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位谏臣已尸悬城门,他为何还要冒死继续为淫后说情?
(说历史的女人——第1116期)
自古皇帝乃天下之主,其尊严不可侵犯。若有冒犯,乃是死罪。可嬴政之生母赵氏身为太后,却悄悄召未经净身的宦官嫪毐进入自己宫中做近侍工作,实则两人目的为行苟且之事。日久,生一子,再生一子。真是古今罕见,冒犯天下。后为方便乱情苟且,太后请求迁居雍城。对太后之淫乱本色,有史载曰:
“女子之色,虎狼之物甚是难填;论女子之至淫,非太后莫属。”
太后品行之不端,已到了罔顾廉耻之地步,堪称第一淫后。
后嬴政到雍城举行礼仪,夜宿此地。
这时候嫪毐和太后恐丑事被发现,乃举兵攻击嬴政,真是孰可忍孰不可忍。
嬴政稳定安排反击,取胜。
嫪毐等逆众被杀。
问题是,逆众者杀了便杀了,乃是情理之中,无可厚非,而太后为其生母,如何处置,真是一道难题。怎么办?虽其所行淫乱之事,足以杀上几回,然因身份特殊,不能杀也,只好驱出咸阳,软禁起来。此可谓无奈之法,也无可厚非。
但,这个问题,并非处理结束。
虽嬴政已经下旨,不可就此事,为太后求情。
然,一个又一个劝谏之臣,还是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一个个慷慨陈词,要求接回太后。
这里面有个问题,那就是此时的嬴政心如烈火,羞耻难当,却没人在乎,或者站在他的立场考虑他的感受。
于是,嬴政所做之事,便可理解,他在最感羞耻的时候,岂能手软,岂能听进劝言?
故,劝谏之臣,都如嬴政之前下旨时的约定,谏说此事者斩首,悬尸城门。
一个,一个,又一个,不久之后,悬尸城门的劝谏之臣的尸体已达27具。
这是一个很危险的局面,也是一个信号,那就是嬴政对太后所行之事,是不可原谅的,别来劝谏,白白送死了。
可事情并未结束,那么27位劝谏大臣已尸悬城门,他为何还要冒死继续为淫后说情?难道顿弱他不怕死吗?当然怕。那么作为秦国臣子的顿弱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名声问题。虽然春秋无义战、战国更是为了利益地盘相争而不择手段,但这只是邦国之间的一种趋势。论及个人而言,其名声还是比较看重的。臣子还多能守君子之节操,这是臣子之立身之本。若臣子是无品行之臣子,试问君王岂敢重用?所以,臣子也还是注重自己的名声,只是方式不同。武将以战功赚名声,文臣以理政赚名声,谏臣则以敢于直言刚直不阿赚名声。其实,他们如此做,不过是本职工作所在。
比如顿弱,就是如此。作为谏臣,他对嬴政说出自己的劝谏之言,乃本职工作所在,若知而不言,反而是有问题了。
此外,对于嬴政而言,他的名声更重要。因为他既然一统天下为帝,那么他的行为对于天下人而言,就是一种标杆。他如果符合人心,那么人心便向他聚集,如果他不得人心,则人心都离弃他。
在这样的一种前提下,他驱逐生母,软禁在外,是不符合人们心中的人伦道德的。若皇帝如此,那么天下人若有人再犯此错,帝国政府如何惩戒?故此,天道人伦不可乱。
因此,顿弱冒死对嬴政进行劝谏,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也是在维护自己的名声,但同时更是维护皇帝嬴政的名声。因此,顿弱劝谏的最后,嬴政接受了。
第二个问题是,太后淫乱后宫的性质问题
对于嬴政个人而言,其生母太后淫乱后宫,确实令人不堪,嬴政的处理也没什么不对。
但对于天下而言,其生母太后之行为,不过是嬴政的家事。但嬴政的处理方式,却让其成为天下的公案。原因是,太后淫乱,是太后的丑陋;而嬴政处理,却是给天下树立模板。
嬴政处理得好,那么天下人称赞,而若处理不好,则被天下人议论。
所以,顿弱建议嬴政放弃个人内心的怨恨,接回生母,是给天下人做一个至孝的榜样。如此,天下人便会称赞他,人心便会向着他。
故,顿弱之谏言,被嬴政接纳。
结语:有关顿弱谏秦王一事,被汉之刘向的《战国策》所记载:
“秦王欲见顿弱……顿弱曰:‘山东战国有六,威不掩于山东,而掩于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根据战国策对此事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当时的君臣关系,还是比较开明的。比如顿弱在见秦王之前,要求不行参拜之礼仪,如果嬴政答应,他便见,如果不答应,他便不见。这顿弱,可真够任性的。
而顿弱这个要求,并没有什么根据,根据就是:
“臣之义不参拜。”
意思,就是臣我这个人有个不好的习惯,那就是没有对君王行参拜之礼的习惯。
这口气大的,好像嬴政要见他似的。
结果,嬴政表示“你牛,不拜就不拜吧”。
这次见面,顿弱谈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批评嬴政不该把生母太后囚禁,建议接回。
有关此事,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有记载,不过在司马迁的笔下,冒着最后的生命危险对嬴政进行最后劝谏的不是顿弱,而是茅焦。
不管主角是谁,事情还是一样。
在顿弱的谏言之下,嬴政驱车接回生母太后,居于咸阳宫,直到生命结束。
这件事,对于嬴政而言,是有益的。
太后之行为,是太后之丑,这是个人的事情。
嬴政关押生母,则是违背人伦的,这是关涉到天下道德伦理的事情。
因此,嬴政在顿弱谏言之下,采取舍小我之好恶,取天下之人伦,终于为自己挽回了好名声,对于他的统治是有着积极作用的。(文/说历史的女人·不胜寒)
参考资料:西汉文史学家刘向所著《战国策》。
- 0001
- 0000
- 0000
- 00026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