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始于杀人亡命 困于嗜酒如魔 终于放刀成佛!
(说历史的女人——第977期)
细数水浒人物,其他人或可不说,但水浒中唯独此人绝对是无法绕开的好汉、最特立独行的好汉,纵观他的一生,三句话就能概括:始于杀人亡命,困于嗜酒如魔,终于放刀成佛!
此好汉便是:鲁达、鲁提辖、花和尚、鲁智深。
鲁智深的一生,表面上看是三个时期的不同状态,然实则却是人生的三个蜕变阶段。浅了说,是人生的不断提升过程;深了说,就是一个武夫或莽汉的修炼成佛之路。
但是这每一个阶段,对于鲁智深来说,都经历了非常特殊的考验。这在水浒诸多好汉中,也是极其少见的。另外,在水浒好汉中,通过人生的诸多考验之后,真正修成正果,堪称完美的,也仅鲁智深一人。
那么鲁智深到底经历了哪三重修炼或哪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始于杀人亡命。
此时的鲁智深,还不叫鲁智深,而叫鲁达,或鲁提辖。
鲁达,在渭州小种经略相公手下做军官,主要负责士兵训练和防护治安。
在宋朝,原本重文轻武,以鲁达之秉性,不善逢迎,若想在仕途有出头之日,大约是极为渺茫的。并且,就算不发生后来的变化,也难免会发生别的变化,总之,鲁达在渭州这个军官到底是不能做一辈子的。
作为一个军官,原本改变其命运的,应该是靠武力博得功劳,取得晋升和功名。
但发生在鲁达身上的,却截然相反,他并没有依靠自己的武力去博得功名,而是依靠自己的武力去为弱者伸张正义去了。
此弱者乃是来自汴京、投亲不着、流落渭州的金老汉金翠莲父女。
若据实来看,这金翠莲确实可怜,先是母亲病故、盘缠用光,后是被土财主郑屠强娶回家做妾,可是郑屠家教比较严,大老婆一言九鼎,金翠莲给郑屠只做妾三个月,便被轰了出来。最惨的是,身体贞洁丢了,却无端倒欠下客店老板三千贯典身钱。客店老板逼债,金翠莲只得和父亲到酒楼茶社卖唱还债,其艰难就不言而喻了。
在着实值得同情的弱者那里,鲁达表现出了一副高贵的侠义柔肠,这让同样在侧的九纹龙史进就相形见绌了。
鲁达不仅倾囊相赠钱财,更是找史进借钱相助。但如果仅限于此,那么鲁达倒是与水浒其他好汉无二了。因为水浒中,许多好汉都仗义疏财,比如晁盖、宋江、柴进等。
鲁达与其他好汉的区别有两点:
其一是水浒诸多好汉也有帮人的情况,但多数仅限于为脾气相投的义兄弟两肋插刀,抑或是有名头的好汉。而鲁达帮助之对象,则是毫不相识的弱者,而且是底层非常不起眼的、甚至被人无视、遭人践踏的弱者。
其二是水浒中,多有仗义疏财的好汉,但鲜有帮人帮到底的好汉,而且是帮助一个毫不相干的可怜人帮到底。
因此,为了帮助金翠莲金老汉这对毫无能力自保的弱者,鲁达在相赠钱财之后,又亲自处理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坐在郑屠的肉铺,等着金老汉金翠莲父女撤离离开走远,然后才出手教训郑屠。
可是鲁达运气不好,也怪郑屠太脆——鲁达三拳却意外打死了郑屠。
为了助人,结果成了凶手。命运,在这里对鲁达开了一个玩笑。
原本鲁达可以靠武力换得功名、就能吃香喝辣,但他却靠武力伸张正义,弄出人命,就只能亡命天涯了。
第二阶段:困于嗜酒如魔。
鲁达成了宋朝的全国通缉犯,到处都贴着他的悬赏公告,他只能昼伏夜出,一路亡命奔逃。
可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他往哪里逃呢?
通常来看,一个人,一旦成了罪犯,挑战了这个社会的秩序规则,那么受到相应的惩罚,则是必然。
可是从法律上来讲,鲁达该受罚,但从道德上来讲,鲁达不该受罚,甚至还要得到奖赏,才符合公众的公众道德心里诉求。
那么鲁达的路该往何处走?他还有活路吗?
有,即庙宇。
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离不开三样东西:法律、道德、宗教。
法律和道德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能靠宗教,也只有宗教能够解决最重要的最核心的问题。
因此,人间俗世场,鲁达是待不住了,只有出家。
在宋朝,出家是可以逃避俗世之罪的。
然宗教可以洗净一个人的罪,但犯罪者也要为此付出代价,那就是彻底断绝与红尘俗世的欲望和联系:等于让肉体死掉,让灵魂重生,或者以后的人生活得不再是肉体,而是为灵魂而延续生命。
也就是说,宗教让犯罪者,从一个俗世犯罪者变成了一个灵魂祈祷者。
这一点,在鲁达身上表现很明显:通缉犯鲁达,剃度之后,变成了和尚鲁智深。
从这个层面来看,犯罪者鲁达死了,祈祷者鲁智深诞生了。
但从鲁达到鲁智深,或真正成为鲁智深,他还有走一段路,即嗜酒。
鲁智深嗜酒,不是一般的嗜酒,而是嗜酒如魔。
甚至可以说,酒对于鲁智深而言,如果一座牢笼,他在五台山都无法突破。
他困在嗜酒如魔的笼中,一次次在佛道场放纵自己,甚至酒醉大闹五台山,让自己与这个场景格格不入。
在被俗世驱逐后,又与佛道僧众为敌。他成为介于俗世和庙堂(五台山)之间的一个异类。
但这种表象,在凡俗僧众眼中,是对佛祖的大不敬和无限度的破戒。而在五台山智真长老的眼中,却是真性的展现。所谓凡俗僧众看表,智真长老看里。
也正因其特立独行,在经历疯狂的“嗜酒如魔”和水泊梁山起义的过渡后,鲁智深将修成更大的正果。
第三阶段:终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严格来说,在五台山剃度之后,鲁智深还不是鲁智深,即便上了梁山泊,鲁智深也还不是鲁智深,而更是“花和尚”。
花和尚阶段的他,除了嗜酒,还有杀戮,虽然上梁山之后,花和尚已经在诸多方面,以一个和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了,不喝酒,也不直接杀人,但是他参与了梁山泊的多数战事,而战事发生,必然生灵涂炭,难免致人死命。无论直接杀人还是间接杀人,都是杀生,都是违反佛门戒律。因此可以说,此时的鲁智深,还是走在成为鲁智深的路上。
而真正成为鲁智深,则需要到杭州六和寺。
在这里,鲁智深不愿为官,只求清净。宋江却建议鲁智深一起回京,让皇帝宋徽宗给他封个名山大寺的僧首。但鲁智深说:“都不要,要多也无用。”在此,鲁智深之佛性,已经在逐步显现。
接着,不久,鲁智深在僧房睡觉,到了夜半,忽然听闻滚滚潮信,方忽然大悟当年分别时智真长老送他的四句偈语:
“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闻,见信而寂。”
鲁智深知道自己的大限将至,在总结自己人生的时候,他佛性顿开,写下了这么几句偈语:
平生不修善果,
只爱杀人放火。
忽地顿开金绳,
这是扯断玉锁。
咦!
钱塘江上潮信来,
今日方知我是我。
至此,一句“我是我”,鲁达、花和尚全都消失了,真正的鲁智深、一个修成正果的高僧鲁智深立在了我们面前。
鲁智深的人生,在此实现了圆满。
最后,我们再回看鲁智深的一生,会看到这么一个看似戏剧的过程:
军官鲁达——通缉犯鲁达——嗜酒花和尚——真我鲁智深。
在水浒中,有两个好汉出家的,除了鲁智深,还有一个武松。但鲁智深是因救生(救人),从军官变成逃犯,而武松则是以杀生(打虎),而成为军官。鲁智深的人生是从俗世退出的,而武松的人生是向俗世递进的。两者一比,高下立见,难怪在出家成佛之事上,施耐庵在鲁智深之死上多用笔墨,而武松则仅一句话“出家六和寺,终年八十”草草交代。
另外,鲁智深的真佛性,其实一开始就表现了出来,从他救助金老汉金翠莲父女、乃至林冲等,都已经表露无疑。无非是鲁智深自我没有意识到自己这么做是为什么,但智真长老却从见鲁智深就已明了其佛性慧根,非凡俗僧众可比,故此另眼看待。
大哲学苏格拉底说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认识你自己”。而从佛家的角度来看,鲁智深一句“今日方知我是我”便一言道破,认识了真我,也便是识了佛。
识佛之日,肉体结束,鲁智深新的生命开始。
(文/说历史的女人·不胜寒)
参考资料:《水浒传》等。
- 0002
- 0001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