后翻越了第一座大雪山,位于四川宝兴县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雪山上极其寒冷,而且天气多变,多大雾天气。翻越大雪山十分危险,不仅路滑,还时不时遇到雪崩,而且空气极为稀薄,对身体不够健康的人是个极大的考验。
当时有个叫张文的女战士,要不是刘文治帮忙,恐怕根本过不了雪山。张文比刘文治小7岁,才16岁,还是个小女孩。面对着高耸入云的大雪山,吓得直打哆嗦(当然也是冻得太厉害了)。可她仍然咬着牙爬山,但也不断摔倒在冰雪里,弄得很狼狈,几乎要放弃了。这时,刘文治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将张文一次次扶起,并鼓励她前行。
但后来张文还是坚持不下去了,刘文治背起了张文所有的东西,并与管理科长两人架着张文前行,终于爬上了山顶。可刚到山顶,便遇到狂风大作,大雪纷纷而下。在如此残酷的条件下,下山也许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于是刘文治做出决定,让张文和战士们一起连滚带爬下山……
这次翻越大雪山成了张文刻骨铭心的记忆。后来她嫁给了开国上将洪学智,还写了回忆录《我的红军之路》,其中就记录了她翻越夹金山的经历,文中对刘文治充满深深的感激:“在夹金山上,如果没有刘文治排长和管理科长的帮助,我是肯定爬不到山顶的。我终身对她们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
相对于其他各路红军,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更加曲折。因为遭遇重大挫折,红四军就有了三次爬雪山过雪山草地的经历,这给红军造成了更大的伤亡。期间,红四方面军翻越的雪山除夹金山外,还有梦笔山、虹桥山、长坂山、昌德山、打古山、党岭山、巴郎山、鹧鸪山等多座,当时那些红军战士,尤其是女战士是如何翻越这些雪山的,想想都可怕。
其实红四方面军最艰难的是三过草地。每过一次都像过一次鬼门关,一年内连过三次鬼门关,你想想啥概念。
因为草地里环境非常恶劣。说是草地,可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到处芳草遍地,牛羊成群,那不成旅游了。实际情况是,草地里有很多沼泽地,水看着很浅,但里面都是稀泥糊糊,深不可测,一不小心踩上去,便会直接陷进去,没入无底深渊,许多战士都是那样死去的。关键一个战士往下陷时,别人还不敢去救,谁去救谁就会陷进去!因此为了减少伤亡,大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陷进稀泥里的战友慢慢消失,实在是恐怖之极。
当时还有一个严重问题是缺少吃的。草地上的野草野菜很多都是有毒的,所以挖野菜吃草根都很慎重,一不小心中毒就会要命。刘文治年长一些,凭着自己当年当童养媳时,经常在野地挖野菜的经验,给大家帮了不少忙,大大减少了食物中毒的危险性。
刘文治在过草地时还创造了一个奇迹,就是用一块盐,救了一排人。
在过草地之前,刘文治所在的队伍有一次路过一座盐山,她挖了一大块盐放在自己的包里。当时因赶路紧,没有时间多带。后来这块盐起了很大作用。首先那时候行军路上非常缺盐,而人也是离不开盐的,缺盐的人会有气无力。再者,那时条件太艰苦,没什么吃的,野菜、草根、树叶吃了多了也非常难受,让大家难以下咽,还反胃,但如果加点盐就不同了,味道会提升一个档次。这样,在大家煮野菜、草根时,常常因为放了一点盐,就能让一个战士多吃些而保命。
但是一块盐太少了,根本不够大家用,为了省着吃,刘文治不敢直接分给大家,而是自己随身带着,煮野菜时,每次少放一点,这样便坚持了很久。有时候连草根都没得吃了,刘文治便给每个人用小刀刮一点盐吃,不至于让大家彻底没有一点走路的力气而消失在草地上。
某种意义上说,刘文治带的这个女兵派,因了她这一块盐而得以幸存。到长征结束时,她的这个排伤亡最小,共牺牲了两个人。
(三)收获爱情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结束长征,他们在甘肃会宁同中央红军再次会师。当部队在甘肃驻扎时,刘文治得到了她的人生伴侣谢远长。
本来谢远长在长征途中也曾得到过刘文治的救助,但刘文治救助的人太多了,两人当时彼此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到甘肃后,刘文治在385旅负责后勤工作,为红军做衣服,管理炸药包等。那时谢远长是部队的被服长的领导。
有一次,谢远长的警卫员与刘文治同时看中了一个环境较好的草房子,他们都想要,互不想让。刘文治认为,女同志们应该受到照顾,应该住环境好一点的地方;而谢远长的警卫员则认为,好房子应该让领导住。
谢远长得知后,便直接做出让步,把警卫员训了一顿,说女同志能走过长征路实属不易,应该照顾照顾了,理应住好房子!其实也就是一个茅草屋,可见那时候的条件是多么艰苦。
这件事,让刘文治对谢远长很是佩服,两人相互欣赏,于是便走到了一块,于1937年结为革命伴侣。婚后,二人十分恩爱。1945年,刘文治到延安工作,两人一别就是三年。三年间他们虽两地分居,但彼此一直深深地思念着。
(四)百岁回延安
建国后,刘文治和丈夫谢远长转业后到重庆西南纺织局611厂工作。同战争时期一样,他们在普通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直到离休,都没有换好的工作。
刘文治一直生活很低调,在厂里从基础管理员做起,绝不以老红军的资历让组织照顾自己,一步一个台阶,才成为干部。后来按干部级别定工资时,刘文治的工资曾有所下调,但她丝毫没有怨言,说:“跟着国家政策走,该定什么级别定什么级别。”
刘文治和丈夫共育有2子2女,他们一家人尽管过着很普通的生活,但一直十分和睦。她的家教尽管也很严,儿女们不能搞特殊化,但她的心态也很平和。儿子去当兵时,她没有这样说:“好好表现,当个战斗英雄!当个将军!”而只是这样告诫儿子:“当兵就好好当,打仗不要怕死,不要当逃兵。”
其实,做为一个当兵的,“不怕死”已经足够。连死都不怕,有何惧哉?
她的两个儿子都当了兵,在部队表现很好,大儿子还参加了对越自卫还击战。
在和平的日子里,刘文治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曾经的艰苦生活,没有忘记那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2012年,在她100岁的时候,她居然来了兴致,想再走一遍长征路。这当然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不过对于百岁老人来说,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子孙们经过慎重考虑,开车让她走了一趟延安,可以说是在长征的终点,让老人再次体会了一次曾经的“辉煌”和艰难。
刘文治曾在30多岁时在延安战斗过三年,对延安也是感触良多。在延安她特别激动和兴奋,像个小孩子一样,到处跑,到处看,来到当年自己战斗过的地方,似乎自己有年轻了几十岁。
看到宝塔山时,刘文治老人坚持要上去看看。家人担心她的安危不让她上,可她非上去不可,一如当初参加红军时的决绝。在儿孙们的帮助下,她终于踏上宝塔山顶。此刻,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张开双臂,激情拥抱了那个神秘的宝塔;又向远处眺望,看到了滔滔黄河,心中也是壮怀激烈;再向下俯视,看到了如今延安城街上的繁华,不仅感慨万千,泪雨纷飞……
刘文治老人于去年,即2020年9月28日无憾而逝,享年108岁。她曾以罕见的勇气和毅力走完万里长征;又以罕见的勇气和毅力走完了她逾越百年的人生,堪称一个传奇!
(文/说历史的女人·夏日漱冰)
参考资料:《长征》等。
- 0000
- 0002
- 0000
- 0000
-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