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袁隆平去世早5分的吴孟超:从医75年挽救15000生命,被行星命名
(说历史的女人——第1638期)
我是一名军医,肝癌是我的敌人,手术室就是我的战场。我今年96岁了,但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一直看门诊,站在手术台旁,直到做不动的那一天。
——吴孟超
近两天来,神州大地不幸连连。先是5月21日晚9点48分,云南大理州漾濞县发生6.4级地震;接着是5月22日凌晨2点04分,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这次地震也是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我国发生的震级最大的地震)。所幸的是,这两次地震都发生在人口稀少地区,目前还未出现太大的伤亡。
然而不幸的是,昨天(5月22日)下午又传来噩耗。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于13时07分不幸在长沙病逝,享年91岁!不久又传来噩耗,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先生于13时02分不幸在上海去世,享年99岁。两人去世时间仅相差5分钟,事实上,吴孟超比袁隆平先生去世早了一点,只是报道时间有一些差异。
两位科技巨星同时陨落,令四海含泪,九州同悲!
对于袁隆平先生,大家平时多有了解,本文重点来介绍下吴孟超先生的事迹:他从医75年,挽救了15000多人的生命,多项成果达到中国或世界先进水平,曾获得26项殊荣,他的名字被一颗小行星命名!
(一)回国抗日
同袁隆平先生一生仅为"稻粱谋"一样,吴孟超先生一生也仅为病人谋。"民以食为天",袁隆平的一生是伟大的,他研究的杂交水稻,使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可以说是挽救了中国以至世界上许多人的生命。同样,"救死扶伤,人命关天",吴孟超先生的一生也是伟大的,在他长达99年的一生中,坚持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的功绩也照样彪炳千秋!
吴孟超于1922年8月31日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但他只在中国长到5岁,便同母亲到马来西亚了。因为他和母亲属于马来西亚归侨,所以5岁时就随同母亲到马来西亚和父亲一起生活了。小时候的吴孟超生活很苦,他是一边帮父母割橡胶谋生,一边读书学习的。
1940年,吴孟超18岁。此时长大成人的他再也在马来西亚呆不住了。因为他心系祖国。当时,中国的抗日战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他也要为祖国出一份力,他要回国参加抗日战争!
于是吴孟超回国了。做为一名热血青年,吴孟超本来也要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但当时因为国内局势的复杂性,不是谁都能去,最终他的延安之行没有实现。于是他改变了方向。救国有多种方式,报效祖国,并非必须要上战场。当时钱学森等科学家走的是科学救国之路,陈嘉庚等爱国商人则是实业救国。做为一个读书人,吴孟超当然最实际的就是科学救国了。当然科学有许多种,不是谁都能搞原子弹、火箭的,吴孟超搞的是最接近人间烟火的医学。
回国后的吴孟超先考入位于昆明的同济大学附中。在附中,他学习十分努力,还积极参与爱国主义运动。1941年底,日军攻占香港。当时滞留在香港的不少著名爱国人士,比如矛盾、陈寅恪、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等都无法及时撤离,原因竟是孔祥熙等官僚垄断了中航公司的飞机。他们利用飞机专门运输他们的私产,比如家具等,孔家甚至还把他的宠物狗往重庆运,似乎家具和狗都比人值钱!
重庆《大公报》披露此事后,引起昆明西南联大师生的极大愤怒。1942年1月7日,西南联大学生发起讨孔斗争。当时身为班长的吴孟超得知后,也慨然带领附中的同学们上街游行示威……
(二)披肝沥胆行医路
1943年,吴孟超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1946年初,他到宜宾进入医学院后期学习。后期学习就是正式进行临床,以及医学具体技术的训练和实践了。其实从这年开始,吴孟超便开始了他一生漫长的行医之路,直到他去世之前,这条路他走了75年!
这75年走来,吴孟超历尽坎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后来他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如此说:"我从医75年来,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通过手术,将超过15000名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为这15000多人,吴孟超付出得太多太多。
吴孟超从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进入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当上了一名外科军医,并有幸成为著名医学家裘法祖教授的学生。裘法祖是中国现代普通外科的主要开拓者,是肝胆外科和器官移植外科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后被誉为"中国外科之父"。当时裘法祖教授告诉他,中国是肝病大国,死亡率很高,但中国的肝脏外科很落后,还没有人专门来搞。在裘法祖教授的建议下,吴孟超选择了主攻肝脏这一科;并且在教授的帮助下,吴孟超的医术开始迅速提高。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这颗水稻一穗达到230粒!他大喜过望,从此走上研究杂交水稻之路。)
而在袁隆平的事业开启的前两年,1958年,吴孟超就翻译并出版了中国第一本肝脏外科方面的专著《肝脏外科入门》。1959年,吴孟超又经过四个月的艰苦努力,用乒乓球做实验,做出了中国第一具结构完整的人体肝脏血管模型。这在中国医学界是很了不起的举动。从此他对人体肝脏内部构造以及血管走向了如指掌,也因此最先提出了"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的新理论,为他日后进行肝脏手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0年,吴孟超主刀,为一个患肝癌的中年妇女做了手术,切除了肿瘤,成了第二军医大第一附属医院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奇迹。同年,他又发明了"常温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
(1964年7月5日,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天他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
而在一年前的1963年,吴孟超则在手术上大胆创新,突破了"中肝叶"手术的禁区,完成了世界上首例完整的中肝叶切除手术,震惊了世界医学界。
可就在吴孟超在医学领域突飞猛进之时,他遇到了极大的挫折。1966年,他被戴上了发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又因他有归国华侨的背景,也有了"里通外国"的嫌疑,从而十分可惜地中断了外科医学方面的研究。
(而那一年的2月,袁隆平发表了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开始根据这个理论研发新品种,如果成功了,水稻产量便开始大幅度增长。但这年的局势也使袁隆平遭受冲击,水稻雄性不育试验遗憾地被迫中断。)
可是,困难打不倒一个对事业的执著追求者。1969年,吴孟超"曲线行医",他"改行"自学中医,当上了"一根银针一把草"的赤脚医生,继续在行医的路上艰难前行。
1974年,吴孟超借军队医学院整顿的机会,向医院党委大胆申请成立肝胆外科,有幸得到批准。这一英明举动,让他实现了自己在肝胆事业上的第一次飞跃。1975年,他做了一起神奇的手术,成功切除了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此瘤重达18公斤!
1976年,吴孟超又顶着巨大的压力,以极大的热情率先在上海进行了18万人次的肝癌普查,开展了肝癌课题的研究。
1978年,中国进入新时代。当袁隆平刚发表过《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与《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两篇重要论文后,吴孟超的《肝外科新成果——正常人肝脏解剖的研究》一文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两位科学界泰斗在各自的领域与时代赛跑!
从1978年开始,吴孟超带头招收研究生,培养医学方面的高端人才。
1979年9月,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第28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上,吴孟超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以1960年1月至1977年12月期间,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181例,总手术成功率达91.2%的成果,震惊了国际医学界。这个功绩非常了不起,因为这期间的18年,还包括那令人心酸的难有出彩发挥的10年。
其实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人才听说到"癌症"这个词。但这并不是说之前的人不得癌症,而是许多人得了癌症而没有被检查出来,或者说没有钱去看病便去世了。而从80年代开始,癌症大幅度"出现",这其实是一件好事,证明人们开始知道它了,开始面对它了,从而就有了攻克它、治愈它的可能性。有病就要治,而不是回避它。在攻克癌症的道路上,吴孟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80年代,吴孟超相继提出并实施了肝癌外科治疗的一系列策略,比如常温下无血切肝术;对肝硬化肝癌的局部根治性切除;肝癌复发再切除,肝癌二期手术技术等。
(1981年,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获得中国第一个国家技术发明奖;此时大部分中国人都能吃饱饭了,这同袁隆平的科研成果有莫大关系。1982年,在国际水稻学术研究会上,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而在医学上,吴孟超也成果不断。1983年,吴孟超为一个四个月大的女婴,成功切下了重达600克的肝母细胞瘤,瘤子的体积竟比婴儿的脑袋还大!
至1986年底,吴孟超已进行肝叶切除术1019例,成功率97%,切除总数和成功率均居国际领先地位。
1996年,吴孟超慷慨解囊,以个人历年来积蓄的数十万元和社会各界表彰奖励的400多万元为基础,设立了"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
在90年代,吴孟超在中晚期肝癌的基因免疫治疗、肝癌疫苗、肝移植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首先开展了腹腔镜下肝切除和肝动脉结扎术。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40年来,吴孟超和其助手共施行肝癌手术8000余例,术后存活率相当搞,最长存活达36年。多年来,在吴孟超先生及其团队的努力下,使我国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由60-70年代的16%,上升到80年代的30.6%和90年代以来的48.6%,这期间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已经无法统计。
(因多年来的辛苦实验和研发杂交水稻,袁隆平被认为是让中国8亿人能吃饱饭的大功臣,当然也有巨大的世界意义。2001年,袁隆平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同样,数十年来,吴孟超先生在医学理论领域,和临床实践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肝脏外科领域,发表学术论文796篇,挽救了众多病人的生命,也获得了多达26项国家以及世界级的荣誉,其中也包括2005年获得的"国家最高科技奖"。2010年7月2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报,第17606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吴孟超星"。他被称为中在医学界最接近诺贝尔奖的人。
吴孟超和袁隆平,是两位不同领域的志士,两位不同领域的壮士,两位共和国的国士!
(三)春蚕到死丝方尽
2004年,吴孟超82岁时,不顾众人的反对毅然接下了一个复杂的肝脏肿瘤切除手术。有一个叫甜甜的女孩,她肝脏的肿瘤像篮球一样大,所有人都认为只有通过肝脏移植才能保命。当时别人都劝吴孟超不要接这个手术,风险太大了!大家都不敢接,如果你接了,万一出事,你一生的名誉可能就没有了。
这个风险确实很大,对于那个女孩,对于吴孟超都是如此。但吴孟超说:"人命关天。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嘛,治病救人就是我的天职,名誉算什么!"
结果,那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6点,吴孟超用了整整10个小时的手术,终于成功切掉了那个女孩的巨大的肿瘤!女孩终于得救了,她甜甜地笑了。后来,她选择了她做手术的哪一天,即9月24日做为她举行婚礼的日子,因为那一天她获得了新生!
2018年,96岁的吴孟超先生在央视《朗读者》节目中,曾如此说:"我今年96岁了,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要把时间尽量都留给病人。只要我还能上手术台,我就要为病人解除痛苦!"
他在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也是这么说的。这决不是作秀。当他在96岁时,还坚持每周主刀至少三台疑难的肝胆手术,而每台手术都长达三四个小时以上!你很难想象,一个年近百岁的老人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没有一定拼搏的狠劲,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是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
的确,吴孟超先生的手是跟别人不一样的。他的右手食指的指尖明显向一侧弯曲,这使他的食指和中指再也并不上。这并非天生的,而是他长期用力拿手术刀的结果。但即便如此,他在96岁时,仍然在手术台上手捏手术刀,数小时手都不颤抖。这简直是一种神功!
但吴孟超也不是铁打的。和他合作了三十年的一位护士长曾如此说:"我曾看到他在下手术台后,疲倦地靠在椅子上,胸前的手术衣都湿透了,两只胳膊支在扶手上,掌心向上的双手在微微颤抖。"
那是吴孟超因为在高度集中精力之后,骤然放松时出现的现象。那一次,吴孟超对那位护士长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我的力气越来越少了,如果我哪一天真的在手术台上倒下了……你知道我是爱干净的,记住给我要擦干净。不要让别人看见我一脸汗水的样子……"
果然,吴孟超先生没有坚持到最后,昨天下午,他倒下了。在他还差一岁不到100岁的时候,他心有不甘地倒了下去,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四)吴孟超与吴孟达
尽管吴孟超先生和袁隆平先生一样,在各自的领域上都做到了最好,都是行业翘楚,但由于媒体宣传上的原因,或者是其他因素(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同肝脏病或者肝癌有多大相关性;而所有的人都要吃饭,所以袁隆平的研究跟所有人都有更大的必然的相关性),人们对吴孟超的熟悉程度比袁隆平要小得多,甚至到他去世时,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
这的确是一种不公。不过大家对另一个人,同吴孟超名字特别相似的另一个人却非常熟悉,即在三个月前去世的香港人吴孟达。在听说吴孟超这个名字的时候,有不少人甚至在第一时间会想到吴孟达,他们两人是什么关系?是兄弟吗?
吴孟超和吴孟达,仅一字之差,而且"超"和"达"两字在字形和字义上都有一定的相关性。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二人没有联系,虽然都出生在福建,但年龄相差30岁,没有任何血缘关系。而有意思的是,吴孟达生前几乎家喻户晓,而吴孟超却知者甚少。吴孟达去世时,引起"轰动";而吴孟超去世时,若不是5分钟后袁隆平的去世被"无意中"带了出来,肯定仍然是知者甚少。
当然,这里笔者对吴孟达绝对没有任何其他的意思(本人当然也是吴孟达的影迷),做为一个演艺明星,他无疑也做到了最好,人们对他的纪念也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做为一位科技工作者,或者仅做为一名救死扶伤的,曾挽救过成千上万生命的合格的医生,是不是更应该受到大家的关注?这就是本文写作的一个最终的意义。
既然人们可以把吴孟达尊称为"达叔",那么是不是也应该称吴孟超先生一声:"超爷"?
吴孟超爷爷,一路走好!
(文/说历史的女人·花无去)
- 0001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