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李鸿章第一次觐见慈禧,回家就跟儿子说了8个字,眼光堪称经典
65260

李鸿章第一次觐见慈禧,回家就跟儿子说了8个字,眼光堪称经典

我要新鲜事2023-05-22 18:51:040

回顾晚清最后四十年的历史,发生的每一件大事都有李鸿章的影子。

李鸿章作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人物,史学界对他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他是卖国贼,也有人认为他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但不管对他是褒是贬,都无法否认他在近代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而李鸿章之所以能成为近代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就在于他那双锐利的眼光。

谁能想到,第一次见到慈禧,在短短几分钟的觐见中,李鸿章就彻底看清了慈禧的一切。

当他回到家中后,告诉了自己对于慈禧太后的评价:似有韬略,或无大才。仅8个字,就讲清了慈禧的性格特点。

而后来的历史,证实了这8个字。

1823年李鸿章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中,他的祖父曾参加两次科举考试,但都不幸落榜,回到家乡后成为了一名老师。

他的父亲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后入朝为官,而受到家庭环境影响的李鸿章自幼刻苦学习,憧憬着自己的仕途之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1840年,十八岁的李鸿章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秀才,而就在这年,英国人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国门,面对着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一些有志之士踏上了救亡图存的道路。

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就此打破。

李鸿章考中秀才后来到了北京城,在这里他结识到了一些德高望重的官员,在相处中,有不少人认为李鸿章以后一定会有一番作为。

果不其然,1844年李鸿章考中举人,次年拜曾国藩为师。

1847年,李鸿章考中进士。

从秀才到进士李鸿章用了七年的时间。

因为出身正途,李鸿章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也基本形成。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由于清政府的八旗军以及绿营军作战能力低下,被太平天国的军队打得节节败退,为此清政府只好将希望放在汉族官员身上,破格允许他们兴办团练组成地方军队,来对抗太平天国。

这个旨意下达后,李鸿章的崛起时刻也即将到来。

在老师曾国藩的指导下,1862年李鸿章在安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军队淮军,随后李鸿章又联合列强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在与列强接触的时间里,李鸿章认识到了先进军备的重要性,他看到了西方列强军队装备的新式武器,这些武器的战斗力要远胜于清朝的武器装备,为此他产生了学习制造先进武器的想法。

1864年李鸿章率领淮军攻陷了常州。

曾国藩率领湘军攻陷了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太平天国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成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李鸿章的地位“扶摇直上”,足以和他的老师曾国藩媲美了。

慈禧太后得知李鸿章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一事后,便召他入京,这是二人的第一次见面。

“似有韬略,或无大才”这八个字是李鸿章在第一次见过慈禧太后时对她的评价。

二人没有见面之前,李鸿章对这位太后略有耳闻。

1851年咸丰皇帝登基后,十七岁的叶赫那拉氏被送入到宫中,两年后被册封为懿嫔。

1856年懿嫔生下了一个儿子载淳,这个孩子便是日后的同治皇帝,在生下这个儿子后,懿嫔在宫中有了很高的地位。

此时的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内部有太平天国运动,外部又有列强的入侵。

而朝廷中的大臣们竟然没有一个人想出退敌之策,这样的局面使得咸丰皇帝非常的困扰。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联军攻入了北京城,清政府的军队根本无力招架,迫不得已咸丰皇帝只能携带着自己的妃嫔仓皇出逃,只留下恭亲王奕䜣留在北京城与英法联军谈判议和。

咸丰皇帝逃到了承德避暑山庄,在这里他无心过问国家政事整日迷恋于戏曲书画,导致奏折堆积如山,而这却给了懿嫔协助咸丰皇帝处理政务的机会。

懿嫔从小识字阅读典籍,这样的能力是大部分妃嫔不具备的,有时咸丰皇帝不想批阅奏折他都会叫来懿嫔协助,但咸丰皇帝也不是完全不管,至少他还明白不能让一个女人来决定朝政。

1861年8月咸丰皇帝在荒淫无度的生活中驾崩。

临死前咸丰皇帝担心太子年幼,朝政逐渐会被朝中大臣把持,就给了皇后钮祜禄氏和懿嫔两个印章,这两个印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谕旨只有盖有两个印章才能实施,否则一律作废。

同治皇帝登基后,钮祜禄氏和叶赫那拉氏成为了东西两宫太后,可即便如此在朝廷中以肃顺等人为首的八大臣仍处处与两宫太后作对妄图把持朝政。

八大臣的所作所为触及到了两宫太后的逆鳞,最终被两宫太后设计处死,史称“辛酉政变”。

八大臣被处死后,两宫太后进行垂帘听政,朝廷之中再无敢与两宫太后作对的人,而两宫太后任命奕䜣为议政王,三人共同执掌权柄。

就这样,慈禧太后顺利的把持了国家的政权,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也是慈禧太后重用曾国藩、李鸿章等汉人官员进行镇压。

李鸿章见到了两宫太后,朝堂之上慈禧与慈安两位太后对李鸿章进行嘉奖,而后李鸿章向两位太后建议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师夷长技以制夷。

还没等李鸿章说完,慈禧太后就打断了他,赐予李鸿章一些物品后,就让他离开了。

李鸿章是一位聪明人,他知道如果自己执意说下去,那必定会引火上身,为此他也只能回家。

回到家中李鸿章的儿子听闻父亲今天见到了慈禧太后,便询问父亲慈禧太后是一个怎样的人,李鸿章对儿子说了八个字:似有韬略,或无大才。

李鸿章认为一位女子可以扫清威胁自己的障碍进行垂帘听政,是非常了不起的,恰恰呼应了“似有韬略”这四个字。

而面对当前国家的形式,慈禧太后却不想要变革进步,看不到国家面临的危机,这是她“或无大才”的一面。

而日后发生的事情也证实了慈禧太后“似有韬略,或无大才”。

在议政王奕䜣、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呼吁下,在列强的不断紧逼之下,慈禧太后终于意识到这一点,最终支持洋务运动的开展。

洋务运动开展后,曾国藩等人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了一系列近代化的军工企业和民办企业,中国逐步的走向近代化。

在此期间,朝廷中的守旧势力频繁的阻挠洋务运动的进行,是慈禧太后试不试的出面制止了守旧势力的行为,这也是慈禧太后“似有韬略”的一处。

洋务运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慈禧太后的支持但洋务运动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它的局限性在于只学习西方科技,但也思想上还是封建王朝那一套,这样肯定不行。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洋务运动也就随之破产了,洋务派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在此战中全军覆没。

在洋务运动失败后,一些新兴知识份子,认识到了政治制度上变革的需要,于是维新运动应运而生。

因为维新运动是政治制度上的变革,某种意义上要重新划分权力的蛋糕,这引起了独权慈禧的警觉。

所以在袁世凯告诉慈禧,维新人士准备夺权的时候,慈禧不再犹豫,直接出手,不仅将支持维新运动的光绪皇帝囚禁瀛台,还将谭嗣同等人斩首。

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和梁启超逃到了海外。

只进行一百零三天的维新变法转瞬间烟消云散,这就是慈禧太后的“或无大才”。

如果慈禧一直支持维新运动,放权于光绪皇帝,说不定能让清朝再延续几十年。

与慈禧与大清的没落一样,早在第一次见面就看透慈禧性格的李鸿章,在晚年也名声尽毁。

时代的变化给予了李鸿章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借着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李鸿章登上时代舞台,展现自己的聪明与才智。

一些外国人甚至是先知道李鸿章而后才知道中国,李鸿章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在洋务运动没有失败之前,李鸿章在国内外混得风生水起。

在甲午战争结束后,主办洋务的李鸿章就已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然而,一向眼光锐利的李鸿章第一次看不透这个时代,看不清这个时代的人的性格。

他自信满满的来到日本马关,与日本进行谈判,竭尽全力维护大清的尊严,甚至差点失去了性命。

在第三轮谈判后,李鸿章从会场返回住处时,一名日本男子突然冲了出来,向李鸿章开了一枪,这一枪并没有夺走李鸿章的性命,而是击中了李鸿章的左脸,顿时流血不止。

后来李鸿章利用此次刺杀,成功让日本退步,以他和清政府认为的最小代价,平息了甲午战争的余波。

他满心欢喜的回来,以为要受到国民的欢迎,却没想到因为割地赔款,让他如丧家之家。

受尽国人的辱骂,但也有理解他的人,认为他让这个充满落日余晖的大清又一次苟延残喘。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李鸿章再次出山参与谈判,再次签订了屈辱的条约。这一次没有理解他的人了,他彻底成为“卖国贼”的代名词。

或许李鸿章也觉得签约不对,但脑中一生奉若圭臬的儒家经典“忠君爱国”让他无法作出一个超越时代局限的抉择。

所以在签订完《辛丑条约》后,李鸿章口吐鲜血,身心俱疲。

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病逝,享年七十八岁。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中年时,眼光锐利,开办洋务,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但在洋务运动失败后,多次签订屈辱条约,成为中华民族的罪人。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