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勇军进行曲:一诞生即轰动,14年后成国歌,82年后被立法保护
(说历史的女人——第1677期)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
——《义勇军进行曲》
对于中国人而言,无论妇孺老幼,若论歌曲的熟识度和传唱度,最具生命力的歌曲莫过于这首《义勇军进行曲》了,实际上是不仅熟悉,而且人人都会唱,而且不仅是人人会唱,并且是深入骨髓刻骨铭心。甚至可以说,这首歌曲所表达的内容或者说那种情绪、情感早已与每个中华儿女的生命连接在一起——当歌曲响起,我们的血液就会自动燃烧;当歌曲响起,我们的爱国之情感就如大海之波涛汹涌不止。
这就是音乐的力量!
然而虽然人人皆能传唱,但是对于《义勇军进行曲》背后的诸多细节却并非人人皆知,比如该歌曲的词曲创作过程,比如该歌曲最开始是哪个电影的主题曲,比如该歌曲的歌名原来是什么,比如该歌曲是如何被定为新中国的国歌的,再比如该歌曲是如何被立法保护的,等等。本文就来一一细说。
有关《义勇军进行曲》之诞生,得先从田汉说起。
1934年后半年,当时担任左联音乐小组负责人的田汉写了一个剧本梗概,名字叫《凤凰涅槃》,又叫《凤凰再生》,其剧本内容主要是讲知识青年参加抗日义勇军的爱国故事。在写该剧中的男主角诗人辛白华《万里长城》其中一节时,田汉灵感迸发文思泉涌,创作了一首令人振奋的自由诗,该自由诗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的初版,或最原版的歌词。
田汉在写完这个剧本梗概之后不久,就被国民党抓捕入狱。但是他创作这个故事并未停止——1935年2月,当时邀请田汉创作这个剧本梗概的上海电通影片公司由夏衍负责。夏衍看了田汉创作的剧本梗概后,就把这个梗概写成文学剧本,同时把这个剧的名字也进行了修改,把《凤凰再生》改为《风云儿女》。
随着事情的进展——《风云儿女》剧本有了,导演许幸之也开始拍摄了,主题歌的歌词也有了。但是这个电影,还缺一样东西,那就是主题词还没有谱曲。于是,我们要来说说另一个重要人物了。
他就是聂耳。
聂耳和田汉早在1932年就相识了,并且在田汉的介绍下,聂耳在1933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5年初,这位音乐奇才得知田汉等革命友人被捕后,非常悲愤。在此之时,他得知《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尚未人写,于是便找到夏衍,主动请缨。夏衍欣然同意。于是,聂耳就在当时上海霞飞路——即今日之徐汇区淮海中路,开始创作《义勇军进行曲》(当时还不叫这个名字)的曲子。并且很快,就写出了初稿。
但是很不幸的是,时至1935年4月15日,国民党追捕日紧,为了躲避追捕,聂耳被迫带着曲子的初稿前往日本避难。按照聂耳的原计划,原本是借道日本,前往苏联及欧洲学习考察,但不幸的是,这位音乐天才在日本写完这首伟大的曲子之后,就不幸离世了,在此暂且不表。
聂耳在日本东京对初稿进行了认真的修改,最终定稿后,在该年4月底把定稿寄给中国上海的司徒慧敏(电通影片公司的创建者之一、建国后曾担任文化部副部长等职)。
实际上,聂耳在为这首伟大的歌曲谱曲时,还有三处了不起的贡献,那就是对歌词进行了三处重要的修改(和孙师毅商量后修改,聂耳和孙师毅曾合作创作《大路歌》《开路先锋歌》)。这些字词或停顿的修改,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对歌曲的情感和力度的表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处修改,分别是:
第一处为歌曲开头,原词“起来”和“不愿”中间没有停顿,聂耳将其分开;
第二处为田汉原词为“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前进”,聂耳修改为“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第三处为结尾,原词结尾是“前进!前进!前进!”,聂耳在后面,又加了一个“进!”。
三处妙笔修改,使得该词更加完美。但被修改更加完美的这首伟大歌曲,却没有一个定名。田汉在写完词后,就被捕入狱,另外这首词原来也只是剧本梗概的一部分。之后,聂耳在日本对该词进行了谱曲之后,虽然对歌词进行了三处轻微的修改,然当时也没有定名。聂耳在寄回的定稿中,也只是表其名为《进行曲》。
当时看到这首歌曲内容定稿的朱庆澜(《风云儿女》投资人,法门寺近代最重要的保护者,有关朱庆澜的事迹太多,在此不再赘述),认为“进行曲”三字不足以表达这首歌,便在“进行曲”前面加了三个字“义勇军”。至此,这首歌才算有了最终的名字,即《义勇军进行曲》。也是至此,这首歌曲才算彻底完成。
《义勇军进行曲》完稿后,一经面世,立即引起了极大的轰动。除了在该年5月10日的《中华日报》和6月1日出版的杂志《电通》上发表之外,更重要的是该歌曲的盛大传唱——先是在1935年5月初,在吕骥、任光等音乐家的鼓励和组织下,组织了一个七人小合唱队,合唱队成员有青年歌唱家盛家伦等。该合唱小队经过数日排练后,到该月的9日,在上海东方百代唱片公司的录音棚第一次将《义勇军进行曲》录制成唱片(在这里补充一点,《义勇军进行曲》的和声配器由俄籍犹太人阿甫夏洛穆夫完成),这张唱片的母版编号为34848b。在电影《风云儿女》上映时,又将该唱片的录音转录到了电影胶片上。
等到5月24日,《风云儿女》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次公映。该影片在受到极大好评的同时,该影片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引发了巨大的共鸣和反应,轰动一时,满城传唱,携带着当时全国人民内心的诉求和情感,响彻大地,继而传遍了祖国和世界。当日的《中华日报》在介绍该电影时,其广告语便是:再唱一次胜利的凯歌!(这歌便指的是《义勇军进行曲》)
作为该歌曲的词作者的田汉,于7月从南京宪兵司令部被释放的时候,听闻此歌,内心无比激动和感动。对于聂耳的修改,他也深表赞同。可是,不久他却听到了聂耳去世的噩耗(23岁的聂耳,在1935年7月17,于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溺水身亡,真可谓是天妒英才)。田汉闻知,如五雷轰顶,无比悲愤,怀着深厚的情感写下了一首诗以悼念聂耳:
“一系金陵五月更,故交零落几吞声;
高歌正待惊天地,小别何期隔死生。
乡国只今沦巨浸,边疆次第坏长城;
英魂化作狂涛浪,好与吾民诉不平。”
一首悼诗,写尽无限情义!
虽然聂耳不幸离世,但是他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创作的伟大歌曲却流传了下来,至今仍然回荡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最为值得一提的是,这首《义勇军进行曲》在1949年9月21日召开的政协第一届会议中——在9月27日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中,被暂定为新中国国歌。
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如果聂耳九泉有知,得知自己创作的歌曲成为新中国的国歌,一定是十分高兴万分欣慰的。这对于一位“人民音乐家”(1954年云南省政府重修聂耳墓后,请郭沫若题写墓碑和墓志铭,郭沫若在墓碑上题写——“人民音乐家聂耳之墓”,)而言,自己创作的作品被定为国歌,也是对其作品的最高的肯定和认可。
时光荏苒,在“起来”的歌声中,岁月走到了2004年3月14日,这一年《义勇军进行曲》不再是暂定的国歌,而是正式定为国歌,并且将其写入了宪法(被写入宪法是通过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如果一首歌曲被定为国歌,是至高的荣誉,那么被写入宪法,其意义就又进一步,有了不同。实际上,从1984年开始,国家就已经出台了各种有关保护国歌的条例和意见,比如《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唱的暂行办法》、《关于规范国歌奏唱礼仪的实施意见》等。但是社会各界认为这样还不够,尤其是从2009年到2017年期间,国歌立法在每年的两会议程中都会提到。直到2017年9月1日,终于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同年11月14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中更是将有严重侮辱国歌情节的,处以三年以下的各种刑期。
至此,我们看到了这首伟大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的前后历史。它的诞生虽然颇多曲折,但是作为聂耳最后的生命之作,它的命运是值得高兴的,一诞生即引发轰动,全民传唱,凝聚民心,至14年后的1949年又成新中国之国歌,再至82年后又被国家宪法立法保护。如今回看历史,我们不由再次感受到了这首伟大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对于我们这个民族的重大意义!
- 0000
- 0004
- 0001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