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2011年浙江出土金丝楠木棺材,重1500斤,解开千年“黄金头”谜案
65072

2011年浙江出土金丝楠木棺材,重1500斤,解开千年“黄金头”谜案

我要新鲜事2023-05-22 12:06:270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李冕智

编辑|林画


2011年,浙江余姚的一处偏僻村落,意外出土了一口重达1500斤的金丝楠木棺材,足以称得上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

因为“金丝者出川涧中,纹木有金丝,楠木至美者。”

早在古代,纹理细密瑰丽、作用独特的金丝楠木就成为人们心目中最理想、最珍贵、最高级的建筑用材。

除了常见的宫殿苑囿、宗教建筑外,金丝楠木最耳熟能详、最广泛的使用方式,便是用于打造棺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金丝楠木棺,无疑是王侯将相、一方巨贾的墓葬标配。

不仅如此,考古队员们还在发掘过程中误打误撞,揭露了传说中“黄金头”的谜团。

那么,这口金丝楠木棺的主人是何许人也?“黄金头”的传说背后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真相?

接下来请听笔者娓娓道来。

盗墓贼的狂欢

浙江余姚五联村位于河姆渡镇最南端,村子规模不大,百十户人家,田间阡陌,鸡犬相闻。

由于恰好位于河姆渡镇辖区,所以早年国家考古队为深入发掘河姆渡文化,也曾进驻此地,只可惜收获甚少,热闹一阵的村庄随着考古队的离去又回到了往日的宁静。

时间来到2011年的一天,几名进城赶集的村民在回村途中,发现一批来历不明的外乡人沿着乡间小道朝五联村的方向走来,他们大多背着巨大旅行包,身着防风外套,颇有遨游四海的背包客的味道。

可令村民们好奇的是,这些外乡人并没有进入五联村,反而径直朝着五联村附近小山包——西天尖而去,村民们不好意思尾随,只是记住了大致方向便回到了五联村。

在人口流动性不强的乡下,随便一件趣事的发生,不用半天时间便会传得全村皆知,而且越传越邪乎。

一伙外乡人在村子周边秘密行动,总归是让村民们心里有些不舒服,在好奇心与警惕心的双重推动下,一些胆大的村民借着夜色掩护,循着外乡人的踪迹来到西天尖缓坡处。

眼前的景象令村民们触目惊心,只见月光下,茂密树林中出现数个深不见底的幽幽洞窟,洞窟周边明显存在安营扎寨的痕迹,一些速食罐头的残余散落一地,那伙外乡人已不知去向。

回到村庄后,村民们立刻将西天尖的情况告知村政府,村领导沉吟片刻后突然想到一种可能,连忙将此事上报上级政府,请有关部门来到现场查探。

果然不出村领导所料,经过相关部门确认,那些洞窟实际上都是人为挖掘,也就是常说的盗洞,而盗洞底下则是一座规格极高的墓葬。

只可惜为时已晚,那伙盗墓贼早已将墓室内的陪葬品席卷一空,只留下一地狼藉和空空如也的墓室。

本着职业操守,当地文物局还是决定对该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希冀着能在发掘过程中有意外收获,也算不负此行。

接下来的探索中,令考古队感到惊奇又惊喜的是,盗洞之下居然有足足四座大墓,四座古墓均位于同一封土堆之内,其中两座又凌驾于其他两座之上。

经过勘察得知,位于上层的两座古墓是后期埋入封土堆的清代古墓,内部的陪葬品已经被盗墓贼洗劫一空,另外两座则最早可以追溯至宋代。

专家推测,此处墓葬分布之所以如此集中,是因为从堪舆学上讲,这里的风水极佳,建墓于此可遗泽后代,而后面建造的清代墓葬,还特别用了“移花接木”的民间方术,将风水气运转接。

随后,专家利用精密仪器又打开了两座宋代古墓,可惜的是,两座墓室中的陪葬品同样无法幸免,只余下寥寥几件在昏暗的墓室中发出悲哀的低吟。

可接下来的发现,又令专家们精神一振,因为这位墓主人的身份可不一般,更具体一些来说,这是一位名留青史的人物。

名臣史嵩之

两座宋代墓葬的规格一样,都是长方形石顶砖椁单室墓,由“甬道、排水道、墓室”三部分组成,根据过去的经验,不难看出两座古墓的主人是一对夫妇,而且真实身份非富即贵。

从墓顶中央由青砖包围着的长方形圹志中,考古队知晓了墓主人原来是南宋名臣史嵩之与其继室夫人赵氏。

虽然在现代网民口中,对外一味卑躬屈膝、在少数民族政权面前唯唯诺诺的宋朝被称为“挫宋”。

但客观来说,在宋代长达三百多年的历史中,还是称得上名臣虎将辈出,如岳飞、王安石等皆在各自的时代大放异彩,他们的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与他们相比,史嵩之这个名字确实缺少存在感,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局势岌岌可危的南宋,史嵩之曾力主数件大事,为危如完卵的政权成功续命。

宋宁宗嘉定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220年,史嵩之考中进士。

当时的进士考试,难度与今天国家公务员考试的难度完全不在一个次元。

以宋代为例,每三年举办一次科举考试,从全国六千多名举人中进行选拔,往往每届只录取三百人上下,足见其难度之大。

更别提进士之前还有秀才、举人、贡士等数道关卡,也不怪范进中举后变得那般癫狂。

不过,虽然考中进士是值得庆祝的事,可对于史嵩之来说,这只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小目标。

因为他是尚书右仆射史浩从孙、右丞相史弥远之侄、提举福建盐茶事史弥忠之子,他是南宋官宦世家的继承人,他的起点已经决定了他的未来注定不凡。

与当时崇尚程朱理学的主流相悖,史嵩之厌恶朱学门人的迂腐,更喜欢事功之学,追求经世致用,所以在考取进士后,他的叔父史弥远曾询问他想调到哪里为官,史嵩之不假思索地选择了襄阳一带。

史弥远听到史嵩之的回答后,以为史嵩之是看重了襄阳的繁华,于是将其调任为襄阳户曹,可实际情况只有史嵩之自己知晓。

早在青年时期,史嵩之便注意到襄阳在宋金对抗中的重要性。

襄阳位于汉水中游南岸,地处九省通衢的湖北,是扼守长江、连结南方各省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倘若令敌人占领襄阳,敌人大可以顺长江而下,则临安危矣,“襄阳破,南宋亡”绝不是危言耸听。

不过当时朝廷中不少人都没能意识到襄阳的重要性,哪怕连位高权重,官居宰相的史弥远都没能想到,足见史嵩之独具慧眼。

正因如此,史嵩之在入仕以后,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经营襄阳防线。

从1223年至1233年,史弥远仅仅花费十年不到的时间,就从一个小小户曹,晋升为京西、湖北路制置使兼知襄阳府、刑部侍郎,是南宋京湖战区名副其实的帅臣。

这一期间,史嵩之在襄阳一带开垦屯田,整顿武备,将襄阳逐渐打造成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成为金人眼中难以逾越的天堑。

与此同时,这十年北方的金朝完颜政权也面临着建国后的最大危机。

建立于斡难何河源的蒙古汗国迅速扩张,并在短短十数年的时间里成长为北方最为强大的游牧民族势力,极大威胁到金朝的统治。

1233年,大蒙古国的窝阔台汗想出了一招远交近攻,派遣使臣王楫南下至襄阳,与史嵩之商量联合覆灭金朝的计划。

蒙古方面给出的条件算是极为丰厚,约定在金朝灭亡后,将河南地区交给南宋,要知道,河南汴梁可是宋朝旧都,宋室龙兴之所,政治意义非同一般。

而蒙古对南宋的参战要求也不高,只希望宋军能为蒙军解决部分粮草问题,并出兵掠阵即可。

面对这难以拒绝的条件,哪怕谨慎如史嵩之也不禁为之心动,他立刻将此事上报朝廷,不出意外得到了中央的一致同意,并指定由史嵩之全权负责此事。

同年,史嵩之派遣派江海、江万载叔侄携孟珙等领兵两万、运粮三十万石,奔赴金朝最后的堡垒蔡州。

在宋蒙联合攻势下,1234年正月,蔡州城破,曾经鼎盛一时的、不可一世的完颜政权彻底覆灭,宋朝难以愈合的靖康之耻也在蔡州城的一把大火中抚平。

金朝灭亡后,宋蒙联盟开始出现裂痕,其导火索在于蒙古方面并没有履行诺言,将河南地区让出,而真正引爆两国战争的火星,则是端平入洛一事。

宋廷不少朝臣认为,宋蒙之间必有一战,不如先下手为强,率军主动收复洛阳、汴梁,可实际上,当时宋军的实力远不如蒙古,主动挑起战端有百害而无一利。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似乎金朝的灭亡令许多人信心大增,所以这一提议得到多数人的支持。

史嵩之作为一手主持宋蒙联盟之人,自然对蒙军的实力有清晰认知,所以他在第一时间便上书表示反对,却被纸上谈兵的士大夫们认为是投降派,他的意见自然就被搁置。

蒙古强大的军事实力面前,端平入洛的结局自然没有悬念,蒙古不仅轻而易举地击退了宋军,而且借着宋军率先撕毁盟约的由头,大举兴兵南下,令长江防线再度陷入岌岌可危的地步。

值此山河动荡之际,史嵩之再度挺身而出,作为宋廷前线的最高统帅,接住了蒙军一波又一波猛烈攻势,赢得一片赞誉。

蒙古退兵后,功勋卓著的史嵩之被宋理宗封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两淮四川京西湖北军马,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也是史嵩之的人生巅峰。

黄金头谜团

时间拨回2011年,进入发现墓主人原来是南宋名臣史嵩之后,考古队员们不禁有些心潮澎湃,因为这代表着,这是迄今为止宁波地区经过科学发掘的墓主人身份等级最高的墓葬。

更重要的是,在众人面前,一口金丝楠木棺材沉默地摆放在墓室正中央。

金丝楠木珍贵吗?自然是珍贵的,因为早在1984年,金丝楠木就被我国列入《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和《重点保护植物名录》,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可对于考古人员来说,金丝楠木也并非那么神秘,毕竟古代不少达官显贵都喜欢用金丝楠木制作棺材。

而考古队员们之所以对眼前这口金丝楠木萌生兴趣,其原因还在于一桩缠绕在史嵩之身上的未解之谜。

话说当初史嵩之当上宰相后,虽然从能力上讲,他无疑是一位贤相,可他的心胸却并不宽广,睚眦必报成为他当权时期的一大特征。

例如史嵩之主张与蒙古议和期间,淮西制置使杜杲曾上书提醒蒙古议和恐怕有诈,这种提醒在史嵩之看来是在拆他的台,令他难堪,于是史嵩之暗中唆使台谏弹劾杜杲,将他兵权夺去。

类似事件屡屡发生后,史嵩之自然引来同僚们的不满,大宗正丞虞复上表《爱养根本之说》,批评史嵩之独断专行,结果被史嵩之暗箱操作,降至任都郎官。

这使得史嵩之与士大夫群体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在朝堂内外的士大夫群起围攻下,史嵩之沦为寓公,郁郁而终。

史嵩之逝世后,士大夫们并没有停止对他的清算,史嵩之的谥号等级一降再降,甚至在德佑初年被夺谥,可谓莫大耻辱。

而在民间记载中,史嵩之的遗体在下葬前被仇家割去了头颅,成为一具无头男尸。

无奈之下,史嵩之的家人只好用黄金打造了一颗头颅,拼接在残存的尸身上,以此下葬,这便是“黄金头”的传说。

史嵩之的头颅是否真的被仇人割去呢?怀着忐忑的心理,考古人员用现代仪器小心翼翼地打开了金丝楠木棺盖。

只见棺内只留下一具腐朽至发黄、发黑的骷髅,虽然画面有些惨不忍睹,但从人体结构上看,骨骸相对完整,黄金头传说不攻自破。

虽然史嵩之墓遭遇严重盗扰,但考古收获依旧可观。

史嵩之墓出土的金丝楠木棺材重达1500斤,除了局部有些损坏外,其他部分均保存完整,棺材内残存的纺织品,对研究南宋时期手工业具有重大意义。

而在墓中发现的两方圹志,其内容之丰富实为罕见,完整还原了南宋史氏家族“一门三丞相,四世两封王,五尚书,七十二进士”、“满朝文武,半出史门”的空前盛况。

其中记载的史嵩之生卒年,更是纠正了史书的错误。

这两方圹志的发现,对于研究南宋史氏家族的发展变迁以及宁波地区宗族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史嵩之墓葬虽然惨遭盗墓贼破坏,但从客观上来讲,经过考古队的抢救性发掘,终究还是为世人扫清了一片历史迷雾,令真相重现天日。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