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拒绝缠脚 17岁宣布不婚 创造3个“第一” 被誉“才女之母”
(说历史的女人——第1058期)
今天讲到的这位民国才女,某种意义上,具有一定“先驱”的性质。她的一生中创下了多个第一:她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位女硕士,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教授;她是最早进行白话文写作的女作家,写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比鲁迅的《狂人日记》还早一年。
但她被人津津乐道的还有她的爱情。她有才有貌,被杨绛称为才子兼佳人;她7岁拒绝缠脚,17岁公开宣布不婚,一生创造了3个“第一”,被誉为“才女之母”,一生可谓传奇。那么这位才女是谁?她有什么理由被才华横溢的杨绛欣赏?她为什么要宣布独身?为何又食言了?她又有什么令人称道的爱情故事?本期分解。
(一)拒绝缠脚的7岁女孩
她叫陈衡哲,祖籍湖南衡山。跟那时的诸多“先驱”人物一样,她也有个相当显赫的家世。其祖父陈钟英曾历任富阳、安吉、兰溪及浙江黄岩等地知县,并且是位能诗善文的学者,精通内典,著有《知非斋文集》等。
陈衡哲的父亲陈韬历任四川乐山、奉节等地知县和崇庆知府,也是位著名书画家。其母庄曜孚在书画方面则更为著名,在清末民初曾同吴昌硕、齐白石等齐名,以画无骨花卉见长,其作品曾在日本、法国等地享有盛誉;她也是位教育家,曾同丈夫兴办女子师范学堂,亲自授课。
对陈衡哲的成长有重大影响的,还有陈氏家族中另外几位鼎鼎大名的人物,比如堂伯父陈范,曾主办著名的《苏报》,支持中国教育和革命,曾刊发邹容的《革命军》和章太炎的《驳康有为先生论革命书》等文章。还有堂姐陈撷英,曾创办近代中国第一份妇女刊物——《女报》,自任主笔,宣传女权运动。
陈衡哲于1890年7月12日出生于江苏常州。在家里兄弟姐妹8人中排行第二。做为书香世家的陈家,有一个优秀传统,就是从陈衡哲的曾祖母开始,所有陈家的女子,包括陈家姑娘和媳妇,都喜欢读书,都有一定的文学造诣。比如陈衡哲的母亲庄曜孚,姑姑陈云凤(烈士夏明翰之母),堂姐陈撷英等,都是当时的文化名人。
陈衡哲四岁时就开始在父母的教导下认字读书。她聪明好学,也是个很有个性的女孩。她少年时,正逢戊戌变法之时,革命思潮涌动,湖南也建立了不缠足协会,7岁的陈衡哲就看过禁缠小足的文学宣传作品《脚说》,对妇女缠足深恶痛绝。所以当父母让她缠脚时,她顽强抵抗,获取了她人生的第一次成功。
陈衡哲自小就很有读书天分,也是在7岁时,便开始协助母亲管理家中的帐目,并开始写家书。她一开始写文章,就有用白话文的倾向。当时她的父亲看到她文白夹杂的文章,大为兴奋,认为很有创意,很有才气,于是在她8岁时就教她读《尔雅》和《皇帝内经》等国学经典,并教她学写诗。
天才少女陈衡哲12岁便开始通读梁启超和谭嗣同的文章,早早就有了新派革命的思想,并有了当作家的愿望。
(二)公开宣称独身的女子
当陈衡哲13岁时,她父亲到四川任职,母亲和妹妹等都随行而去。这时,个性独立的她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并不跟父母一同到四川,而是恳求到广州,跟着舅舅读书。父母答应了。
她的舅舅庄蕴宽,思想很新潮,推崇西学。他还请来了新学老师,教陈衡哲数学等课程。她舅舅当时统领新军,军务十分繁忙,但每天下午总要穿着军服,骑着马,匆匆赶回家教她一个小时的《普通新知识》《国民课本》等,这对她的成长极为重要。
后来她的舅舅又给蔡元培写信,推荐她到蔡元培创办的上海爱国女校上学。但当时蔡元培不在上海,她又入中英女子医学院就读,打好了扎实的英文基础。她在上海读书3年之后,17岁的她受到了父亲的干涉。父亲命她离开上海到成都。她不回去不行,她的生活来源是父亲提供的。但回去之后才发现,是父母让她嫁人。
但接受了新思潮的陈衡哲,岂能随便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坚决不接受没有爱情的婚姻,坚决拒绝做一个传统的少奶奶。于是慨然离开四川,重回上海。她要自立。为了跟旧传统彻底决裂,她公开高调宣称,此生不再嫁人,独身一生。据称她是在报刊上发布这个“宣言”的。
于是她一边练习骑马,锻炼身体,一边强攻中国古典文学,同时开始逐字逐句全面研读梁启超的所有作品,其思想自是一般学生无可相比的。当然,她的生活也是得到了亲戚们的资助的,比如江苏常熟的姑姑的接济。到她21岁时,已经开始翻译英国文学作品。
陈衡哲曾经深情地回忆舅舅对自己的教导:“他常常对我说,世上的人对于命运有三种态度,其一是安命,其二是怨命,其三是造命。他希望我造命,他也相信我能造命,他相信我能与恶劣的命运搏斗。”
陈衡哲的一生,没有辜负舅舅的期望。她凭借一己之力,摆脱了大多数女子的庸碌命运,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造命”。
她先是受到舅舅的教育,获益匪浅,后来又得到姑母的大力支持。1914年5月,她获悉清华学校面向全国招收留学女生,考取者可获得奖学金去美国留学5年的机会,她在姑母支持下,前去应试,被成功录取。
(三)差点嫁给胡适的女学霸
1914年8月,陈衡哲赴美国,先到纽约州的普特南女子学校读大学预科,学习英语,然后到美国沙瓦女子大学、芝加哥大学学习西洋史、西洋文学等。自此,24岁的陈衡哲获得自由,进入读书、写作的传奇人生。
本来陈衡哲已经高调宣布要奉行独身主义了,但到美国后,她改变了初衷。要追求自由恋爱了。陈衡哲学业十分优秀,堪称一个学霸级的女生,而且青春年少的她也长相不俗,她亭亭玉立,留着齐耳短发,带着一副眼镜,显得秀外慧中。后来,钱钟书夫人杨绛在《怀念陈衡哲》一文中,称她为“才子兼佳人”,并称其“眼镜后面有一双秀美的眼睛”。她当时自是受到不少中国留学生的注意,其中之一便是后来“大名垂宇宙”的胡适。
当然,胡适当时也是中国留学生中的“名士”。他正在鼓吹新文学运动,大力主张白话文写作。而陈衡哲也向来是主张白话文的。当时,饱读诗书、见解不俗的陈衡哲文采飞扬,写了不少文学作品。1917年,她以莎菲为笔名,在《留美学生季报》上发表了白话小说《一日》,为胡适主张的新文学大力助威。
陈衡哲也因这篇小说而成名,《一日》堪称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比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还早发表一年。《狂人日记》也被认为是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但它是在1918年4月才写成,并在当年5月号的《新青年》上发表的。
陈衡哲和胡适结缘之后,彼此引为知己,有相见恨晚之意。陈衡哲对学识渊博,风度翩翩的胡适极为倾慕,便毅然放弃了独身主义。可惜的是,二人最终并没有走在一起。
因为胡适可没有陈衡哲的魄力,可以违背父母之意而抗婚。他的母亲给他定了一门亲事,对方是乡下女子江冬秀。此女不仅目不识丁,而且还是小脚,人长得也跟胡适天上地下(胡适可是民国时著名美男子)。但他是个大孝子,不愿违背守寡多年把他抚养长大的母亲的意愿,最终还是回国迎娶了母亲强塞给他的媳妇,并相守一生。
当时陈衡哲对胡适情有独钟,就只差缘分了,可以说是差点嫁给胡适。不过她失去胡适不久,又迎来了新的爱情。
(四)遇到完美爱人的美国“痴子”
陈衡哲运气极佳,她这次遇上的也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物。他就是被后世称为“中国近代科学之父”的任鸿隽。他本是胡适的挚友,也是暗恋陈衡哲许久,只是他这人比较低调,也性格内向,从未敢跟风流倜傥的胡适竞争,跟陈衡哲只是君子之交。当胡适退出之后,他便开始勇敢地追求陈衡哲。
当陈衡哲在《留美学生季报》上发表《一日》等作品时,已经被任鸿隽强烈关注了,因为任鸿隽就是《季报》的主编。他认为陈衡哲是位文学天才,之后便经常向她约稿。后来还邀请她加入自己创办的中国科学社。
其实任鸿隽是很有身份的人,他比陈衡哲大四岁,曾留学日本,在日本时就同孙中山先生结为至交。他于1911年武昌起义后归国,又任孙中山临时总统府秘书。袁世凯窃国当政后,他愤而弃官再去美国留学,并获得了美国康乃尔大学化学学士,和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硕士学位。他在留学美国时便创办了中国科学社。此时,正好陈衡哲也到了美国。
不过,起初陈衡哲也没有很快接受他,因为胡适毕竟太出众了,她还没有走出他的阴影。但任鸿隽非常痴情。他自从发现这位天才少女后,就心有所钟了。他曾经和几位科学社的老朋友到伊萨卡郊游荡舟,就特别邀请了刚加入科学社的陈衡哲。
他曾给陈衡哲写过一首诗:“新陆不复见兰蕙,每忆清芬心如醉;何来幽介空谷姿,为君采撷书中缀。瓣蕊纷披香未残,葱茏细茎叶微宽;莫向湘沅觅彼偶,似此孤芳岂多有”,诗中难掩对佳人的倾慕。任鸿隽后来在《五十自述》中回忆,他对陈衡哲是“一见如故”。
任鸿隽后来学成回国,但为了陈衡哲,他于 1919年,再次前往美国,向陈衡哲求婚(当然他这次也是有公事的,他是到美国考察钢铁产业)。他的诚意终于感动了陈衡哲。
后来,陈衡哲一直跟胡适保持着很友好而亲密的关系。她写的小说和剧本经常让胡适点评,还在家里客厅里挂过胡适的大大的带有镜框的照片。她后来给胡适的信中曾有这样的话:“你不先生我,我不先生你;你若先生我,我必先生你。”二人可谓终生知己了。
陈衡哲在美国留学的五年是多彩多姿的。1918年夏天,她于沙瓦女子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并获“金钥匙奖”。由于她的出众才华,以及她的著作在国内外的影响,该校校长承诺:只要是她的直系后人,所有女子均可以免试、免费进入该校就读。后来,陈衡哲的女儿任以都、任以书均就读于沙瓦大学。
在沙瓦女子大学毕业,陈衡哲接着又到芝加哥大学历史系,继续攻读西洋历史和西洋文学。此时的任鸿隽已经回国。同年9月,她在《新青年》上发表新诗《人家说我发了痴》。此诗对美国人的傲慢提出强烈的讽刺,当时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在国内发表,引起轰动。此时,一个在东方发“狂”,一个在西方发“痴”;一个中国狂人,一个美国“痴子”遥相呼应,相映成趣。当时的陈衡哲很受国内外人士关注。
1920年,陈衡哲获得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她被称为中国第一位女硕士。
(五)被蔡元培聘任的女教授
1920年夏天,陈衡哲回国,被蔡元培先生聘任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她也被称为中国第一个女教授。当时林徽因等一干才女都成了她的学生。
同年9月,陈衡哲终于同任鸿隽结为伉俪,胡适为之赞礼,蔡元培为之证婚。胡子还赠一联戏之曰:“无后为大,著书最佳”。大概是戏说陈衡哲曾经抗婚,对父母不孝吧。那年冬天,陈衡哲还兼任北师大教授。
婚后二人十分恩爱。他们的女儿出生后,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陈衡哲毅然辞职。此后,她厚积薄发,著书立说,除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曾出版小说集《小雨点》)外,还编著有《文艺复兴史》《西洋史》等专著。《西洋史》出版后,有洛阳纸贵之势,一年便再版6次,青年学子们争相阅读。1924年7月发表短篇小说《运河与扬子江》,被誉为奇文,引起很大反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陈衡哲曾和胡适等人愤然致电疾呼抵制日本人,表现出了一位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在那多灾多难的岁月,陈衡哲随同丈夫在国内多个地方任教,传播文化救国思想。1935年,丈夫任鸿隽被任命为四川大学校长,陈衡哲随夫赴川,到川大任教授。
当时四川军阀混战,社会风气极坏,陈衡哲发现,有许多四川大学的女学生竟都做了那些达官贵人和军阀们的姨太太,不以为耻。这让向来倡导女权的陈衡哲深感震惊。于是她愤然提笔,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川行琐记》,发表在《独立评论》上,抨击这种现象,并大力呼吁妇女解放,提倡女权。文中她将四川军阀暗喻为笼罩在四川上空的“一云”,加上吞云吐雾的“云”,调侃四川为“二云省”。
这篇对四川时弊的尖锐抨击,引起当时不少四川人,特别是四川当局的强烈不满,指责她诽谤污蔑,纷纷对她加以谴责,最终发展到对她进行人身攻击。陈衡哲不堪受辱,愤而辞去川大教授。不久,丈夫任鸿隽也因此辞去校长一职。后来胡适强力说服他们夫妻二人复职,但他们坚决离开了四川,捍卫了学者的尊严。
后来抗战爆发,在战火纷飞中,陈衡哲带着三个儿女,跟着丈夫在全国辗转度过,曾到过香港、昆明、四川等地。1940年,在昆明时,为躲避日军的空袭,遭到洗劫,居无定所,但他们夫妻仍坚持参加了中国科学社在昆明举办的第22届年会。
(六)闭目写哀辞的痴情女
1945年抗战胜利后,陈衡哲曾接受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邀请,到美国担任指导研究员一年。次年,全家随中国科学社回到上海。
1949年4月,上海解放前夕,一片混乱,谣言四起。陈衡哲和丈夫得到四张去香港的机票,但陈衡哲谢绝了;有人劝他们去台湾,陈衡哲又拒绝了,最终留在千疮百孔的大陆。
50年代以后,陈衡哲因眼疾,因健康等原因,淡出名利,过着几乎是隐居的生活。
1961年11月,丈夫任鸿隽突发脑血栓,抢救无效离世。任鸿隽先生淡泊名利,知识渊博,他一生撰写论文、专著和译著300多篇(部),内容涉及化学、物理、生物、教育、政治、文学,以及科学思想、科学组织管理和科技史研究等多方面,为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呕心沥血、奋斗毕生。他也是位卓越的教育家,他在四川大学的短短两年,为川大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川大。为了丈夫的事业,陈衡哲这位惊世才女也付出了一生的心血。
陈衡哲同丈夫携手度过了41年的岁月,这位曾经宣布独身的痴情女子为失去自己的伴侣和知己痛苦万分,此时她已经双目失明了,她摸着纸和笔,写下多首悼词,表达对爱人的追思。
第二年7月,陈衡哲又闭目提笔写了数千文字的文章《任叔永不朽》(任鸿隽的字是叔永),以真挚的感情叙述了丈夫一生的事迹。然后,今生就此封笔。
陈衡哲在教育子女方面也很成功。长女任以都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是第一个把中国明代科技名著《天工开物》译成英文的学者,后成为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第一位华人女性终身教授。次女任以书,毕业于美国瓦萨大学;小儿子任以安是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1992年任全美地质学会会长。
晚年的陈衡哲在次女任以书的照料下生活。
1976年1月7日,一代才女陈衡哲因患肺炎病逝于上海,享年86岁。
陈衡哲是民国的第一代才女,她的勇气、抗争、执著、坚守,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也为民国后来的众多才女做出了表率,有某种先驱性。所以,她也被后人誉为“才女之母”。
(文/说历史的女人·冰岛啖冰)
参考资料:杨绛《怀念陈衡哲》、《陈衡哲传》、《“我们三个朋友”:胡适、任鸿隽和陈衡哲》等。
- 0000
- 0000
- 0000
- 00027
- 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