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相近,习相远也” 到底是什么意思?多数人可能只理解表面!
(说历史的女人——第847期)子曰:“性相近,习相远也。”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估计大多数人可能只理解表面!其深层意思,很少有人去思考和探究。
这句话的意思本身很简单,就是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环境的不同影响才相距甚远了。
孔子这一段话,对吗?对。但孔子不知道对在啥地方。
孔子这一段话,错吗?错。但孔子不知道错在啥地方。
第一句“性相近”,指的是本性;第二句”习相远也”,指的是习性。本性,是本来的性质或个性;习性,在某种自然环境中或社会环境中养成的特性。
精神领域的本性有三种:神性,人性,兽性。
人的本性逃不出人性,人类的人性一定相同。因为所处自然环境和由自然环境型塑的社会环境的不同,习性就不同了——草原蒙古民族显狼性,荒原非洲民族显豹性,丛林玛雅民族显虎性,高原犹太民族显羊性,海洋希腊显鱼性,热带印度显象性,黄河中华民族显牛性。至此,孔子的说法似乎不错。
但是,再深入走下去,孔子就露出了感性思维的尾巴。
关键的问题是,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样的。无外乎三种说法:性善论,性恶论,性善恶论。
孔子很聪明,他删编书籍、修改历史的时候,一定发现了黄帝、尧舜禹、周文王的凶残(此类史料真相在《竹书纪年》等史料均有记载),然而为了完善他的圣祖文化,孔子必须对此视而不见。于是,对人性凶残的沉默,让孔子对人性的善恶保持了沉默权。他是在装糊涂。
然而,圣祖文化必须用大量谎言装修,不言善恶的孔子,当然在话语中偏向性善论。纵观《论语》,几乎很难发现“罪恶”二字,更不见“忏悔”一词。满书的“君子之错”,满书的”君子反思”。所以君子的提升之道如此简单:对照圣祖和贤者,发现自己的错误,然后自我修复,就好了。
原本尖锐严肃的问题,被简单平面化,犹如把胃癌当消化不良治,他开的处方不是手术,而是吃两片山楂就行。
孟子按照孔子的暗示,将孔子的这一观点进行到底,终于弄出个“性善论”。把孔子不想说的话,给一下点透了。
然而人性当然本恶,因为人也是动物,不过是高级动物,是有精神的高级动物而已。人比动物高级在有人性,但有人性的人类自然带有兽性,人总是在人性和兽性间摇摆。人有时候看似善,但很多时候恶。
善,是非常态,恶是常态,就像非理性的古代,和平是非常态,战争是常态。即便是今天,看似和平大于战争,其实这是理性时代的人类巧用战争因素的平衡。和平只是战争的平衡、夹缝。
为什么法律能抑制人类的恶,那是因为所有公正的法律,都假定人性恶。假定人性恶,方能想办法让人趋势;假定人性善,却因为办法的不得当而人性趋恶。而不公正的法律本身就是恶的体现。
法律只能在外部抑恶,关健的问题是,人性来自于内心,如何从内心抑恶才是重中之重。
儒家选择了圣祖之德。而圣祖本来就是人,十分有局限的人。以圣祖之德提升人性,这简直是拿人的道德问题开玩笑。这里完全可以推出一个常识:人性不能提升人性,就像兽性不能提升兽性一样。
中华经学缺的就是这些基本常识!
荀子发现了人性恶,却简单地用儒“礼”解决恶的问题,蚍蜉撼树挠痒痒。而后来,法家从荀子的窥见出发,以恶制恶,产生了更大的恶。
不懂基本常识,就更不知基本知识了。
人的本性恶,这是最基本的认识。因为所处环境和社会不同而习性不一样。但习性再不一样,恶是相同的。所以,孔子这一句话说直接了,就是:人性相近于恶,只是因为环境和社会影响不同而恶法不一样罢了。
孔子说对了,又说错了,这就给后儒了好多空子。后儒寻找各种借口,老爱弄笼统说法或象征比喻,结果是很多问题越谈越糊涂,而原则问题是来不得半点糊涂的。
文/说历史的女人·堡子(文化学者)
参考资料:《论语》等。
- 0000
- 0000
- 00017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