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年英国男爵出版回忆录,称慈禧找自己做临时爱人,内容颠覆认知
1943年,满头银发的英国男爵埃蒙德·特拉内·巴恪思向一群朋友炫耀:
“我这辈子值了,因为我曾经睡过大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
此话一出,众人哈哈大笑,纷纷调侃他醉酒说疯话,巴恪思看众人不信他,也就没再继续这个话题。
不久后,巴恪思把一沓厚厚的手稿交给了好友雷哈德·贺普利医生,其中内容正是他与慈禧的“种种私情”,这令贺普利惊愕不已。
翌年,巴恪思在北京逝世了,贺普利便将这本书稿转交给牛津大学博多莱安图书馆保存。
2012年,这一手被稿整理出版成书,书名叫做《太后与我》。
此书出版后不久突然风靡全球,一些国内网友也纷纷购买观看,发现其中的情色内容很多,简直颠覆认知!
这本书中的慈禧太后是怎样的人设?英国男爵巴恪思与慈禧太后到底有没有不正当男女关系?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在大部分正规史料中,慈禧是个怎样的人。
慈禧出生在满清大族叶赫那拉氏,在家族的精心培养下,叶赫那拉氏小小年纪就出落得亭亭玉立、温婉可人。
17岁那年,叶赫那拉氏背负着家族使命参加了“选秀”,之后成功入选开始进宫侍奉咸丰皇帝。
咸丰皇帝是出了名的风流皇帝,而叶赫那拉氏容貌秀丽,身材婀娜,因此很快就得到了侍寝的机会。
叶赫那拉天生聪慧又氏工于心计,初次侍寝之后一路过关斩将,短短几年就成为了身份显赫、深受皇宠的懿贵妃。
然而谁也没想到,咸丰皇帝是个短命鬼,年仅三十一岁就驾崩了(据说是得了花柳病死的)。
咸丰皇帝临终前,册立年幼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淳继承大清皇位,载淳正是叶赫那拉氏与咸丰皇帝的亲生儿子。
如此一来,叶赫那拉氏就成了名正言顺的太后,不过咸丰皇帝死之前还提了一个要求:
由他亲封的顾命大臣辅政,另立慈安和慈禧两宫太后辅佐幼帝。
咸丰皇帝之所以立两个太后,就是担心载淳的生母慈禧太后,效仿唐朝女皇武则天独揽大权控制朝政,于是采取了两宫太后互相制衡的办法。
然而慈安太后历来不喜欢搞政治,也不贪恋权势,最终慈禧还是独揽了大权。
在护送咸丰皇帝的棺椁回京途中,慈禧立即为儿子载淳举行了登基大典,从此大清进入“同治”年间。
作为同治皇帝的生母,慈禧名义上与慈安太后一起垂帘听政,但却常常占据主导地位,同治皇帝的大部分决策都要先经过慈禧同意才公布实施。
到了1872年,同治皇帝已经到了可以亲政的年龄,但同治皇帝跟他老爹一样,心思不在朝政上。
因此,慈禧依然保持着垂帘听政的惯例,从而继续把持着大清朝政。
令慈禧没想到的是,儿子同治皇帝也是个短命鬼,还不到二十岁就一命呜呼了。
亲儿子去世慈禧自然是悲痛的,但为了稳固朝局,她迅速立醇亲王之子爱新觉罗·载湉为新帝,史称“光绪皇帝”。
光绪皇帝是慈禧的外甥,从小体弱多病,慈禧便对其悉心照顾,精心栽培。
然而令慈禧失望的是,光绪的治国能力非常欠缺,慈禧日渐年长后曾想过还政,但又不放心。
后来,慈禧为了历练终于不再垂帘听政,甚至勉勉强强默许了光绪皇帝推行的“戊戌变法”。
随着变法事宜的推进,光绪皇帝急于求成的激进做法,逐渐触及到了慈禧及其心腹的利益。
最终慈禧出面镇压了这场变法,并将“戊戌六君子”杀害,将光绪皇帝软禁了起来。
此后,慈禧又开始继续把持朝政,并且在此期间作出了一系列臭名昭著的决策,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罪人”。
而慈禧的罪名,大致有四条:
其一,贪恋权力,操作皇权。
在封建王朝,皇帝作为九五之尊,应该是拥有最高决策权的。
然而,慈禧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仅左右了清朝三代皇帝的人选,还强行软禁推行变法的光绪皇帝,可谓丝毫不将皇权放在眼里。
倘若当时她没有干涉光绪皇帝变法图强,中国或许不至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其二,培养北洋军阀势力,导致中国陷入一段军阀混战的黑暗时期。
慈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牵制湘军势力,不惜培养北洋军阀势力,最终袁世凯夺取了政权,不仅平民百姓跟着遭殃,慈禧本人也没落得好下场。
其三,在深宫中奢华挥霍,导致国库空虚,百姓民不聊生。
慈禧一生不仅贪恋权势,更贪恋权势带来的荣华富贵。
据诸多史料记载,这个老太婆在生活起居方面的花销可谓极尽奢华,甚至超过了皇帝的标准。
尽管后来大清朝已经千疮百孔,列强屡屡入侵,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但慈禧依然每年大办寿宴,甚至不惜挪用军费。
清末时期,清军与列强之间的战争屡屡落败,慈禧难辞其咎。
其四,为了维持自身统治地位,不惜割地赔款取悦列强。
在慈禧太后看来,割地赔款能平息列强的怒火,只要“化干戈为玉帛”,自己就能继续稳坐高位,享受权力带来的一切便利。
割让再多的土地,赔偿再多的银两,牺牲的无非都是老百姓。她本人不痛不痒,自然是不惜一切代价屈辱求和。
事实上,慈禧太后的“罪行”,远不止上述四条,若要细数恐怕十条八条也是有的,她的每一条“罪行”都足以让后世之人唾弃。
可见,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慈禧作为为数不多的女性掌权者,世人对她的负面评价居多。
然而在英国男爵巴恪思的眼中和书中,慈禧太后却完全是另一幅模样。
根据《太后与我》这本书的描述,公元1900年8月16日,八国联军入侵紫禁城,慈禧带着新帝溥仪慌忙逃离了皇宫。
在外逃亡的这一年里,慈禧虽然依然是太后,但生活水平可谓一落千丈。
最惨的时候能喝上一口热粥,都恨不得对赠粥之人封官加爵。
因此,她无时不刻不在渴望着重回紫禁城,继续过上奢靡尊贵的生活。
后来,八国联军拿到了巨额赔偿答应撤军,慈禧才得以重回紫禁城。
重回紫禁城后,慈禧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决定走出一条“外交强国”的路子。
于是她开始千方百计地讨好列强,只要是叫得上得名字的国家,她都恨不得“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而以前那个保守顽固、盲目排外的慈禧,也变得“崇洋媚外”起来,对于那些蓝眼睛高鼻梁金头发的外国人,她举双手欢迎他们到北京做客。
不仅如此,她还高薪聘请外国人在清朝的官僚机构出任要职,英国男爵巴恪思就是在这样的时局下,认识了慈禧。
那么,巴恪思究竟是何身份呢?他是如何一步步与搭上慈禧的?
巴恪思出生于1873年,祖籍在英国约克郡的里士满。
其家族是当地显赫的奎克家族,而他则是家族的长子,天生享有家族男爵的继承权。
青年巴恪思从牛津大学毕业后不久,就开始游历各国,最终来到于1898年来了北京。
巴恪思生性风流放荡不羁,但待人却彬彬有礼,并且精通英语、汉语、满语、蒙语等多种语言。
凭借着这超强的语言天赋,他很快便成为《泰晤士报》以及英国外交部的翻译官。
1903年,巴恪思被满清王朝重金挖掘,慈禧任命他为京师大学堂(后来成为北京大学)法律和文学教授。
执教一年后,他又被任命为英国外务处专员,从此与慈禧太后的交集也就越来越多。
在他看来,慈禧是一个温婉动人的贵妇,虽然已经一把年纪了,但她的魅力远远高于那些豆蔻年华的女子。
在巴恪思的一生中,能够获得他赞誉的女子并不多,因为根据他的好友,以及他本人在《太后与我》书中描述,在认识慈禧之前,他是一名同性恋。
在来北京之前,他曾经借助于显赫的家族势力,认识了很多外国政坛和文坛的男性名人,并且与其中不少人都发展过短暂的恋人或情人关系。
而慈禧,是唯一一个被他自爆存在“情人关系”的女性,至于慈禧究竟有何魅力,巴恪思在书中这样写道:
“慈禧老佛爷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位亲切的老妇人,她非常向往年轻。
她性格大度,对小错不太计较...
从她第一次见到我,我就看出来她对于帅气年轻的我很着迷,这种互相吸引我们称之为魔力。”
从这些措辞,我们不难看出,巴恪思对于慈禧这位老太太是很欣赏的,对她的描述也大都是溢美之词。
有意思的是,当时慈禧已经六十八岁,而巴恪思才三十岁,我们很难想象,巴恪思为何会痴恋这样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太婆。
因此,一些读者认为,也许《太后与我》这本书根本就是巴恪思胡乱编写的,可书中一些具体细微的描写,又不像是完全杜撰的。
例如,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那日我们见面的时候,她穿着一件火红色的无衬里袍子,袍子上绣着别致的凤凰和仙鹤,看上去十分雍容华贵。
外罩是一件同样颜色的罗纱罩裙,裙子上绣了一束淡雅的兰花,外套是一件刺绣着‘寿’字的古铜色马甲。
她的脖子上戴着一串色泽上乘的珍珠项链,手上则戴着许多枚戒指,其中那颗翡翠红宝石戒指尤其可爱。
从这些细致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巴恪思似乎的确与慈禧近距离接触了,否则不会连内衬外衣都描写得如此细微。
前文已经说到巴恪思向来放荡,因此除了这些关于慈禧太后衣着首饰的描写,他还爆了几个猛料。
他坦言,当时大学士孙家鼐和邮传部尚书岑春煊,不知从何处得知了他和慈禧的奸情。
于是,这二人便密谋将他和慈禧“捉奸在床”,以祖宗之法审判发落,但最终“捉奸”计划没有成功。
还有醇亲王福晋也知道他和慈禧存在男女关系,为了保存皇家颜面,这位福晋便买通了御膳房厨师,准备毒死他这个“奸夫”。
只不过当时厨师担心杀人之罪株连家人,最后把下毒的饭菜给倒掉了,他才因此逃过一劫。
而关于他和慈禧的情人关系,他在文中还用了大量的篇幅,将二人交欢的细节描写的非常露骨,其尺度之大不亚于《金瓶梅》。
除了这些猎艳内容,巴恪思对于慈禧最后归西的细节,也做了大量描写,并且与正史有很大出入。
书中这样写道,1908年袁世凯和铁良私下求见慈禧太后,得到了慈禧的应允。
一番寒暄过后,二人讲出了此行目的,要求慈禧退位,让他们二人共同摄政。
慈禧一听顿时大发雷霆,指着此二人的鼻子骂道:“你们这两个乱臣贼子,我看分明是想谋权篡位,我要送你们去刑部受审!”
不料慈禧爆粗口后激怒了袁世凯,袁世凯当即掏出预先就准备好的洋枪,朝着慈禧连开三枪后,慈禧的腹部瞬间鲜血直流。
最后,慈禧由于失血过多,死在了袁世凯面前。
虽然巴恪思对于慈禧从不吝惜赞美之词,但对于慈禧之死,巴恪思似乎并没有感觉到惋惜,甚至开始从这里厌恶起了慈禧。
我们来看下,他是如何描写慈禧死后场景的:
彼时她刚从东陵返回,22年之后,她的陵寝遭到了盗墓贼的光顾,她那安放在灵柩之中的圣体被扯去了寿衣,完全赤裸。
身上覆盖着可怕的黑斑,头发也蓬乱不堪,她就这样暴露在陵前,任由世人围观。
我怎么能想到,有一天会看到她干瘪的尸体,就那样裸露在七月火辣的阳光之下。
对于这本书而言,风靡之后它最大的争议就是,文中内容到底是虚构的还是真实,因此读者朋友就分成了2个阵营。
一个阵营认为,此书内容是可信的,因为其中许多事件的发生倒是很契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因此,巴恪思肯定与慈禧关系密切,才能知道那么多宫廷大事的具体细节。
而且这本书是在巴恪思死后才出版的,如果只是他本人为了哗众取宠捏造了这些故事,那为何不在生前发表呢?
另一个阵营的读者则认为,此书内容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应该将其归类为文学虚构小说。
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慈禧是清朝的最高领导人,而巴恪思虽然在英国身份显赫,但他在清朝不过就是个教师和办事专员。
这样的身份决定了,他见到慈禧本人是有可能的,但也只可能是与其他外交使臣一块见,不大可能单独见慈禧,更别说与慈禧同床共枕了。
而根据《宫女回忆录》中,慈禧身边一位名叫荣儿的贴身宫女阐述,慈禧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身边都有大批宫女守着,从来不会离人。
而且清朝后宫里等级森严,男子根本都没有机会进入后宫,更别提与老太后私会了。
那些所谓的慈禧太后有“情人”的说法,都是瞎编乱造,目的就是博取众人眼球。
时至今日,不少读者和网友还是对于慈禧的私生活非常感兴趣,也很好奇英国男爵巴恪思与慈禧究竟有没有不正当男女关系。
其实,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但凡正史,那都是有多部史籍或相关文物佐证的。
而巴恪思所写的《太后与我》一书,内容大多由他一人所撰,既没有史料佐证,也没有第三亲历者佐证。
因此笔者认为这本书的内容真假参半,虚构程度较高,只能当做趣味小说一读,不可尽信其中内容!
- 0000
- 0000
- 0000
- 0001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