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9岁嫁给廖仲恺,携手走过28年,丈夫被暗杀后独守空房47载
(说历史的女人——第1639期)
“与其忍辱生,毋宁报国死。”
——何香凝
一:何家有女,从小叛逆。
1878年,清德宗光绪四年。
这年的6月27日,香港何府降生一名女婴,她一共有三个名字:原谏、瑞谏、香凝。最广为人知的名字,正是最后这一个。
何香凝的父亲叫何炳桓,出生于1923年。因为何炳桓出生在清朝时期的底层农民之家,所以非常贫穷。不过因广东距离港澳很近,在何炳桓长大些后,觉得在家里从事农业种地也没什么前途,就跑到澳门、香港去谋生,结果何炳桓比较聪明,颇有商业头脑,在香港逐步站住了脚,而且靠做茶叶生意逐渐发了财,后来还涉足地产。
在何香凝出生的时候,其家已是极为富足之家,进入了富人阶层。所以说,何香凝的童年是没有受过物质短缺之苦的。不过,作为富家之女,也有她的苦楚。因为当时的时期,还是清朝时期,风俗十分传统,尤其是在对待女性方面。当时有一个陋习,社会崇尚女子裹足,尤其是富贵人家的女子,更为重视这一点。因为脚大不仅显示了一个女子家教的缺失,更会影响她的婚姻和名誉。
作为富商之家的女儿,何香凝也难逃此劫数。因此,等何香凝长到7岁时,她的母亲认为女儿已经到了裹足的年龄,所以就开始给她开始裹足。可是何香凝生性叛逆、性格刚强,到了夜里便用剪刀偷偷剪开裹足布。此事被母亲发现后,就把剪刀给没收了,继续给她裹足。但是小何香凝并未就此屈服,她竟然偷偷用逢年过节赚的零花钱偷偷去买了一把剪刀藏了起来,等到夜里就把裹足布再剪开。
如此,整了一段时间,家里人都被她征服了,裹足之事就此夭折。就这样,何香凝通过顽强地努力,把自己的一双“大脚”保护了下来。
二:大脚也有好姻缘,她19岁嫁给廖仲恺。
在当时的历史时期,虽然是清代晚期了,但是固有的传统观念依然是根深蒂固,比如女人这个脚的问题。在大家都是小脚的一个环境中,一个女人若长了一双大脚,那就是另类,是被社会伦理概念所隔离出来的。因此,一个大脚女子,能否嫁出去都是一件令家人头疼的事,更别说去挑挑拣拣找一门门当户对的好姻缘了。
何香凝当时就是这种情况!
家人看着女儿何香凝的那双大脚随着她的年龄,一日日地长大,那个心都别提多纠结了!尤其是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纪,何香凝的父母就更为纠结不已。
原本女大当婚,在古代女子结婚又比较早,眼瞅着何香凝都十八九岁了,这都属于大龄未婚女子了,可是一双大脚,使得她的姻缘之门始终没有打开。如果她是裹脚女子,以何家当时的地位和财富,门当户对的家那是随便挑,但是如今却只能干着急。
不过有的事呢,也真是不好说,尤其是历史变革时期,许多事情发生转机的几率就会更高。晚清时期,社会风气逐步开明,比如香港一地,就有许多归侨子弟,在这些人中,有一位叫廖仲恺的年轻人,他在香港黄仁书院求学。
在廖仲恺到了该结婚的年纪时,他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非常轰动的决定,公开表示要娶一位没有裹过足的女子为妻。不过廖仲恺此举,一方面是他自我的觉醒,另一方面也是他父亲的在临终前的遗嘱。
为何说,廖仲恺的父亲遗嘱中要特别叮嘱自己的儿子娶妻要娶大脚女子呢?原因是廖仲恺的父亲廖竹宾,早年到美国旧金山谋生求发展,因为华人女子之裹脚为洋人讥讽歧视,深以为是一大耻辱。故此,身为父亲的廖竹宾不愿儿媳是一个被人耻笑的小脚女子,乃在遗嘱中就特别多了这么一项。
不管怎么说吧,在十九世纪的中国,还是清朝时代,公开宣扬娶大脚女子,是一件颇为挑战传统的事。此外,以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看,找一名大脚女子也并非是容易的事——没有裹足之女子,可谓“奇缺”。
总之,廖仲恺公开娶妻标准之后,社会各界在哗然的同时,何香凝的父亲闻听此事,却惊喜不已——自己的大脚女儿终于有机会谈婚论嫁了。他赶紧托人找到廖仲恺的亲属,来谈说此事,几番谈论后,一切都很顺利,最后按照结婚的程序,何香凝和廖仲恺在1897年,在广州举行了婚礼,结为夫妻。
虽然一个求未裹足之女子为妻,一个恰好是拒绝裹足之女子。从这些标准来看,两人倒是符合。但是婚姻生活的幸福,毕竟不是单凭“脚”而定的。所以从某种程度而言,这门婚事虽非父母强行地“媒妁之言”,但是也并非自由恋爱之结果,其幸福几率有多高,对于何香凝而言,她是心里没底的。因此,在新婚之初,何香凝的心里一直不太安定,十分不安。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相处之后,何香凝的心踏实了,因为她是幸运的,丈夫廖仲恺不仅是一位内心善良懂得体贴人的男子,更是一位有着远大理想思想开明进步的有志之士。
此外,何香凝幼年时非常喜欢读书,但是其父传统思想比较严重,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故此拒绝了何香凝读书的请求,所以她非常有限的阅读都是来自于自学,不懂的字找哥哥等人认识。如今,廖仲恺积极主动帮助妻子何香凝读书学习,尤其是知道何香凝喜欢画画,更是用心亲自教授。
就这样,一对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夫妻,开始了他们的幸福人生。
三:投身革命,心比金坚,“劝君莫惜头颅贵”!
何香凝和廖仲恺结婚一年后,戊戌变法失败。变法失败,对于那些积极救国的爱国人士、进步人士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于是,其后数年间诸多进步学子都纷纷去国求学,谋求“强国之法”,当时去日本的非常多,廖仲恺也产生了东渡日本去留学的念头。但当廖仲恺把想法说出来后,遭到大家庭里多数人的反对,其中包括何香凝的娘家人,还有廖仲恺的嫂子。
遭到反对,对于经济尚未独立的廖仲恺而言,也就意味着拿不到去留学的经费。但是何香凝非常支持丈夫,便把自己的陪嫁首饰等物全部卖掉,“凑得三千余金”,以资助丈夫赴日留学。廖仲恺非常感动,就带着妻子所凑之资,于1903年1月踏上了开往日本的轮船,海风呼啸,内心浩荡,在那里,他的人生也随之改变。
三个月后,生性果断的何香凝也卖掉她和丈夫清贫之家中的各类物什,索性来了个干干净净,也来到了日本留学。就这样,一对心怀志向的青年夫妻,开启了他们的日本留学生涯。
在同年9月,他们在日本结识了另一位影响中国历史命运的人物,那便是孙中山。从此,他们追随孙中山,走上了民主革命之路。其后,廖仲恺何香凝夫妇二人协助孙中山建立中国同盟会,并担任了中国同盟会的外务部副部长等要职,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何香凝是同盟会的第一位女会员。
自追随孙中山开始民主革命之路后,何香凝投身革命之决心和行动,堪称当时之楷模,令人敬仰。有两个例子便可证明:
其一是何香凝娘家人经常给这一对夫妻寄钱资助其生活学习,但是何香凝却把家人寄来的钱大部分都用到了同盟会开展革命活动所需。不仅如此,为了为同盟会筹措更加充足的经费,何香凝在海外华侨中积极活动,筹措到了宝贵的经费,为同盟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二是何香凝积极鼓励和支持丈夫廖仲恺进行革命工作,在日本期间,廖仲恺曾经三次被孙中山派回国内进行革命活动。当时进行民主革命活动,很危险,可谓是提着脑袋搞革命。但是,廖仲恺不怕,何香凝更不怕,她在送别丈夫的时候,写下了著名的送别诗,全诗如下:
国仇未报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
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取中华史上名。
何香凝此诗之气度风骨,令男子不如。当然,也足见其革命之心比金坚定。
四:与丈夫携手走过28年,丈夫被暗杀后独守空房47载。
从1897年,何香凝和廖仲恺结婚,到1925年廖仲恺被暗杀,他们夫妻携手走过并肩作战的时间一共是28年。在这里有必要提一下廖仲恺被暗杀的简单情况。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去世后。国民党内部发生了一些变化,分为两派,一派是积极践行孙中山三大政策,并且支持国共合作的,廖仲恺是这一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另一派则是所谓的“西山会议派”,其中代表人物有谢持、林森、邹鲁等。
因为廖仲恺是较早追随孙中山的,是国民党中的元老人物,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功劳很大,比如参与组建同盟会、黄埔军校等。因此,廖仲恺成了当时的国民党右派的眼中钉。时至1925年8月间,有人暗杀廖仲恺的各种风声已经起来,而且有不少人都很担心,还悄悄私下给廖仲恺递条子,让他小心,但是廖仲恺说:
“际此党国多难之秋,个人生死早置之度外。”
就这样,到了该月20日,上午。
廖仲恺和何香凝乘车去国民党党部开会,当时的国民党党部在广州市越秀南路89号。廖仲恺就在党部的门前遭到早已埋伏在那里的4名凶手的暗杀,中枪后的廖仲恺倒在了血泊中。何香凝等人赶紧把廖仲恺抬上车往医院送,但是一切都来不及了,在往医院去的途中,廖仲恺离开了这个世界——对于何香凝而言,世上没有比这更残忍的事了——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心爱之人自己的丈夫被夺取生命。
在那一刻,她哭不出来,她的泪水被卡住了,但是她的内心却如被撕裂了一样疼,泪水在她的内心早已翻江倒海波浪滔天。
那一刻,永远被定格,永远被纪念!
丈夫去世后,何香凝化悲痛为力量,把自己的整个余生都用在革命事业当中,为新中国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五:晚年画虎成大师。
晚年的何香凝,在对丈夫廖仲恺的无尽回忆中,她在工作之余,拿起画笔以画虎自娱。但是,这也许是业余的爱好,却不想却画成了大师。
后来,何香凝的绘画作品都收藏在何香凝美术馆中。此外,何香凝也是最早积极推动和支持中国美术发展的领导人。
六:生则同衾,死则同穴。
何香凝和廖仲恺的婚姻虽然只有28年,但是他们的感情却不只28年,甚至他们的感情还不只今生,他们的感情还要延续到更久远——时间是在1972年8月26日,这天周恩来总理来看望重病住院的何香凝,当时的何香凝已经病情严重,说话都很费力,但是当她看到周恩来总理出现在病床前时,还是用尽自己最大的力气,对周恩来总理说出了自己最后的也是唯一的心愿——她说她和丈夫廖仲恺生前曾有一个约定,这个约定便是生则同衾,死则同穴。如今,她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希望能够死后和丈夫廖仲恺安葬在一处。周恩来闻听,内心十分感动,连连答应,说中央一定会遵照她的意愿。
再没几日,到1972年9月1日,何香凝离开了!
接着一切都遵照何香凝的遗愿——9月6日,她的灵柩在邓颖超、廖承志等人的护送下,送往南京,与廖仲恺合葬于中山陵旁。
至此,何香凝与丈夫廖仲恺这对革命伴侣又以另外的一种形式,再次聚首,重新在一起了!这就是他们的婚姻和爱情、他们不灭的精神!
(文/说历史的女人·绿火)
- 0002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