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农民因偷粮获刑十年,背负50年罪名后,发现25年前已被判无罪
1960年,钟枚生因听从了队长的吩咐,转移了几百斤的粮食,因此被捕入狱,然后判了十年刑期。
五十年间,他一直背着“劳改犯”的罪名,在人们面前抬不起来头。
而等钟枚生几经周折找到当年关于他案件的判决书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早在25年前就已经被判为了无罪,只是自己一直被蒙在鼓里,也没人公开澄清自己。
四月象征着春意盎然,象征着生机勃发,拿到无罪判决书那天是4月12日,阳光分外灿烂,却没有照进钟枚生的心。
钟枚生的儿子钟天安说,他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父亲双手接过无罪判决书的那一刻浑身发抖,说不出一句话,眼泪止不住地流。
常言道法律是社会的底线,道德是社会的天花板。
在如今的这个社会中,一旦有人犯了错,触及了法律的底线,那必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不会冤枉一个好人,也不会抓错一个坏人。
可对于钟枚生来说,他等着法律还他一个清白,却足足等了五十年,在这五十年间,钟枚生坚持申诉,从未停止,却毫无结果。
那么,当年钟枚生被判刑,仅仅只是因为他转移了粮食?他为何迟迟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判无罪了?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当初在接到审判结果时,钟枚生委屈极了,他在心里问自己,“不是说不会冤枉一个好人,也不会抓错一个坏人吗?为什么我却落下了这么个结局?”
没人能够回答钟枚生心中的疑问,他只能带着万分的委屈和不忿,进入到了劳改农场之中。这个时候的他也一直相信,只要自己认真表现,冤情就一定会被洗刷的。
就这样,他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了劳改场的劳动之中,表现的很积极。
有一次,钟枚生被派去修塌掉的大堤,本来是13个人一组的,有11个人挑土,剩下的2个人就负责上土。而钟枚生却让组上的12人挑土,他自己一个人上土;
还有一次,钟枚生在守棉花仓库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石灰仓库起火了。
当时,这个仓库在钟枚生他们的行动范围之外,服刑人员都不敢过去救火,钟枚生就大喊,“立功的时候到了,如果大家都不过去救火的话,这次表现机会就只能我一个人上了。”
经过钟枚生这么一喊,大家纷纷跑过去了救火,最终把仓库的火灭了。
也幸亏是救火救的及时,仓库才只被烧掉了一个角。
在服刑期间,钟枚生还当过一段时间的用牛组组长。有一回,洪水来了,为了不让牛被冲走,钟枚生第一时间就把牛赶到了大堤上。
来得及赶牛,却来不及拿自己的东西,这次洪水之后,钟枚生的所有物品,包括他一直保留的一审判决书都被冲走了。
后来,钟枚生说感觉监狱里的生活比农村最苦的日子还苦,但我只能咬着牙劳动,数着日子过。
在服刑的十年期间,钟枚生一直积极劳动,立过无数次的小功。
不仅如此,他还拿了两个特等功和三个大工,但纵使钟枚生立的功再多,也并没有为自己换来减刑,就这样,一直到1971年,十年刑期到了,钟枚生才出狱。
不论在什么年代,谁若是顶着劳改犯的身份,就会收到众人的歧视,钟枚生也深有此感。
其实,在被判刑后不久,在监狱的钟枚生就收到了妻子的离婚协议。
对此,他很冷静地接受了,钟枚生说,“她和我离婚是必然的,我并不责怪她,因为怪她也没什么用。怪也是在心里面,我在监狱里,就算怪又怎么发泄?没有办法的事情。”
从这段话来看,钟枚生的悲伤和无奈体现的淋漓尽致。
被释放之后,钟枚生回到了家,他的母亲已经过世了,而父亲在看到儿子回家之后,除了眼泪糊满了整张脸,什么话也说不出。
后来,钟枚生学习了一点医疗知识,便时不时地给人看病,但他的这种行为,却被大队曲解为“用小恩小惠骗取群众信任”,并批评了他。
钟枚生没有说什么,毕竟,和十年牢狱之灾相比,这点批评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1975年,经过媒人介绍和撮合,钟枚生做了上门女婿,妻子比钟枚生大了几岁,并且已经有了五个孩子。
婚是顺利结了,但女方对钟枚生是不怎么满意的,但好在婚后两人的感情还算可以,第二年,两人的孩子钟天安就出生了。
虽然有了家,也有了孩子,但钟枚生一直没有放弃申诉。
原因也很显而易见,第一,钟枚生坚持自己是冤枉的,第二,便是他希望自己能够摆脱掉“劳改犯”这个名头。
其实,早在监狱的时候,钟枚生就已经能够设想到,在出狱之后,他的劳改犯身份就是会被外界看不起。
事实也确实如他想过的这般,备受歧视。
出狱之后,但凡钟枚生想干点什么,都会有人防着他。他去河里捞鱼,住在河边的人就会看着他,生怕他这个劳改犯会偷东西。
不仅如此,钟枚生的家族也因此受到了影响,当时,钟枚生有个大哥在湖北的一个农场当上中队长,本来上级是准备调他去一个分场当场长,政审的时候却发现有个弟弟是劳改犯,因此升迁的事儿就这样黄了。
七十年代的时候,钟枚生的妹妹出嫁,但是因为“地主”成分,再加上哥哥是个劳改犯的,被婆家排斥。妹妹气到喝农药,还是钟枚生发现的及时,给救了回来……
“像这种因为我,亲戚们受到牵连的事还有很多,给我的打击也很大。年纪越大,我就越觉得难受,我得弄清楚,我不能背着骂名死了。”
钟枚生找了很多个地方,递了很多份申诉材料,但都宛如石沉大海一般,没有接到任何回应。
1978年,钟枚生认为申诉成功希望更大的时候,事实却又给他了当头一击。
这一年,工作组在接到钟枚生的申诉之后,便找上了他,但工作组却对钟枚生说:“你别再翻案了,要不然,我们就不给你解决家庭阶级成分问题。”
万般无奈之下,钟枚生只能签了字。
1982年,政府告知钟枚生,说他家“地主”的帽子是错戴的,予以纠正,但这则消息却没有让钟枚生高兴起来。
后来,因为要抚养六个孩子,家庭的重担都落在了钟枚生的肩上,赚钱养家压的钟枚生喘不过气来,他也没有过多的心力来为自己申诉了。
2000年之后,六个孩子相继成家,钟枚生才得以从家庭重担中得到解脱。
年纪上来了之后,钟枚生愈发对“劳改犯”这个名头耿耿于怀,已然成为了他的心病。
钟枚生觉得屈辱,他想要洗掉这个罪名。
2009年春节,在长沙开了7年的士的钟天安回家了,当他看见父亲终日郁郁寡欢的样子,决心帮助父亲。
钟天安对家人说:“我看他每天都不停地唉声叹气,这是他的心病。”
钟天安辞掉了工作,开始四处奔走了起来,他先是找到了法律界人士,但对方却告诉他,因为一审判决书已经遗失了,后续工作将无法开展。
钟天安只好去法院寻找原始判决书,同时将当时的案件详情汇总起来,希望能得到法律援助。
那么,当初钟枚生所犯的“偷粮案”,详情究竟是怎样的?
1942年,钟枚生出生在沅江市共华镇宪北村,当时,这里被叫做赤山公社宪成大队。
沅江市地处洞庭湖滨,宪北村则是洞庭湖围湖造田之后的产物,因此,这个村子的种植条件是非常优秀的,村子里的人也都依靠着田地吃饭。
钟枚生也是如此,都说农村的孩子早当家,在17岁那年,钟枚生就娶上了媳妇。
不仅如此,他还当上了大队的基层骨干民兵和仓库保管员,可谓是爱情事业双丰收,一度成为了村民口中称赞的对象。
在大家都以为钟枚生会干的越来越好的时候,变故出现了,并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按理来说,像宪北村这样有着充足的水源和肥沃土壤双重条件的村子,粮食的产量应该是非常之高的。
可饶是这样,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粮食生产中,宪北村,乃至整个沅江,都面临着粮食短缺的问题。
很多年后,当钟枚生回忆这段岁月的时候,脑中最先浮现的就是“饿”,“吃不饱”等,“男社员每天6两米,女社员每天4两8,一个月1两8的油,大家都在食堂吃饭,却根本吃不饱。”
“饿”这个字,放在如今的社会,所表达的含义要不就是“没有喜欢吃的东西,不想吃所以会饿”,抑或是“减肥,多饿几顿能掉秤”等等,可要是放在当时的那种年代,“饿”则表达的是“没有多的东西吃”。
在那个粮食稀缺的年代,小孩子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能尝到一口白米饭,吃到一口白面。
据曾经和钟枚生一个食堂的曾敬文说,他当时吃的最多的便是野菜和苎麻根磨成的粉,可见,即便是在沅江这样的鱼米之乡,断粮也是非常严重的,更别说其他地区了。
在当时,“粮食”二字就是老百姓的命,因此要是谁偷粮了,粮食要是在谁的管理下变少了,那后果都是非常严重的。
钟枚生说那是一个寒冷的晚上,生产队的冷队长忽然找上了他和另外一个社员李某,说是要转移几百斤的粮食。
当时,队长让干什么就得干什么,因此钟枚生和李某并没有怀疑,和队长一起从仓库中担出了几百斤的粮食,便随便地放在了草堆内。
后来记者就这件事问钟枚生:“1985年的判决书上说,你这次转移粮食的行动分的不多,且因生活困难,可以不已犯罪论处,当时你到底分没分到粮?”
钟枚生对此问题的回答是自己一颗粮食也没拿!
不久之后,当地发生了一件偷粮事件,45户社员利用送粮的时机,直接偷走粮食1512斤。
集体偷粮也是非常严重的了,更可况粮食的重量重达一千多斤,很快,公社就此事派人追查了。
因为钟枚生是仓库保管员,又有和队长转移粮食的先例,他被调查员锁定了。
钟枚生因此被抓走了。
钟枚生说,被抓的那天,他正在地里干活,忽然就来了几个人,押着他就是往公社食堂走,有村民看到钟枚生被抓走了,但都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被抓走。
对钟枚生的审判是在食堂进行的,旁听的都是公社的社员。直到被带进食堂,钟枚生才知道自己被扣下了个“偷粮”的罪名。
钟枚生震惊和愤怒极了,因此在有人要他跪下的时候,他愣是没跪,抓他的那帮人看他死死不跪,抬脚就是一踢,把钟枚生踢倒了在地。
“他们踢我,我的头贴在地上,他们踢中我的肋骨,让我落下了后遗症,现在我的右肋一到下雨天就疼。”
说是审讯,其实,在钟枚生看来,更像是屈打成招,对于这个“偷粮”的罪名,钟枚生最开始是不认的,他说我是为自己辩解,但他们就刑讯逼供,给我戴手铐,问我招不招,不招就把手铐紧一紧。
“他们认定了粮食就是我偷的,我说再多也没用。”
“我之所以会出事,就是有人要整我,我不能背着骂名死,后来所以只能认下了。”
……
钟枚生被判了十年。
而之所以会判钟枚生十年,也是富有戏剧性的——对于“偷粮”这一恶性事件,有人提出要判钟枚生十年徒刑,但当时的公社长并不同意,说他家是贫下中农,不好判。
除非,把这中农的“阶级”提一提。
就这样,钟枚生父亲由“贫下中农”提升到了“地主”阶级,而钟枚生,也就“理所应当”地被判刑了十年。
从风光的仓库保管员,沦为劳改犯,只在一夜之间。
直到2010年4月,钟天安陪父亲到沅江法院查档案,找原始判决书,没想到判决书没有找到,却意外发现了一份1985年的刑事再审判决书。
判决书上说:“钟枚生于一九六零年十二月,与生产队队长冷某,社员李某等人盗窃本队稻谷七百多斤,高粱一百七十七斤是实。但钟本人分的不多,且因生活困难,可不以犯罪论处。原审认定由于钟盗谷引起四十五户社员利用送粮之机盗走稻谷一千五百二十一斤,并非钟的行为所引起,而是生活困难时期群众自发性的盗粮。”
末尾写着“对钟枚生宣告无罪。”
自己背负骂名五十年,竟然早在25年前就被判了无罪?
看着手上的这份无罪判决书,惊喜,震惊,难以置信等一众情绪交织在心头,使得钟枚生说不出一个字。
他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判决书上的字,双手发抖,泪流满面。
自被判刑之后,钟枚生就一直生活在“劳改犯”的阴影里,整整五十年。
他被村里的人提防,受尽了白眼和歧视,个中辛酸和苦痛难以附加,他不明白,为什么已经判他无罪了,却没有人来通知他?
对此,沅江市法院给予了公开回应。
法院回应说,自1979年以来,针对特定年代发生的冤假错案,开展了全国性的平反工作。
当时的沅江县是成立了领导小组的,平反了案件三千多起,钟枚生的案件就在其中。
而据证据表明,1978年之后,钟枚生就没有向任何部门提出过申诉,因而,1985年12月18日,沅江市法院对钟枚生宣判无罪,是属于主动落实政策的。
因为平反案件数量众多,因此大多数判决书是由当地的乡政府送达的。
因此,钟枚生的无罪判决书就是在这送达的过程中出现了意外,可能是层层相送漏掉了,也可能是送达人的失误,总之,判决书最终没有送到他的手上。
判决书的迟到是算解释清楚了,原以为这件事会落下帷幕,但又有一个谜团出现了——钟枚生的补助被人冒领了。
按钟枚生本人的说法就是,“我没有领到这笔补助款。”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针对钟枚生的案件,沅江法院是成立了调查处理小组的,就在调查人员查到共华镇档案室的时候,在其中一份钟枚生父亲的材料中,发现“此材料摘自钟枚生档”等字样。
也就是说,钟枚生是有另一份档案的,但却找遍了整个档案室都没有找到。
几天后,调查小组在沅江市档案馆找到了一份卷宗,该卷宗后有一份报告,名为“关于请求解决部分撤判人员冤狱费的报告”,其中,附上花名册就有钟枚生的名字。
在钟枚生名字之后,写着“拟发补助400元”。
谁冒领了钟枚生的补助费?对于这个问题,至今都还没有个结果。
钟枚生在接受采访时说:“我19岁进了监狱,坐了10年牢,本来25年前就应该知道自己被判无罪了,人生有几个50年,几个19岁?”
是啊,即便已经拿到了无罪判决书,即便丢掉了“劳改犯”的名头,钟枚生他受尽白眼和歧视的五十年也已经回不来了。
生命无价,时间不等人,五十载的岁月,是多少金钱都补不回来的。
知晓自己被判无罪后,钟枚生就申请国家赔偿金了。
并不是说老头贪财,而是在钟枚生的心里,被戴了五十年“劳改犯”的帽子就像一口气堵在喉咙里,他一定要把这口憋着的气给吐出来。
参考资料:
一份无罪判决书迟到25年[J].政府法制,2011,No.369(30):18-19.
一份无罪判决书迟到25年[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1,No.324(09):20-22.
徐迅雷.历史的“法玩笑”[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1,No.324(09):22.
编辑:麻球
责编:t
- 0001
- 0001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