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美女诗豪6岁能诗 11岁当道姑 18岁恋诗僧 54岁被乱棍打死
(说历史的女人——第1221期)
唐朝是一个盛产诗人的时代,但由于那时重男轻女,或者是李、杜、白等男性诗人太过出彩,掩盖了那时的女诗人。其实当时也有一些颇具才情的女诗人,创作了不少美丽的诗句,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比如以才女薛涛代表的四大女诗人等。不过论才华,这位女子当属第一,她被誉为唐代诗豪,而且美貌俊伦,她6岁能诗,11岁当道姑,18岁恋诗僧,但结局极惨,54岁被乱棍打死。那么此女是谁?有何传奇之处?为何凄惨而死?本期解读。
(一)6岁神童
唐朝的神童不少,比如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他7岁就写了一首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咏鹅》,到如今还是小孩们的第一启蒙诗。不过相对于这位才女,骆宾王的神童指数则小了不少。
她名李冶,字季兰,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30年)出生于浙江乌程(今浙江吴兴)。李冶自幼就十分聪慧,是个天生的诗人。北宋的传奇神童方仲永5岁能诗,但也没有留下什么经典诗句;初唐骆宾王7岁能诗,但其“鹅、鹅、鹅”比起李冶6岁的这首诗也只算“小儿科”水准。
据南宋著名学者计有功编著的《唐诗纪事》记载,李冶在6岁时,一天跟父亲一起观赏庭院里的蔷薇花。面对那浓艳欲滴的花朵,小姑娘若有所思,口占一绝:“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已看云鬓散,更念木枯荣”,这就是被后来传颂一时的《咏蔷薇》。
当时她父亲听了大惊,还以为是小女儿背诵别人的诗呢。后来才知那诗真的是李冶的原创,他在为女儿的才智欣喜的同时,却也十分惊惧。他以为诗中的“架”与“嫁”谐音,小小年纪便想这样的事情,而且诗中流露出她不拘礼数、不守妇道的情绪,这让他很担心,这孩子长大了“必为失行妇”。所以他不敢掉以轻心,经过一番考虑,为了预防女儿将来不守妇德,在李冶11岁时,便毅然将她送至浙江湖州的玉真观出家,让女儿当了一名道姑,以期修身养性成为良人。
(二)风流道姑
然李冶天资聪颖,生性自由,即便进了道观,也并不谨守“道规”,对三从四德、女诫之类的律条并不在意。她勤奋读书,我行我素,能诗善文,更显得妖娆浪漫,才俊风流。
当时的李冶“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语出《唐才子传》)。而且时值大唐盛世,风气开放,她早知道武则天、杨贵妃、太平公主、玉真公主、上官婉儿等著名女性的“风流韵事”,所以自己难免心向往之。于是她并不在意自己的特殊身份,甚至以道姑的身份做掩护,当借口,以自己的文才做筹码,广交天下名士。
比如当时的大才子,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作者“茶圣”陆羽、诗僧释皎然,以及著名诗人刘长卿等人,都和李冶交情甚笃。
李冶在18岁时就恋上了著名诗僧释皎然。释皎然是大诗人谢灵运第十世孙。他不仅一表人才,而且十分博学,诗文皆通,但他25岁便削发为僧,于灵隐寺受戒出家。后来他云游四方,遍访名山大川,仍然吟诗作赋,时人曾誉之为释门伟器。
后来释皎然曾栖身在李冶道观附近的一所禅寺里。当李冶见到风度翩翩的释皎然时,一颗少女的芳心便按耐不住了。自古以来,释道不分家,她以切磋诗文为由,以道姑的身份公开接近释皎然。大和尚全然没有防备,以为对方只为学问而来,直到有一天接到李冶的情书。
“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此时的释皎然大吃一惊。此时他已经年近不惑,出家十几年来,早已断绝红尘。于是为了让李冶早点死心,或者果断地同对方撇开关系,你爱找谁找谁,我不能奉陪了,于是回诗一首以绝其念:
“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
诗中,释皎然当然要夸赞对方一番,说她是“天女”,你像仙女一样美丽,可惜老僧我消受不起啊,还请好自为之吧。
李冶也冰雪聪明,既然对方不解风情,何必强求?但她后来又看上了释皎然的好友陆羽。陆羽号称“茶圣”,但比起释皎然,他只是后辈。释皎然不仅是一位诗僧,也是位著名的茶僧,他对茶文化十分精通,一生写下的470首诗篇中,其中写茶的就有26篇(首)。他同陆羽是忘年交,陆羽的《茶经》其实就是在释皎然的指导下写成的。
陆羽同李冶年龄相仿,二人似乎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有一次,李冶生病了,陆羽来看望她。李冶为之写下《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一诗,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此诗饱蘸深情,名句迭出。不过陆羽虽对李冶很欣赏,但也刻意保持一段距离,二人也是君子之交。
跟李冶有深交的还有大诗人刘长卿,他曾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首诗而名震诗坛。刘长卿对李冶最为欣赏,他曾赞李冶为“女中诗豪”,二人关系十分密切。
有一次,李冶和几位诗友在开元寺小聚,其中便有刘长卿。酒酣耳热之际,李冶看到患有疝气的刘长卿正痛苦地托着裆部。于是张口就来:“疝(山)气日夕佳”!刘长卿明知道李冶是拿自己开涮,于是接道:“众鸟欣有托”(典出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众人绝倒。
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若不是相互之间非常默契,哪有如此神发挥?
李冶的不拘一格被后人津津乐道,以至于唐代诗选家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中这样评价她:“士有百行,女惟四德,季兰(即李冶)则不然也。形气既雄,诗意亦荡,自鲍昭以下罕有其伦。”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长安的不少文人南下避乱,在江南形成了一个诗人圈。才貌出众的李冶自然也融入其中,成为这个圈子里明星般的存在。然后她便与其中的数位风流才子产生了不解之缘。
她先是与江西节度使参谋朱放一见钟情,两人热恋了一阵。后朱放去外地做官,她还为之写下《寄朱放》一诗,抒发自己的相思之苦:
望水试登山,山高湖又阔。相思无晓夕,相望经年月。
郁郁山木荣,绵绵野花发。别后无限情,相逢一时说。
朱放一去不回,她忍受不了相思之苦,便转而热恋江州(今苏州)判官阎伯均。后来阎伯均又转任浙江剡县为官,李冶为他送行时又写下这样的诗句:
流水阊门外,孤舟日复西。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
妾梦经吴苑,君行到剡溪。归来重相访,莫学阮郎迷。
诗中李冶自称为“妾”,可见她与阎伯均不是一般的交情了。当然此诗写得极有文采,是抒发离愁别绪诗中的上品。
此外,李冶还与江南一带的诗人、名士房明府、韩揆之、萧叔子和崔涣等人结交颇深,留下不少风华雪月的传说。
(三)杀身之祸
李冶的才情和“风流艳事”使她声名远播,最终惊动了朝廷。
唐贞元年间,唐代宗李豫得知她的才华,特召见她赴京入宫。那时,她正栖身于著名的花都广陵。接旨后,只得应命北上。她有七律《恩命追入留别广陵故人》一诗记录此事:
无才多病分龙钟,不料虚名达九重。仰愧弹冠上华发,多惭拂镜理衰容。
弛心北阙随芳草,极目南山望旧峰。桂树不能留野客,沙鸥出浦漫相逢。
此时的李冶不再年轻,已年近50岁,然风韵犹存,想必在皇宫里也过了几年好日子。只是她从来不是一个安分的人,在宫里尽管衣食无忧,也非她所愿。不曾想,更大的祸患向她逼近了。
数年之后,公元783年,唐朝发生了震惊朝野的“泾原兵变”。那年十月,五千泾原兵奉命到前线去讨伐淄青节度使李希烈叛军。他们冒着凄风冷雨到达长安时,朝廷却犒军不到位,军中士兵因此产生不满情绪,发生哗变围攻朝廷。唐德宗李适仓皇之间,弃京逃往奉天。
京城大乱,于是在叛军的鼓动下,当时刚被朝廷免职赋闲在京的大将朱泚突发异志,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汉。当时唐德宗匆促外逃,后宫佳丽都来不及带走,李冶当然也留在其中。
朱泚当时称帝时,为了使自己名正言顺,拉了不少名人贤士为自己歌功颂德。当他得知被俘的后宫人员里有一个著名女诗人李冶时,当然要附庸风雅一番。他把李冶召来,让她为自己写两首赞美诗。当然,李冶为了活命,也只有屈从,为这个冒牌皇帝捧了几句。当时李冶究竟写了什么,史书上并未记载,大概也就是拍马屁之类的文字吧,但正是这几句诗给她带来了灭顶之灾。
第二年,在名将李晟等的带领下,唐朝军队收复了长安,诛杀朱泚,迎回唐德宗,李冶的厄运便到来了。
德宗拿李冶问罪,为何为贼人赋诗?你的气节哪去了?——
“汝何不学严巨川:'手持礼器空垂泪,心忆明君不敢言’”?
(朱泚僭位时,严巨川曾作诗抒发自己的愤怒之情)。
皇帝可不管一个年过半百的弱女子在那时的处境,反正你背叛了我,还有何面目见朕?有何面目苟活于世?打入死囚!
不久,李冶被处于极刑,被乱棍打死!一代才女,从此香消玉殒,享年54岁。
李冶因诗成名,因诗风流,又因诗而招祸,令人唏嘘。
不过客观地说,李冶的诗才确实在唐朝是顶尖的,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妇学》中说:“声诗盛于三唐,而女子传篇亦寡,今就一代计之,篇什最高,莫如李冶、薛涛、鱼玄机三人。其他莫能并焉。”他把李冶视为唐朝最著名的三大女诗人之一。当然也有诗论家把李冶和薛涛、鱼玄机、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的。不管如何,李冶的诗才无疑是其中最高的。她可不是只会写离愁别绪之类的的“情诗”,她在中年时曾写下这样一首名《八至》的诗: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最近也是最远的是东西;最深的也是最浅的是清溪;最高也是最明的是日月,最亲密也是最生疏的是夫妻。这是一首有相当高境界的、含有辩证法思想的哲理诗,即便放之于整个大唐诗坛,这样的诗作也极为罕见。
(文/说历史的女人·花无去)
参考资料:《唐才子传》《唐代三大女诗人》《新唐书》等。
- 0002
- 0000
- 0000
- 0003
-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