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醉里挑灯看剑——史上最具杀气的文人辛弃疾是如何炼成的?
64363

醉里挑灯看剑——史上最具杀气的文人辛弃疾是如何炼成的?

我要新鲜事2023-05-22 05:45:542

(说历史的女人——第856期)宋朝向来被冠以“弱”字,即“弱宋”,这其实是一种误会,至少是一种片面的说法。试问宋朝弱从何来?当然你会说,宋朝经常受人欺负,不像汉唐,经常打别人;而且宋朝又没有统一,特别是南宋,偏安一隅,窝囊死了。其实并非如此,看问题要全面,宋朝如果弱的话,为何能存在300多年?自秦以后,历史上能存在300年的王朝可不多见,仅汉唐宋明清而已。当然宋被金斩断,一分为二了。其实汉朝400年也被王莽斩断,一分为二;最牛的唐朝也被武则天斩断,而且事实上又被安禄山斩断(安史之乱8年,其中出现了数个小王朝),一分为三;明朝已经明显下滑,国势开始落后于世界;清朝就是一只“病大虫”,更赶不上世界的步伐了。

从另一方面看,汉唐尽管强大,但还不是经常跟人家搞“和亲”政策,动不动嫁个闺女(还多数是公主)出去,你既然厉害咋不娶个媳妇呢?让他们送个公主过来!宋朝再弱还不至于老往外送女人。但你要说宋朝不送女人,他送钱啊,经常给夏、辽、金朝等送银子。问题是人家有钱啊,要知道宋朝在当时可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最牛的时候GDP占全世界一半以上,比现在美国还牛。就凭这一点你都不能说宋弱。当然你又会说,宋朝版图小,特别是南宋,偏安江南(事实上是淮河以南),江北大部分领土被金朝占领都收不回来,南宋弱爆了!

真的吗?如果南宋很弱的话,能存活150多年?其实历史上南北对峙的局面多了,比如曾经统一的晋朝,后来被灭,偏安江南的东晋才存在100年;而明朝被灭后,偏安江南的南明才存活30多年。相比而言,南宋已经不错了,而当时它面临的不仅有金朝,还有契丹、蒙古、吐蕃、大理等的虎视眈眈。

还有一点是,一个王朝弱不弱,不能光看军事,得全面来说,包括经济、文化、科技等,这些在南宋发展得都很好,均居世界前列。还有一点是,必须看当时的人民的个性、风骨等等。宋后无华夏,什么意思?它首先指的是宋人的风骨。宋朝有杨家将、岳飞、文天祥,陆秀夫等,即便是亡国了,哪怕大家一起跳海,绝不投降!宋朝以后还有这种精神吗?大文豪海明威说过:“你可以杀死我,但你不能打败我!”从这一点看,就不能说宋“弱”。

今天咱们讲的话题是,醉里挑灯看剑——史上最具杀气的文人辛弃疾是如何炼成的?一个文人都具有杀气,宋弱在何处?那么能写下“醉里挑灯看剑”这样暗含杀气之词句的辛弃疾,究竟有怎样的铮铮铁骨,又是怎样练就其具有武将气质的人格魅力的呢?本期分解。

(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人。辛弃疾向来被列入文人或者诗人的范畴,是南宋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北宋的苏轼合称“苏辛”,是以文学闻名于世的。其实,辛弃疾首先是一位武人,是以“武士”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的。

理论上辛弃疾还不是地地道道的南宋臣民,他的家乡和出生地都在山东,而山东当时属于金朝,他是后来才加入南宋“国籍”的。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当时就在金国任职,但他做为曾经的大宋臣民,从未忘记“靖康之耻”,从未忘记自己的根,他不是一个金人,而是汉人,是宋人。他是人在金朝心在宋,一直希望恢复大宋河山的。但自己年老体衰,力不从心,就把希望寄托在孙子的身上。辛弃疾自小就受到祖父的影响,而且他也亲眼目睹了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所以很早就立下了恢复中原之大志,因而他身上素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风。

做为一名抗金志士,辛弃疾很早就“名震江湖”了。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率60万大军,御驾亲征大举南侵,试图一举灭掉南宋。但在其后方的宋朝遗民由于不堪金人的严苛统治,便趁机起来反抗。其中声势最浩大的是山东境内的以耿京为首的一支起义队伍。当时21岁的辛弃疾,血气方刚,岂能坐视?他也立马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耿京的队伍。但耿京期初并不太器重这个秀才模样的年轻人,只让他做了一名文官,即掌书记,掌管文书和帅印。

当初和辛弃疾一块儿来投奔义军的还有一位叫义端的和尚,此人本身就是个守不了清规戒律的花和尚,在义军里当然吃不了苦头,所以就打歪主意,竟趁辛弃疾不防备时盗走了耿京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里邀功受赏。耿京得知帅印丢失后大怒,当然要拿辛弃疾问罪。辛弃疾恨自己交友不慎,当场向耿京立下了军令状,不追回帅印,提头来见!

当晚,辛弃疾带了一小队人马埋伏在了往金营的半路上。天快亮时,义端和尚骑马来到,辛弃疾毫不犹豫,一刀将之砍下马来。义端见是辛弃疾,吓得魂飞魄散,当即跪地求饶并奉承地说:“大哥饶命!我知道您是青兕(si)转世啊,您力拔山兮气盖世,将来定有大造化。饶了小弟的狗命吧!”(“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语出《宋史·辛弃疾传》;青兕:古代犀牛类兽名。一角,青色,传说重千斤)。

呵呵,居然如此贪生怕死,要你何用?辛弃疾手起刀落,提了帅印并和尚人头回了军营。自此辛弃疾名声大震(还得了个辛青兕的绰号),耿京也对他刮目相看,不敢再以秀才视之。

还有一件事,更让辛弃疾名扬军中。当时完颜亮尽管气势汹汹,但他的数十万大军受到了南宋军队的顽强抵抗。尤其是在采石矶一战中,虞允文,一个文人出身的将领,竟以18000人的兵力,大破金兵15万大军,导致其灭宋计划流产,并且引发了金人内部矛盾,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起义军领袖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义军溃散的消息。于是辛弃疾上演了一场只有勇猛无敌的武将才有的好戏。他亲率五十多名将士袭击了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张安国就地擒拿,然后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多年以后,面对懦弱无能的朝廷,屡受打击怀才不遇的辛稼轩,再次回忆起他当年的抗金往事时,激愤而无奈地写下了他传颂千古的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历经近千年仍掷地有声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当年立志抗金、恢复河山的腾腾杀气。

然而遗憾的是,辛弃疾最终没有实现他的夙愿,戎马倥偬过一生,却不幸被后人打入诗坛,成了一介文人。却是为何?

(二)从“醉里挑灯看剑”到“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在23岁时似乎达到了他人生的巅峰时刻,他勇闯敌营生擒叛贼,以及在抗金战场上的出彩表现,让年纪轻轻的他名重一时,受到了朝廷和皇帝宋高宗的赏识,直接高调步入仕途。他开始被授予江阴签判(宋时京官选派地方任判官的才称签判),终于成为朝廷的人了,他认为从此便更能施展自己的报国之志了。然而,这其实只是一个画好的饼。

因为他并不十分了解当时宋王朝的外交政策和治国方略。南宋仍然沿用了北宋以来的以文人治国的策略,对外政策仍然以求和为主,并不会因金人的仓皇北去而展开战略反攻。如果真能那样的话,南宋恐怕不会被后人冠以“弱”字。所以辛弃疾的一腔报国的热血注定会被“冰镇”。期初,辛弃疾做为倍受朝廷赞赏的官员,曾向朝廷上书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特别是《美芹十论》,它是一部精辟的军事论著,有着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这些建言虽被时人大为称赞,但却被朝廷冷淡处理。辛弃疾并没有被派到前线去,他只被当做一名普通的文官使用,先后被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的官职,尽管职务不低,但跟军事基本没有关系,顶多负责下当地治安之类。

这对于胸怀天下之志的辛弃疾显然是不够的,但他还是在任上兢兢业业,力图做到最好。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他还创立了飞虎军,至少能对百姓做一些战事宣传等。还有,他在江西为官时也确实做了一件大事,就是平定茶商赖文政叛乱。

南宋的茶商叛乱事件屡有发生,这是类似于黑社会性质的不法行为。他们既对抗官府的茶叶缉私,又打家劫舍,祸害平民。赖文政团伙先从湖北起事,后攻入湖南、江西。朝廷派军队镇压,调换三任提刑,动用上万兵力围剿都无济于事。辛弃疾受命为江西提刑后,前往赣州平叛。他采取重兵围困、多路伏击,招安诱降等策略,两个多月即将其剿灭,充分展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辛弃疾因此次平叛立功受赏,再次激发了他北伐抗金的信心,但由于求和派掌权,他领兵北伐的梦想再次落空。辛弃疾从赣州北上赴任途经造口(今属江西万安县)时,曾写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表现了一种焦虑和失望:“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现实是残酷的,他的豪迈和耿直个性不能相容于官场,主要是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其北伐的热情不断被人泼冷水,屡遭弹劾,数次起落,这不能不使他萌生退意。

1180年,41岁的辛弃疾再次任知隆兴(今江西南昌)府兼江西安抚使时,他在上饶修建了带湖庄园,安置家人定居。他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同年十一月,由于受弹劾,辛弃疾再次被罢官,他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1188年冬,辛弃疾的好友、著名思想家陈亮从故乡浙江永康专程拜访辛弃疾,两人于铅山相会,商讨伐金大计,史称鹅湖之会。别后辛弃疾写下“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词句,证明他北伐之志仍在。鹅湖之会后,辛弃疾又陆续出山两次做官。1194年夏,他又被罢官回上饶,住在瓢泉,决意“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接着他举家移居瓢泉。从此他在瓢泉过着纵情山水、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他在此期间写下了大量描写山水风光、世情民俗和遣兴抒怀的诗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岁月匆匆,还没有实现自己的壮志,辛弃疾已经是白发苍苍了!

纵然有了白发,但机会还是来了, 1203年,主战派韩侂胄掌权,已64岁的辛弃疾重新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他精神为之一振。在任职期间,他准备粮草,训练士兵,收集敌方情报,准备北伐!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主导北伐的韩侂胄只是想利用他的名声造势,对辛弃疾并没有重用。要说韩侂胄这人确实是想为国家出力,收复中原的,他掌权之后便追封岳飞为鄂王,并追削秦桧官爵,力主北伐,对金国一战。但他用人乏术,对有军事才能的辛弃疾弃之不用。为何不用他,原因众多,或许他认为辛弃疾已老,或者还牵涉什么个人恩怨。因为当时辛弃疾跟朱熹交情甚厚,而朱熹正是韩侂胄的死对头。总之,韩侂胄面对如狼似虎的金兵,败得一塌糊涂。

此时辛弃疾正出知镇江府。当他听闻宋军战败的消息,拖着疲惫之躯登上了北固亭,仰天长啸,写下千古绝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先是回顾自己当年抗金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气,接着慨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幸,最后发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

面对金朝的虎视眈眈,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令他速到临安(今杭州)府赴任。但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同年九月初十,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他至死没有忘记北伐抗金,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北伐抗金的信念,在不得志时,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成了一位诗人(词人)。其词题材广阔,风格沉雄豪迈,被称为“词中之龙”,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现存词600多首,是宋人留下词作最多的人。

抗金复国是辛弃疾作品的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志难酬的愤懑,当然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的谴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除了爱国题材的豪放派词作外,辛弃疾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农村的田园风光、世俗民情等,比如《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等。

辛词向来被评价极高,比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

辛弃疾的一生可谓是炼出来的。他首先是被敌人(即金人)炼成了一位武士;再被妥协退让的朝廷炼成了一位诗人。但他从未放弃一个武士的尊严,没有放弃恢复故土的壮志,使他的诗词里始终隐含着一种“杀气”,可谓史上最具杀气的文人了。这从他的那句词“醉里挑灯看剑”中便可见到。当他年迈之时,尽管再难为国效力了,但仍在夜间挑灯夜读。不是读书,而是看剑。他在等。一旦有机会,他便会腾地一声跃起,嗖地寒光一闪,长剑出鞘……

然而,命运是一种神秘的东西,谁也无法把控。辛弃疾本想做一名驰骋沙场的将军,却鬼使神差地成为了一位文人,尽管是一位最具杀气的文人。如果当时朝廷真的重用他,他真能改变南宋的被动处境吗?很难。因为凭一个人的力量扭转历史太困难了,不过他无疑将会成为一位名将,但文坛也无疑会少了一位诗人。后世之人,真的想让他成为一位名将呢,还是诗人?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也许这流传了八百年的蛙声里已经有了答案……(文/说历史的女人·一米暖阳)

参考资料:《宋史·辛弃疾传》《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等。

0002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