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中条山战役中是否有800勇士跳黄河之事?此800人为何均为陕西冷娃
63615

中条山战役中是否有800勇士跳黄河之事?此800人为何均为陕西冷娃

我要新鲜事2023-05-20 23:40:141

(说历史的女人——第1416期)

中条山战役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之后,中国军队在华北进行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也是国军在华北正面战场对日军的最大的一次会战。此战中日双方投入了近30万兵力(日方还很郑重地称之为中原会战),可谓兴师动众。但对此次大战,包括史学界和民间都历来充满争议。

寸性奇2.jpg

它的争议点主要有三各方面。第一是,此战打得是否有意义?究竟正面的意义大还是负面影响更严重?关于这一点,当时的国军最高统帅蒋中正曾说过,中条山战役是抗日战争中国军的最大耻辱;后来中国主流(官方)观点也认为,它给中国当时的抗日局势带来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因为此战国军惨败,让敌后抗日根据地陷入最艰苦的时期。

第二个争议点是,中条山战役为何国军会失败?而且败得那么惨?当时日军投入10万兵力,国军却有近18万兵力;而且是在地势十分险要的中条山区进行的,论对地形地势的熟悉程度,国军肯定比日军有不可相比的优势;还有就是,中条山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它地形狭长,山势险峻,像一个巨大的屏障,是关中平原到中原地区的重要“防火墙”,绝对不可失。

当时国民党高层对中条山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视,认为是华北战场的核心,所以在此长期布防。而且驻守的并非地方军队,甚至连阎锡山的部队都不信任,派驻的是装备相对精良的中央军,其最高指挥官也是作战经验十分丰富的卫立煌将军,以至于中条山一度被认为是“中国的马奇诺防线”。但最终却一败涂地,日军在轻微损失几百顶多两千人的情况下,国军却伤亡达10万人,实在令人汗颜。

中条山战役失败的原因很多,比如国军准备不充分,甚至军粮都准备的不充足;国军缺乏统一指挥;国军装备不如日军;老蒋分心搞内战,对日军作战不专注,抽调了英勇善战的第四集团军孙蔚如部的主力;国军战术有问题,战线拉得太长;国军内部不团结,阎锡山、胡宗南等友军见死不救;日军在我内部有奸细;甚至还有说是某军见死不救、不予援助等等。总之,此战的失败,后来的史学家、军事家分析得已够多,此不多讲。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第三个争议点,民间盛传的中条山战役中,800勇士跳黄河壮烈殉国之事是否真有其事?此800人为何都是陕西冷娃?

关于这点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真的,还不只是800勇士,有更多的勇士跳河自杀;有的人却认为这纯属子虚乌有。当然也有人说,即便有,也未必都是陕西冷娃,为何没有其他地方人,比如中条山本地人,比如山西人呢?

这里首先应该肯定的是,800勇士跳黄河之事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因为有目击者证实。但是,这件事虽存在,却未必发生在中条山战役中。因为关于中条山战役,向来也不是一种说法。有泛称的和特指的。而一般认为的中条山战役特指1941年5月7日到27日,集中在20天内发生的战争事件。此战之所以被许多人质疑它的积极意义,就是因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国军就损失了10万人,实在是太悲催了。而800勇士跳黄河殉国却没有发生在这20天之内,争议点其实就在这里。为何?

这其实很好解释。因为这里认为的中条山战役是泛称的,就是指国军驻守中条山时所有同日军交战的总称。800勇士跳黄河其实发生在1939年6月6日,当时,一般认为的中条山战役还没有开始。

话说1939年6月6日的下午,一群年轻的国军战士(总共800名,年龄大都在十八九岁),面对日本鬼子大部队的威逼,他们已经没有退路,一边是中条山的千仞绝壁,一边是绝壁下的滚滚黄河。此时他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投降日军以求生,要么投河自杀以报国。当然,他们宁死不屈,最后全部慨然跳入浊浪排空的母亲河……

这次战斗虽没有发生在两年后的中条山战役中,但也确实是发生在中条山上的一次战斗。

那么这800人为何全部是陕西冷娃呢?这里得明白什么叫“冷娃”。许多人认为“冷娃”就是楞娃,其实是不对的。中国民间向来有“南方才子北方将,陕西冷娃排两行”的说法,陕西冷娃常用来形容陕西关中地区的青年男子。就是说,北方的兵将有很多都是陕西关中的男子。

近代陕西著名学者吴宓曾将陕西冷娃这个群体性格特种概括为:“生、冷、蹭、倔”四个字。主要指他们外表冷峻,性子直,说话直来直去,钢板硬正,宁折不弯,认死理,一根筋,倔劲上来十头牛都拉不回来,喜欢拼命等。也只有一群这样的人,才会面对日军的诱惑毫不动摇,义无反顾地跳入滔滔黄河吧。

那么这群人为何都是陕西人呢?这还得从一位叫杨虎城的将军说起。

杨虎城1.jpg

对于杨虎城,大家一般都是从西安事变中了解他的,就是那个跟张学良一起发动兵变,囚禁老蒋,“逼蒋抗日”,促进国共合作的那位将军。其实,除了西安事变,杨虎城将军的故事还很多,并不次于西安事变的第一“主角”张学良的。张学良是西安事变之后基本就没事了,即便在西安事变之前,也没干什么事,至少不如他爹张作霖,没有干多少打日本的事情。相比之下,杨虎城似乎干得事情更多。

也许你已经猜出来了,这跳黄河的800勇士,就是杨虎城的人,他们出自杨虎城的17路军。咱们来看看杨虎城是如何“打造”成这帮不要命的“陕西冷娃”的。

英雄出处略同。杨虎城的出道跟三国名将、武圣关羽很相似。关羽在山西杀人后“潜逃”,然后成名;杨虎城是在关羽的邻居陕西杀人“潜逃”,然后成名。1914年夏收之际,年仅21岁的杨虎城在陕西蒲城孙镇为民除害,打死了一个叫李桢的恶霸,受到了官府的通缉。与关羽当时一个人潜逃不同的是,杨虎城潜逃时还带着一帮伙计,号称“关中刀客”的一批人。所谓“刀客”说得好听点是侠客,说难听点其实就是土匪。不过盗亦有道,土匪也有区别,有的只管打家劫舍;有的则是打富济贫。

杨虎城带这帮关中刀客就属于后者,他们到渭北一带游荡,就专干杀富济贫这事,像梁山好汉似的。后来杨虎城也跟宋江一样,把队伍搞大,受到地方官府的注意,意欲收编之。于是杨虎城也跟宋江一样,被官府收编了,组成一个民团,叫东乡民团,负责地方治安。

跟张学良“贵族”似的军事世家出身不同,杨虎城是地道的草根一族拼出来的。杨虎城带领他的东乡民团,势力渐渐增大,后来参加了代表当时进步力量的“讨袁军”“护国军”“靖国军”“陕北国民军”“国民革命军”等。后来杨虎城投靠了蒋中正,参加了长达两年之久的中原大战。

杨虎城及其部下英勇善战,为老蒋在军阀混战中立下汗马功劳,颇得老蒋赏识;他的军队在中原大战中,被先后扩编为第7军和第17路军,其中17路军全是陕西关中的青年人,就是标准的陕西冷娃。

1930年10月,杨虎城率17路军在潼关击败冯玉祥后,进占西安。此时,他的军队达到了6万余人,也相当有实力了。从此,杨虎城便带着这帮陕西冷娃镇守长安城了。后来又有一位国军将领叫李虎臣(又名李云龙),也来镇守西安,所以就有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二虎守长安”的传奇。

杨虎城镇守西安时是很称职的,不光守住城门,保境安民就可以了,他还办了不少事情,比如修路,搞水利建设等。当年17路军就曾参与过修建西潼铁路和西兰公路。

杨虎城长时间镇守西安,后来就结交了从东北到西北的张学良。再后来两人合伙搞了一次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之后,张学良被老蒋囚禁了几乎一辈子,从此永久性“退休”;而杨虎城当然也跑不了,他被老蒋也囚禁了起来,不过遗憾的是,老蒋没有囚禁他一辈子,而是只囚禁了12年,直到1949年被杀。

杨虎城被囚期间,他的17路军被老蒋分化、缩编为第38军。直到1938年,日军进驻太原,经38军军长孙蔚如(杨虎城部下)请示,老蒋下令其在38军基础上组建第31军团,并让31军团度过黄河,布防于山西南部的中条山。

前面说过,国民政府对中条山十分重视,在此布防的都是中央军,可见老蒋对第31军的器重。而此军的前身正是杨虎城将军的17路军。17路军便是在三秦大地上生发开来的,是以陕西人特别是关中人为主的。这支部队始终站在时代进步潮流的前列,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他们在国民革命时期,坚持靖国军旗帜;西安守城时,又粉碎了反动军阀对西安的围剿;之后又同张学良的东北军一起发动了西安事变,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后来在抗日战争中,这支部队始终积极对日作战,先后赴河北、山西、河南等地,进行了著名的忻口会战、太原战役、郑洛河防战役以及中条山之战等。

以3万多名“陕西冷娃”为核心力量的31军团是1938年7月全线开赴中条山的,他们在此后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历经惨烈的”永济血战“、“望原会战”、“六六战役”等,用鲜血和生命挫败日军10余次扫荡。

这支部队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三万多人的部队以牺牲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代价,有力地阻止了日军的进犯,使三秦大地,乃至整个西北地区免受日寇的蹂躏。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地面部队始终没有踏入陕西以及西北半步,跟17路军(即第31军)的抗击有很大关系。这对整个中国的抗日战局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支部队也从而被人们誉为“中条铁柱”。17路军可以说是陕西人的子弟兵,在中国革命史占有重要地位,也是陕西人民的骄傲。

1939年6月6日,即被后人称做的“六六战役”中,17路军(第31军)迎来了它最悲壮的时刻。他们打完了最后一颗子弹,被数千日军逼到了绝路。此时,最后的800壮士,恰好是一批“新兵”,他们大部分都才十八九岁,还是花季少年,可他们却面临一次生死抉择。毫无疑问,毫不犹豫,他们全部选择了死。

800壮士集体投河的瞬间,曾被山里的村民看到。他们一跪苍天,再跪爹娘,然后站起身齐吼一声“走!”,便纷纷跳下悬崖,坠入滚滚黄河。

最后跳河的是一名旗手,他的双手还紧紧地高高地举着已经千疮百孔的军旗!他跳河前还豪迈地吼了几句秦腔,是《金沙滩》中杨老将杨业的两句唱词:

两狼山——战胡儿啊——天摇地动——,好男儿——为国家——何惧——死——生啊……

残阳如血。中条含泪。大河如泣如诉……

八百壮士跳黄河.jpg

历史不要忘记,这些铁血男儿!

(文/说历史的女人·戈盾)

参考资料:《中条山战役》《咆哮无声》等。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