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临终前,一80岁老头来到她床前,她看到后:狄仁杰骗了我
文/zk
编辑/石
公元705年12月16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正统女皇帝武则天崩逝于上阳宫。在她油尽灯枯之际,时年80岁、任宰相的张柬之曾到上阳宫探望武则天。
他对武则天始终怀有复杂的感情,一边是武则天不嫌他年老重用他的知遇之恩,一边是武则天颠覆了李唐江山后他的忠诚面临抉择。
张柬之不由得入了神,这时,武则天在病中缓缓睁开了双眼,在看清是张柬之的时候,不由得感叹了一声:狄仁杰骗了我!
女皇的一句话令人感到疑惑,想当初带人逼宫的是张柬之,带头夺了她政权的也是他,心里要说不恨他是不可能的,但狄仁杰在世时与武则天的关系一向亲密,“狄仁杰骗了我”这句话从何说起呢?
遇伯乐
说起武皇时期最信任的臣子,当属狄仁杰。
与赖俊臣等酷吏不同,狄仁杰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贤名,是一个公认的好官。这与他的幼时经历以及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狄仁杰是家中的长子,父亲对他寄予了厚望,将家族的荣光寄托在他的身上,所以父亲对他的功课要求十分严格。
狄仁杰也感念父亲的苦心,学习十分刻苦。
再加上狄仁杰的父亲一生几乎都是地方官,因此狄仁杰小时常跟着父亲在外游历大江南北,这也让他见惯了穷苦百姓,知晓他们的生活。
因此狄仁杰虽是世家子弟,却从小在心中立志,以后一定要为百姓说话,为百姓办事。
也就是公元655年,武则天被立为了皇后。
这一年狄仁杰26岁。第二年,他决心赴长安赶考,令人欣喜的是他顺利通过了科考。
不过此时的武则天并不知道有狄仁杰这一号人物,而狄仁杰也不知道他此后的伯乐会是当今的皇后。
狄仁杰进士及第后,下放地方为官,数年未能升迁,这让他郁郁寡欢。
不过在这数年间,狄仁杰还是勤勤恳恳的工作,不敢有一丝懈怠,他为官清廉,不与他人同流合污,为此他遭受了多次诬陷。
在唐高宗显庆年间,狄仁杰被胥吏诬告。
官员涉事不是一件小事,因此朝廷派了阎立本接手了狄仁杰的案子。经过阎立本的调查,他发现,此事不仅是子虚乌有,狄仁杰还是一个颇具政治才干的人。
因此为狄仁杰洗清冤屈后,阎立本便向高宗皇帝推荐了他。
随后狄仁杰被任命为并州都督府法曹参军。受到赏识的狄仁杰在任上以雷霆手段处理冤假错案,受到当地百姓一致好评。
674年,武则天称天后,第二年,狄仁杰就被调到了长安任大理寺丞。任大理寺丞一年后,狄仁杰的才干让高宗皇帝注意到了他,不久高宗皇帝亲自提拔了狄仁杰为侍御史。
虽然是高宗皇帝提拔了他,但狄仁杰并没有“投桃报李”,依然刚正不阿弹劾了两个高宗的宠臣。这让朝堂上一阵哗然!
君臣之情
很快狄仁杰判案如神、铁面无私的形象又入了武则天的眼。
685年,武则天以太后之尊临朝称制,在此后的十多年间,武则天先后废除两位皇帝,直至最后自己称帝,改朝换代。
熟悉历史的人十分清楚,在武则天为自己称帝作准备的这段时间,朝堂上酷吏盛行,官员们噤若寒蝉。
但狄仁杰不同,他好似不会察言观色,依旧十分刚正不阿,但他能安然度过此阶段、又在后来受到武则天的重用,令人感到十分奇怪。
其实这与武则天有很大关系。
首先,高宗晚年身体状况不佳,武则天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参与到军国大事中去了,而高宗对狄仁杰的赏识,很难不说是得到了武则天的认可。
其次,虽然武则天在登上帝位前,大量任用酷吏来稳定政局,但她十分清楚,政局总有稳定下来的一天,到时候治理国家,就用得上狄仁杰这等治理国家的能手了。
也正因此,在豫州刺史李贞起兵反武则天的叛乱中,狄仁杰冒着生命危险给李贞等人说情,请求武则天改死刑为流放时,武则天竟真的采纳了狄仁杰的意见。
要知道,此事狄仁杰很容易被划分到谋反一列,到时候倒霉的不只是他一人,连他的九族都会受到牵连。
但武则天信任狄仁杰,听从了他的建议,事实上,几乎每一次奏疏狄仁杰的提议都会被武则天应允。可见,武则天对狄仁杰的信任程度。
武则天登上帝位第二年,狄仁杰第一次被任命为宰相。
不过这一时期,上位的还有来俊臣等酷吏。
692年,来俊臣告发狄仁杰谋反,并将其逮捕入狱。
令人感到惊讶的是,来俊臣还未来得及威逼利诱,狄仁杰就大方承认了自己谋反。来俊臣十分高兴,连忙将认罪书上呈皇帝,等待复审后就可以定罪名了。也正因如此,来俊臣反而放松了警惕。
这使得狄仁杰有机会将自己的诉冤帛书让儿子狄光上呈给了武则天。武则天立即召见了狄仁杰,并将他的冤情洗清,还将其余人等也都放了。
从此事便可以看出狄仁杰的精明果断。
不过就算狄仁杰没有将诉冤帛书呈给武则天,想必武则天也是不会让狄仁杰“赴黄泉”的。但狄仁杰的这股聪明劲在统治者眼里是可喜的,不过在同僚看来,此人绝不能留。
当时,除了来俊臣等人,狄仁杰也是武承嗣的眼中钉肉中刺。
在朝中,武承嗣不是陷害狄仁杰,就是吹姑母武则天的耳边风。令人意外的是,对于自己继承人之一的武承嗣,武则天并放在心上。
武则天对狄仁杰的信任,首先体现在对他的万分宽容上。
狄仁杰为相期间,武则天不仅宠信他超过旁人,更是常尊称他为“国老”。狄仁杰晚年时,深感力不从心,因此多次请求致仕,但武则天都不允。
除此之外,武则天还特别允许他觐见时不用跪拜;还曾叮嘱过其他臣子,如果不是必要的军国大事,就不要去烦狄国老了。
另外,狄仁杰在官场一生,他的性格都是刚正不阿的,每次廷议上,只要狄仁杰不赞成武则天的提议,就会当众展开争辩,武则天则“每屈意从之”。
武则天对狄仁杰的信任,还体现在对他多举荐的人才来者不拒。
在狄仁杰为相期间,他提拔了很多官员,几乎遍布朝野。
但狄仁杰没有一丝私心,对于别人的质疑,他问心无愧:“举贤为国,非为私也。”
有一次,武则天私下问几位宰相,“尚书郎的位置尚有空缺,你们可有人选?”轮到狄仁杰时,他竟推举了自己的儿子狄光嗣。
事实证明狄仁杰举贤不避亲,狄光嗣在任上十分称职,武则天还将狄仁杰比作春秋晋国的祁奚。
狄仁杰提拔的官员中,不乏名流千史的人物,其中便有张柬之。
697年的一天,武则天在与狄仁杰闲聊的时候,曾问:“可有人才推荐?”
狄仁杰推选了时任蜀州刺史的张柬之,他对武则天说张柬之有宰相才能,但武则天考虑到当时的张柬之已经是个垂垂老矣的人了,便只将他升任为洛州司马。
武则天经常和狄仁杰探讨关于人才的选拔,当武则天再一次询问他,是否有合适的人选为宰相,狄仁杰再次提了张柬之。武则天疑问:“朕上次已经提拔过他了。”
狄仁杰却直言,上次推荐他做的是宰相,并非是洛州司马。于是,武则天又将他提拔为秋官侍郎。
公元700年,狄仁杰病故,武则天心中大恸,没有顾及朝堂上的朝臣,痛哭起来。
随后,她将狄仁杰追赠为文昌右相,谥号“文惠”。
后来,武则天曾问朝臣,还有谁能任宰相?姚崇便推选了张柬之为相。武则天看他虽然已年老,但沉稳有谋略,坚毅果敢,因此当天武则天便升任他为凤阁侍郎。
但令武则天没想到的是,这个她信任的狄仁杰推举的张柬之,却是一个忠心拥护李唐王室的人,也是推翻她皇位的人。
神龙政变
武则天晚年时期,对于政事已经力不从心,逐渐沉迷于享乐之中。
武则天的面首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俩仗着武皇的宠信,不仅插手朝政,使得人心动荡,更是专权跋扈,连武则天的子侄都敢随意鞭打,人人皆敢怒不敢言。
705年,武则天病重,政局已到了十分紧张的时刻,此时再不行动,恐怕朝堂又要变天。
这时候,以张柬之为首的朝臣联合起来,悄悄地密谋着一场政变。
这一年的2月20日,张柬之和崔玄暐等人召集五百多羽林兵来到玄武门,随后派人去东宫请李显。
之后李显被张柬之等人簇拥着来到了武则天养病的迎仙宫,迎面就遇到了张昌宗、张易之俩兄弟。还未多说一句,张柬之就命人将兄弟俩斩于刀下。
宫外的声响惊动了正在休息的武则天,她看到张柬之等一群人未经通报便擅自进来,心里已经明了了。但她仍不死心,问道:“是谁作乱?”
张柬之上前一步,将矛头指向了已死的张昌宗和张易之俩兄弟:“陛下,是张氏兄弟谋反,臣怕他们得到消息,便先一步将他们斩杀,因此未来得及告知您,臣罪该万死。”
武则天看着“惺惺作态”的张柬之,他的话说得滴水不漏,一点也奈何不了他!
但武则天叱咤风云几十年,手中的权力也不想那么快交接出去,因此她转向了人群中的李显:“是你让人将他们杀了吗?事已至此,为何还不回到东宫去。”
不愧是女皇,如果李显就此回到东宫,那么张柬之等人发动的政变也就无疾而终了,不光如此,他们还会被治个谋反罪!
因此人群中的桓彦范急忙上前,请求武则天将皇位还给李显。
但武则天没有理会桓彦范而是看向她曾经提拔过的几人,冷静地问道,你们为何要反对我?难道忘了我当初怎么待你们了吗?
有几个被武则天说中了心事,满面羞愧,不自觉地低下了头。
但张柬之和崔玄暐却一点也不怵,尤其是崔玄暐,他直面武则天:“我这样做,才是报答陛下的大恩大德!”
武则天终于在众人的逼迫下交出来那象征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力的印信!
张柬之刚当上宰相两个月后就发生了这场政变,很难不说他在做宰相之前就已经对武则天撺掇李唐江山不满、策划政变了。因此,对于推荐张柬之为相的狄仁杰,很多人都觉得脱不了干系。
最有疑问的一点就是在人才济济的大唐,狄仁杰为何要频繁推荐一个老头子呢?这恐怕与狄仁杰想要匡复李唐江山的抱负有关,他与张柬之在这件事上的政见不谋而合!
史书上记载,张柬之博览群书,涉猎颇多,尤其十分精通《仪礼》、《周礼》《礼记》,也正因此他对武则天女主临朝改制、任用酷吏等行为感到十分不满。
另外,张柬之与郇王李素节交好,他曾眼睁睁看着郇王被武则天贬谪,被武氏迫害,堂堂的李氏王爷竟还没有他一个地方官过得恣意,因此对武则天当政更加不满。
再加上张柬之本身的性格使然,这些都成为狄仁杰选中张柬之作为匡复李唐政权的不二人选!
晚年的武则天经历过了宫变,才“看清”了狄仁杰留下的这枚“不定时炸弹”,难怪她在看到张柬之后,感叹了一句:“狄仁杰骗我!”
结语
公元705年,武则天崩逝于上阳宫。临终前,她留下了十字遗言:“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武则天没有选择保留帝号,这不是她对世人的妥协,而是为了保护武氏家族,避免在她死后武氏遭到李氏的清算。
同时,武则天还在她与李治合葬的“乾陵”前,立下了一块“无字碑”,至于她的功过,自有历史评说!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