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霸印度百年的商业帝国——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何忽然瓦解掉了?
(说历史的女人——第1038期)
大约在十五世纪后,因为胡椒、肉桂、红茶等物品的诱惑,引发了西方对东方的探索,西方的大小商船漂洋过海,纷纷停靠在了东方诸国的海岸,古老神秘的印度率先成为欧洲诸国纷纷向往之地。
第一个发现印度的是葡萄牙的商船,1498年,瓦斯科·达·迦马率领船队在海上漂流了十个月之后来到了印度卡利卡特港,接着神秘的东方古国印度就成了葡萄牙帝国的殖民地。但随后因为印度诱人的商业价值,欧洲诸国对印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期间荷兰也曾独占鳌头称霸很多年,在这一时期,荷兰为了便于印度地区商业的发展,创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家股份制公司——(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虽然荷兰在印度地区的商业贸易发展十分迅猛,一度垄断了印度的胡椒等贸易,但最后胜出的却是后来居上的英国东印度公司。
英国商船来到印度的时间,比荷兰商船并不晚,但是因为商业模式的原因,英国商人前期在印度的贸易发展受到了荷兰的压制。但随着英国商人在失败中不断调整运营模式,渐渐实力强大起来,在印度也占据了一定的商业贸易份额。但也正是因此,双方的竞争更趋激烈,以致于擦枪走火发生了战争。
在17世纪,在印度的荷兰和英国商业势力,已经不单单是两国商人的对抗,而是两个国家的对抗。在英国国王的支持下,英国商人在印度为了胡椒等贸易竞争,一共发动了3次武力战争,分别在1652年、1665年、1672年。这三次战争对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崛起是一个分水岭,因为1672年英荷交战中,称霸印度百年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战败。而且印度当地的统治者也举起了反抗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旗帜,这对于英国东印度公司而言,都是极其有利的。
原本,从1660年到176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贸易,已经实现平均以每年2.3%的速度快速增高。在第三次打败荷兰之后,虽然暂时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业务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业务却实现了持续的增长和发展。比如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制度上不断改进,从学习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股份制,继而发展为“公司职员有限责任制”。此外,采取红利制度,使得公司更加稳固。
从1671年到1681年,11年公司的红利总额利润率为240%。到1691年,10年的利润更是高达450%。在17世纪,股票交易在伦敦出现,英国东印度公司也发行了自己的股票。随着南海公司的崛起和崩盘,英国的股票出现了繁荣和衰落,但在这场可怕的经济危机中,仅有英国东印度公司依靠自己稳健的贸易度过了金融寒冬。
17、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已经不限于印度,还扩展到了清政府治下的中国,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在中国南方沿海靠岸,进口茶叶。尤其是在18世纪初期,因为英国女王安妮女王极其喜爱喝红茶,引发了贵族阶层对红茶的追捧。因此,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进口茶叶的贸易额也猛增,比如从1713年到1720年七年进口的茶叶总量为214万磅,但是到了1860年前后,一年的进口额就高达快400万磅。
单纯从商业角度来看,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不断调整组织、总结经验,不仅驱逐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独自霸占了印度的贸易,以后又延伸到中国、日本等地区。可以说,这时候的东印度公司俨然一个巨无霸式的商业帝国了。那么称霸印度百年的商业帝国——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何却忽然瓦解掉了?
这个原因说起来,比较复杂,总的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个是因素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商业公司性质的变化。
如果说英国东印度公司始终坚持商业原则,按照商业贸易的方式发展,那么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寿命可能更长,对世界的影响可能更大,更有商业典范价值。但是很遗憾,自古以来,在世界诸国,商业从来都不是单一的一个行业,实际上任何行业都无法成为不与别的行业有关系的单一行业,诸多行业之间,必然有着难以分割的关系。比如商业和政治,英国东印度公司真正取得良好发展,也是在英国国王的支持下才取得的。因此,可以说,从一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都不是单纯的商业公司。
不过虽然与英国政治有关联,但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具体的操作上,还是严格按照商业公司的模式在运作。但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变大、资产规模的逐渐雄厚,在英国国内的影响力逐步提升,对英国国会甚至都产生了一定影响的时候,英国东印度公司成为介于商业和政治之间的一块重要筹码,它坚持商业路线,那么公司就会持续稳定的发展,如果它偏离商业轨道、倾向关心政治,那么商业公司的性质将会发生质变。
英国东印度公司其商业公司的性质发生质变有一个标志,即战争,分别是普拉西战役和布克萨尔战役。前者是发生在1757年,这场战役意义重大,开启了英国对印度实行实际控制和殖民的序幕。同时,英国东印度公司,也因此性质发生变化,从以前的对印度进行商业贸易公司,变成了对印度土地、行政的入侵。虽然一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公司的商业利益,增加自己的实力,防止公司以外的人对公司的经营发生干扰。但这一步原本为了保护公司的棋,往下走,却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后者布克萨尔战役发生在英、法两国之间,英法为了争夺孟加拉地区的通商权,已经擦枪走火过,法国失败,英国取胜。但法国不愿舍弃这块肥肉,于是在1764年出兵争夺,结果英国东印度公司再度取胜。至此,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孟加拉地区的控制权,主要包括税收和财政权。到了次年,1765年,印度莫卧儿皇帝把孟加拉、比哈尔、奥利萨这三个地方的税收权都授予英国东印度公司。
为了商业贸易的发展,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表现,已经从此开始变味。
第二个因素是英国国内政治的影响。
通过战争,英国东印度公司取得孟加拉等地的税收权后,公司利益再次出现暴涨,比如单单1765年一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土地税收就高达165万磅,而且是抛开了各项日常巨额开销。这个收益,几乎赶上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744年在伦敦的全年商品销售额169万磅。
因此,这个数据传入英国之后,引发了全民轰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股价也随之疯涨。但英国东印度公司并非永远的神话,它也有自己的商业贸易败笔,比如在美国市场上投放的茶叶生意,几乎全军覆没,再加上为了支付在印度的高额管理费用,尤其是军队。英国东印度公司也出现过危机,英国政府则正好借助此机介入了英国东印度公司,此事发生在1773年6月,英国政府为了帮助英国东印度公司渡过难关,制定了《东印度公司管理法》。英国政府这步棋的“醉翁之意”就是要逐步接管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管理。比如有关孟加拉的行政方面的事务,将由英国国王任命的最高会议决定管理对策。实际上不过是英国国王钦定的一个有关印度孟加拉方面的行政管理机构,由1名总督4个评议员组成。
这步棋很高,假借商业性质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之名,直接实现了对印度的行政殖民目的。
如果说《东印度公司管理法》是英国政府向印度实现权力控制的过渡,那么1784年成立的《印度法》则是对印度的公开的具体管理。有关《印度法》主要内容有2点,都是有关人事任免的:其一是对英国驻印度的总督、司令官等高官的任免权,英国政府说了算;其二是设立对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监督机构。
此法的出现,不仅印度的控制权在英国政府,连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管理权也几乎在英国政府的辖内了。这就不得不迫使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业公司性质进一步发生变化了,可以说,在英国政府插手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行政事务的那一刻起,东印度公司实际已经不存在了,从两个方面就能看出:
一方面是随着英国政府的介入,引发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内部的一些变化,这个表现为公司内部的实力派或投机分子看到了政治的优越性,于是凭借公司的影响和雄厚的资金支持,他们也开始向英政府靠拢。比如以nabob为核心的印度利益集团,他们积极发展议会介入英国会,1783年11月发展了18名代表nabob利益的下议院议员,而且同年11月的议会上,更是有31名议会来自印度孟加拉团。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以东印度公司为代表的印度势力,已经不再单纯是一个商业贸易组织,而成了一个政商混合体,并且政治意义趋于上风。
另一方面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地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发动战争时,他们开始雇佣印度士兵。其数量规模,也从最初的2000人发展到后来的20万之众。在军事方面,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了专门的“公司军”,1763年时只有114名英国将领,但到1784年时,已经有1069名英国将领。这个数据的增长,其实已经暗示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已经不再单纯是一家商业公司了,而成了庞大的殖民军队的组织者。
至此,英国东印度公司,已经因为英国政府的参与或者公司向政府的靠拢,加上不断扩大军队规模、发动殖民战争,使得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业公司性质已经彻底发生了改变。
第三个因素是世界形势的变化。
任何脱离商业轨道的公司,走向衰亡或破产,都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英国东印度公司也不能幸免。不过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衰亡的原因有两个:
其一是世界大势问题,18世纪出现的工业革命之逐步崛起,促成了更加自由和灵活的商业贸易形式。尤其是在1813年出台了《印度贸易垄断废止法》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垄断贸易优势就失去了。从商业发展的趋势来看,这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走下坡路的一个标志。此外,在各国加速开拓世界殖民地的争夺战中,英国政府也加快了自己的步伐。
其二是我们上面所提及的,参与政治和战争,尤其是大规模的雇佣印度当地士兵在印度搞侵略或镇压,规模高达数十万,这本身就是个危险而敏感的情况。结果,最终引发了自1857年至1859年长达两年的“印度雇佣兵大叛乱”。1857年5月,印度雇佣兵起义军占领德里,胁迫之前被英国方面控制的莫卧儿皇帝,逼其登基,竖起大旗,成立行政议会。全国各地义军见此,纷纷看到了希望,顿时起义烽火遍地,一发不可收拾。
失去了雇佣兵和印度莫卧儿皇帝,英国东印度公司无力镇压叛乱,只好求助于母国政府。英国政府为了保护自己的殖民地利益,多次调兵谴将,派遣军队前往印度镇压。到1859年7月,印度起义军总算被彻底镇压。
但是在这期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英国国内的影响已经发生了根本动摇。英政府认为印度的雇佣兵叛乱是因为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管理出现了严重问题,因此东印度公司已经不适合当前的印度形势。于是,在英国国会的决议下,出台了《印度统治法》。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殖民地的统治管理权被剥夺。
至此,在印度称霸百年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失去贸易垄断优势的同时,又失去了印度的管理权,它的存在已经意义不大,被英国政府下令解散,安排部分人员处理其琐碎的善后工作。就这样,在世界商业历史上产生过极大影响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之后,暗淡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文/说历史的女人·风满楼)
参考资料:《商业革命与东印度贸易》《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印度暴发户》。
- 0001
- 0000
- 0002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