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葬浪费土地还不环保,是否应废止?北大教授:火葬把人当垃圾!
(说历史的女人——第1446期)
丧葬制度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人类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动物,是因为对生死的敬畏,所以人死后要“葬”,而不是像一般动物那样随便让死者暴尸荒野(当然也有个别比较高级的动物会对同类的尸体进行淹埋)。人类的丧葬方式有多种,比如土葬、水葬、火、树葬等,但长期以来,中国人比较认同的基本都是土葬,即所谓“入土为安”。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普通百姓,皆是如此。他们的区别仅仅是规模和形式,本质是一样的。不管是帝王的陵,贵族的墓,老百姓的坟,都不外乎是地下挖个坑,地上凸起个包。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激增,土葬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浪费土地。有人做过统计,中国现在每年大概有1000万人去世,如果每个人都用土葬,按最小的4平方米算,全国仅土葬一项,就要浪费土地4000万平方米,也就是6万亩!这确实是挺吓人的,而且是一年,如果10年呢?100年呢?简直很恐怖。
土葬的另一个害处是不利于环保。比如在一片风景美丽的地方,突然出现几个坟墓堆,会大煞风景;而且坟墓里埋葬的尸骨也会污染地下水等。所以现在政府主张火葬。但中国的传统土葬是否就应该彻底废止呢?是否应该把土葬完全变为火葬呢?这一点一直有很大争议。有位北大教授对火葬持反对意见,他认为,火葬就是把人当垃圾处理,不应该放弃土葬。那么他的看法能否站住脚呢?这涉及到我们每个人的归宿问题,所以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土葬和火葬的优劣。
(一)从对“浪费土地”上看土葬和火葬的优劣
首先来看看,相对于火葬,土葬是否真的很浪费土地。其实这个说法很有问题。如果按这个逻辑,中国5000年文明史,死了多少人啊,现在中国岂不是无地可种了?事实上是,坟墓在历史长河中会自动消失。即便是皇帝的陵墓,也不可能保存很久,自古以来,被毁坏的皇帝陵墓多了去了,何况普通人的小坟呢?中国人还有个传统,就是在葬墓礼仪中讲究的“五服”,出了五代之后就不必去上坟了。一般人的坟墓,不出100年,就自行风化消失了。因此从长期看,土葬基本不存在浪费土地一说,至少不会那么严重地浪费。
再来看火葬。其实火葬也未必节省土地。首先,人火葬后,有不少人(特别是农村的)还是把骨灰放进骨灰盒里,然后又埋进土里,上面再鼓起一个土堆,照样浪费土地,跟传统土葬的区别只是少了一口棺材而已;第二是,即便像城市的一般做法,弄个公墓,大家把骨灰装进骨灰盒,买一块或者租一块地皮,把骨灰埋地下,占很小一个空间,但上面肯定要放块石碑,有的石碑还有大理石围栏等。石碑多了,白花花一大片,不也浪费土地吗?尽管每个人占得空间小,不像一个坟墓那么夸张,但是坟墓一般几十年上百年后就会自然风化消失,而石头做的石碑可不会那么快消失,铁定会存在很长时间的,达到千年之久都是没问题的。所以,从长远看,火葬比传统土葬更浪费土地。
(二)从环保问题上看土葬和火葬的优劣
先看土葬。它确实有点破坏环境。比如你在野外游玩时,突然碰见树林里冒出个大坟墓来,上面还竖两个花圈,当然很不爽了;如果再碰上清明节,坟墓上还挂着许多白纸条,还有人在那里焚烧纸钱等东西,这些当然很破坏环境。
而火葬后埋入公墓的情况就会好许多。那里都是石碑,不准烧纸钱,自然不破坏环境。但是,火葬本身是很污染环境的。火葬场的大炉子整天开着,大火熊熊的,把一个个人的尸体往里面一扔,骨头带肉一齐烧掉,肯定味道难闻,而且会浓烟滚滚,这是相当污染空气的。而且还废煤,浪费能源。
所以从环保的角度看,火葬并不比土葬好到哪去,甚至更坏。
(三)从文化礼仪的角度看土葬和火葬的优劣
其实北大教授主要是就这一方面来反对火葬的。他叫吴飞,是北大哲学系教授。
吴飞教授在接受共识网记者采访时曾如此说:现在中国的殡葬改革是把人的尸体当成垃圾在处理,殡葬部门就是一个人体垃圾站,它的目的不是维护爱敬之情,不是慎终追远,而是怎么尽快把人处理掉。
细想想确实是这样。殡葬部门俗称“火葬场”,一提到这个词,大家一般都比较忌讳,甚至很鄙视很讨厌这个地方。因为这里确实是把死去的人像柴火一样丢进火炉里烧掉的,简直太残忍了。按说,人死后就没有知觉了,烧着也不疼,关键是死者的亲人们的感受怎样?某人的亲爱的母亲去世了,被人往炉子里一扔,像木柴一样烧了;如果火不好好着,再用铁铲子翻一家伙,想想都可怕。这简直对人太不尊重了。
吴飞教授把这个比作处理垃圾是很妥帖的。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彻底没用的东西,连扔都没地扔的东西,人们才把它烧掉的。你设身处地一想,确实是很不文明的,这哪能和土葬比啊。
关键火葬对传统伦理道德的破坏太严重了。中国是礼仪之邦,向来对葬礼看得很重。《荀子·礼论》中说:“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说的是父母长辈即便去世了,也要不要忘记他们,要像他们仍然活着一样去“善待”他们。
《礼记》里也说,在家庭里有冠、婚、丧、祭四种礼,其中丧礼和祭礼是最重要的。
《孟子》中也提到:“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历史上的丧礼制度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敦化风俗的效果。
孟子甚至说过:“养生不足以当大事,唯送死可以当大事。”可见古人对葬礼的重视。其实重视葬礼,也是对生命敬畏的一种体现。人死就是生命的终结,为了对生的敬畏,才要用一个礼节郑重地送走这个生命。
吴飞教授还指出,无论东西方,所有宗教的核心就是“敬”,即所谓“敬神”。这里的“敬”,既是尊敬,也是敬畏。西方是敬上帝,东方是敬佛祖。在中国,是“儒、释、道”通敬。即便纯粹的“儒”,尽管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但也是非常强调“敬”的。而同敬相对的则是爱。“爱”和“敬”在中国传统伦理上是极为重要的。“爱”即“亲”;“敬”即“尊”,其实传统认为的“尊尊亲亲”就是“敬、爱”之意。
没有敬和爱,就失去了中华的礼仪精髓。在敬和爱中,爱偏重于上对下,比如父母对子女的爱;而敬则是下对上,比如子女对父母的敬。目前的中国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大家都很重视爱,而忽视敬。几乎所有的父母对子女都很“爱”,呵护有加;而子女对父母又有多少“敬”呢?
“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孝敬。父母长者在世时,子女要孝敬;二是体现在父母长者不在世时,子女对父母的追念。而葬礼就是这种追念的最直接体现。如果父母亲人去世了,你草率地把他们弄火葬场烧了,何敬之有?
孔子就强调过,孝不仅仅是奉养,关键要敬:“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之?”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有“护幼”的本能,雌性动物生出幼崽后,都会爱护、哺育它们;但是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没有“敬老”的习性,动物老死了,是不会有所谓的“葬礼”的。而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在“敬”上区别于动物的,尤其是是葬礼。
传统的土葬是很讲究的,很严肃的。比如如何守灵,如何抬棺,如何打墓等等,都有一套严格的规定的。
而现在采用火葬的,不是没有葬礼,而是太过简单化。比如所谓的“一三一”模式:主持葬礼的人念一边悼词,来宾们举三个躬,然后围着死者转一圈,当是告别了,最后把死者拉火葬场烧掉完事。这其实是很粗糙的,是对生命的极大不尊重,极大的漠视。
所以,葬礼是传统礼仪中极为重要的。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更不能等闲视之。
(四)废止传统葬礼会产生的严重后果
正因为土葬,即传统葬礼的重要,人们才会反对火葬。有的人甚至采取一些极端的措施。比如农村有些人为了逃避火葬,曾经出现过人死了不声张,偷偷在半夜埋掉的情况。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强推火葬,有些老人便在指定的推行火葬的日子来临之前,选择上吊自杀,这是一种十分可悲的现象。比如在安徽的安庆就出现过这种情况。
农村还出现过更加匪夷所思的事情,就是有人为了逃避火葬,在夜间偷偷把去世的亲人埋掉。但过后被人举报,于是当地民政部门就派人把下葬的尸体挖出来,再泼上汽油烧掉。这种做法严重地毁掉了死者和家属的尊严,从而引起极大的民愤。
因此,吴飞教授最后提出,如果完全废止土葬,完全废除传统葬礼,会产生诸多严重的后果,而最严重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丧失,这对中华民族无疑是个灾难。
不过,在现代社会,提倡婚礼、丧礼的简办也是有道理的。毕竟传统的一些礼节如果太繁杂的话也的确不好。比如有些农村办个婚礼或者葬礼,大摆筵席,铺张浪费;也有的会流于形式,比如在一些葬礼上,会指定让孝子们如何哭,在什么时候应该哭,什么时候不准哭等等,这些其实很违反人性的。因为他真的悲伤的话,你不让他哭,他会很难受的;反之,他如果不想哭,你为了某种礼仪,非得让人哭,他就只能装哭,这样反而显得虚伪,失去了葬礼的真正意义。
还有就是,有的人平常对父母很不孝,父母去世了,他却弄个很隆重的葬礼,这就完全是个形式主义者,是个伪君子了。
总之,即便是为了保护土地的需要,实行火葬,但也不能强行废止土葬。所以,笔者支持吴飞教授的主张,保留土葬和传统丧葬仪式。不知各位读者怎么看?
(文/说历史的女人·一米暖阳)
参考资料:《论语》《孟子》《荀子》《礼记》等。
- 0000
- 0000
- 0002
- 0001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