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废品收购站“破锅”惊动文物局,鉴定解开3000年前的秘密
1979年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平顶山文物局的干部们却异常激动!原来由于一通电话,他们将一个“锅”请回了文物局!
虽然当时大伙见到这口“锅”的时候,都感到不可思议。但经过仔细的检查和鉴定,结果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那么这口“锅”到底是什么来头?居然能够让见多识广的文物专家们都兴奋不已呢?
当眼前那个粗劣的麻包被打开的时候,平顶山博物馆的研究员孙清远瞬间瞪大了眼睛。
灰尘随着麻布包的掀起而飘动,出现在孙清远面前的赫然是一件珍贵的青铜器。
原来在早些时候,平顶山宝丰县文保局的一位干部在当地一家废品回收站发现了这个东西。
虽然废品回收站的老板不屑地称其为“一口破锅” ,但经验丰富的他还是一眼看出这东西绝不是什么废铜烂铁,而是一件文物。
他当机立断,掏出9.9元买下了这一口“破锅”,并通知市博物馆的研究员孙清远尽快过来查看。
平顶山很少发现文物,闻讯而来的孙清远兴奋了一路,赶到现场后,眼前的青铜器果然没让他失望。
这是一件青铜簋,经过测量,它重约四点八千克,圆口,耳朵有兽形,底下圈足有三个小腿,外表刻有精美的花纹。
孙清远仔细观察了这件簋的外形,判断出这是一件西周晚期的文物。
簋是什么?很多人或许会发出疑问。
其实,簋就是用来盛放食物的容器,但随着时代的演变,除了装饭之外,簋还可以作为祭祀的礼器。
作为礼器的青铜簋,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用的。
一般来说,它和鼎一起搭配使用,象征着身份和地位,在使用时有着严格的限制和要求。
根据《周礼》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
这件青铜簋的出土让孙清远察觉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气息,他意识到:宝丰县内或许埋藏着某个王公贵族的陵墓。
孙清远和同事激动地想在这件青铜簋上找到更多的线索,他们认为,如果能发现铭文的话,或许就可以印证他们关于陵墓的猜想。
可看遍了青铜簋的表面,他们也没找到铭文的踪影。
就在这时,孙清远的目光落在了青铜簋那布满泥土和锈迹的内部。他灵机一动,将手伸进簋的内部摸索起来。
这一摸可不得了,孙清远一下就感觉到了一些凹凸不平的地方。
为了看清簋内到底有什么名堂,他们将筷子的头部削扁,制成了一把尖头木铲,然后一点点地将簋内的泥土和锈迹铲掉。
渐渐的,十二个古文字映入眼帘。孙清远一眼就看出,这的的确确是铭文。
作为历史的物证,铭文往往记录了重要的国家大事。那么,这十二个字到底记录了什么呢?
专家们反复查看,才看懂了其中的两个字:邓公。邓公是何许人也?
从西周的等级划分来看,“公”是地位仅次于天子的尊贵人物,属于诸侯之列。
也就是说,邓公就是当时分封制度下的邓国国君,而这件青铜簋,也该被称为邓公簋。
得知此簋主人的地位如此尊贵,众人大吃一惊,他们连忙将这这十二个字的拓本送至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很快那里的研究员就翻译出了铭文的内容:“邓公乍应嫚䀝媵簋其永宝用”。
其大意就是:邓公将这个青铜簋作为陪嫁用品送给应嫚䀝,祝福她能永远使用。
当时的邓国是嫚姓,因此“应嫚䀝”中的“嫚”字就代表这个出嫁女子的姓。
之所以要在嫚前冠以“应”,是由于西周诸国的婚嫁礼制规定,一国公主嫁到别国,其本姓前应加上夫国的名,也就是“应”字。
原来,这短短十二个字记录的是邓国君主将自己的女儿嫚䀝嫁到应国的历史。
这件邓公簋是邓国国君给女儿的陪嫁品之一,也是西周末期两个诸侯联姻的见证。
但在那个时候,大家对应国的了解是少之又少。
这个古老又神秘的西周诸侯国只是在文献上留下了些许存在过的痕迹,但后人一直没有发现应国的遗址。
直到邓公簋的出现,才让本来神秘的古应国露出了冰山一角。作为邓公女儿的陪嫁品,邓公簋出现的地方,应该就是应国所在之地。
孙清远和同事连忙找到当时卖掉邓公簋的村民。
据那位村民所说,他是在薛庄公社砖瓦窑起土的时候捡到了这个东西,想着这么沉的废铁应该能换点钱,这才将其卖掉了废品回收站。
薛庄公社砖瓦窑?孙清远和同事立即动身前往,砖瓦窑建在一个微微隆起的土坡上,这个土坡的名字叫作滍阳岭。
在这十米高的土坡上,盖满了大大小小的砖窑厂。
细心的孙清远绕着滍阳岭转了几圈,很快就发现在周围的土地上散落着一些汉砖的碎片。紧接着,他又在岭上发现了墓葬的痕迹。
这滍阳岭的下方绝对暗藏玄机。孙清远和同事深入到村民中,向他们询问有没有在滍阳岭发现过文物。
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原来村民们之前经常在滍阳岭捡到青铜器。
可由于欠缺这方面的知识,很多人都把这些宝贵的文物当作废铁一样高温融掉了。
孙清远很是心痛,他立刻和同事组成科普小分队,给村民们讲授文物保护法。
为了奖励大家主动上交家中的青铜器,他们还购置了一些保温杯之类的奖品。
就这样,孙清远陆陆续续地收到了一些青铜器,但经过查验,这些青铜器都不带有铭文,也就意味着这对古应国的发现没什么作用。
孙清远并没有气馁,他深知考古是一个不断摸索的漫长过程。
在之后的几年里,他一直奔走在滍阳岭和博物馆之间,希望能够发现一些关于古应国的蛛丝马迹。
皇天不负有心人,1982年孙清远终于收到了一件有价值的文物,那就是一件青铜鼎。
他细细查看着这件青铜鼎,突然他眼睛一亮,手指在鼎的内壁摸索着。和三年前一样,他再一次在青铜器的内部发现了铭文!
除掉灰尘和锈迹,“应事作旅鼎”五个字逐一出现在大家面前。
象征着应国的“应”字再次出现了!随着青铜鼎的出土,又有四件带有铭文的青铜器被发掘出来。
经过查证,他们和鼎同属于一个主人,那就是一位应国的史官。
这样惊人的发现引起了国家的重视,1986年一支考古队进入了滍阳岭,正式对这里进行考察。
可是,本来信心满满的考古队没过多久就笑不出来了。他们发现滍阳岭的土质较为坚硬,这给考古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更让人失望的是,这么多天过去了,他们依旧没有在这里发现任何墓葬的痕迹。
洛阳铲一次次的深入土层,带出来的却只是普通的黄土,这也就意味着滍阳岭下可能根本就没有墓葬的存在。
即便请来了洛阳考古队和地质专家作为外援,他们也始终没有发现墓葬的存在。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孙清远简直不敢相信。
这个地方之前出土了那么多青铜器,怎么会没有墓葬存在呢?抱着这样的想法,孙清远决定改变发掘方式。
他放弃使用直径不足十公分的洛阳铲查看土层横截面,改挖横截面更大、呈现效果更直观的挑探沟。
这一次,幸运之神眷顾了考古队。那天,考古队员们正卖力的挖着土。突然,一位队员的铲子带出了一块薄铜片。
薄铜片的出现,意味着地下还有更多的铜器!一时间,大家就像打了鸡血般,在春寒料峭的时节奋力挖掘着。
终于,一座墓葬在考古队员们的铲下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寒意阵阵的滍阳岭上,一位名叫王胜利的高级技工正在数着陪葬的蚌贝。
这不是一个轻松的活,这些蚌贝的数量相当之多,让王胜利颇有些头疼。数到最后,王胜利发现这些蚌贝居然有五百多个!
除了这些蚌贝,还有数以百计的铜鱼,他们散落在土层之上,足以见得墓主人地位的尊贵。
考古队员们马不停蹄地向下挖掘,想要找到墓主人的棺木。
突然间,随着“咣当”一声脆响,一位考古队员手中的铁耙竟然被撞击成了弯钩!孙清远急忙上前查看,那一瞬间他欣喜若狂。
因为这位队员挖到了铜器,这也意味着墓主人的棺木就在附近了!
随着发掘的继续深入,大家陆陆续续地挖出了很多陪葬用的青铜器,而这其中,就有五个鼎,六个簋。
可这样的发现却让考古队员陷入了疑惑之中,西周时期有着严格的礼制要求。
要么七鼎六簋,要么五鼎四簋,这五鼎六簋,是什么奇怪的搭配?
考古队员们推测,可能是因为应国这墓葬的主人成就巨大,因此为其多加两簋,以彰显其地位。
在历史上,应国国土位于淮河附近,那里是经常爆发军事冲突,为了抵抗外敌,应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
因此在天子心中,应国无疑是个非常重要的存在,而五鼎六簋这一奇特的安排,也是出于天子对应国的嘉奖与优待。
可这么多件青铜器上,竟然没有一字铭文。
大家失望地看着这些青铜器,即便是已经挖到了这么深的地方,他们仍然不知道墓主人到底是谁。
正在大家对墓主人身份的好奇到底顶峰的时候,黑色的棺木在队员小心的清扫中露出了真面目。将其打开后,在场的所有人都震惊了。
棺中的遗体虽然已经腐败严重,但仍能看出这位墓主人是个身形极为高大的男子。
经过测量,他的身高达到了一米八二。
要知道,在那个还有人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要想长得高,只靠基因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摄取足够的营养。
墓主人的身高让我们可以再次窥见他生前尊贵富足的生活。
其次,就是他周身的那些玉器。
棺木被打开的那一刻,大家惊奇地发现,这棺中放置了大量的玉器,甚至还将墓主人的上半身包裹了起来。
这么多的玉器,到底代表了什么?在先秦时期,玉器不仅有装饰的作用,还可以用来歌颂人的品格。
于是,到了西周时代,贵族们经常用玉器作为陪葬品。
更重要的是,孙清远还在墓主人的头顶发现了一个极为宝贵的玉器,那就是玉琮,玉琮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
联想到之前的五鼎六簋,大家的心中涌起一个大胆的猜测:这位墓主人,会不会是应国的国君,应侯呢?
大家将目光落在墓主人颈部佩戴的玛瑙珠和玉佩,在西周时代,只有国君、公、侯以及他们的夫人才可这样搭配。
一切似乎都清晰起来,就在这时,墓主人腰间的东西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那是一个做工精致的白玉线雕鹰。
据说上古时期,有一个以鹰为图腾的部落,这个部落慢慢发展起来,到了西周时期,便成为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正是应国。
国家图腾,玉琮玉佩,五鼎六簋,这些线索串联在一起,让墓主人的身份清晰得不能再清晰。他就是应国的国君。
虽然我们无法确定他到底是哪一位君主,但应侯墓的出现,让世人认识到,这个被封存千年的古国,是真实存在的。
岁月荏苒,时光飞逝。小小的应国在历史的车轮中逐渐被掩没于地下,被人遗忘。
如今,在考古队员们的发掘下,这个被遗忘的国家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当中。
而那作为应国图腾的玉鹰,也成为了平顶山的市徽。
1979年的那个冬天,大概谁也没有想到那不起眼的一口“破锅”会是如此的重要。
那位干部在废品回收站递出去的纸币,成为了打开应国历史的钥匙,也成为了无数人心中最有分量的9.9元钱。
- 0000
- 0000
- 0000
- 0001
- 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