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宴请宰相周亚夫,故意没准备筷子,宴毕景帝叹:此人留不得
“臣子”是中国君主时代官吏的称呼,古代臣子们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但是正所谓:伴君如伴虎。
臣子的性命皆由君王掌握,一旦君王对臣子产生了杀心,那么臣子也在劫难逃。
西汉初年,汉景帝刘启请一位宰相吃饭。
宴会上,刘启故意没有准备筷子。当宰相吃完饭后,汉景帝刘启认为这个宰相不能留了。
这究竟是为何?
这位宰相又究竟是谁?
汉景帝刘启是汉文帝刘恒的嫡长子。
由于父亲刘恒是一位非常节俭且爱民的皇帝,刘启自幼就受到父亲的影响,也有着躬身节俭的习惯。
公元前157年,刘启即位。
作为西汉的第六位皇帝,汉景帝在西汉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和父亲汉文帝一同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
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后,西汉初期的统治者面临着一个十分困窘的局面,粮食匮乏、通货膨胀、百姓生活水平低下。
而文景之治的出现改变了这样的局面,使得民生有所恢复。
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有三点:
其一,国内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与匈奴展开激烈的战争后,被围困在白登山,幸得陈平之计才使得刘邦解围。
而后,刘邦为了长远着想,被迫与匈奴进行和亲,这也为西汉初年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同时,西汉初年由于刘邦采取了郡国并行制,以及非刘姓不得称王的政策,导致到汉景帝刘启时期,诸侯王的势力不断地增强,一度威胁到了汉景帝刘启的统治。
而后,汉景帝刘启采纳了晁错的削藩建议。殊不知,这一措施引来了诸侯王的叛乱,“七国之乱”就此爆发。
后来,刘启派遣周亚夫率领军队抵御诸侯王的侵犯,并在短短的七个月的时间里,平息了此次叛乱。
基于两种原因,西汉初年有着稳定的环境。
其二,文景之治的出现与西汉初年的一项重要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便是: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西汉的官员们吸取了秦朝暴政导致灭国的教训,他们反对秦朝运用法家的思想来进行治国。
为此,西汉初年的统治者开始运用“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进行治国。
在这个制度的影响下,西汉初年的统治者开始轻徭薄赋。
汉高祖刘邦免除了一部分的徭役,汉文帝刘恒则是进一步减轻农民的负担,使得农民在生产上有着极高的积极性,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的生产。
汉景帝刘启时期,则是减轻了刑法,社会治安也更加稳定。
其三,农业的发展造就了文景之治。
汉文帝与汉景帝父子二人是非常重视国家农业的发展,他们经常说道:“农业是国家的根本”。
汉景帝刘启经常亲自到田地里与百姓一起耕种,鼓舞了百姓耕种的信心。
同时,水利工程对于农业的发展也是极其重要的,为此汉景帝刘启多次大规模的治理黄河,防止黄河决堤,毁坏庄稼。
不仅如此,西汉政府下令禁止杀牛,牛作为种植不可缺少的劳动力受到了政府的保护。
在以后几十年里,西汉初年出现了牛马成群、粮仓穰穰满家,农业的发展可见一斑。
汉景帝刘启非常重视引导人们向善,在他统治的十六年里国家政治清明、社会稳定,这也使得西汉政府在百姓心中有着极高的地位。
因此,汉景帝刘启在国家的治理上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明君。
而正因为有着汉文帝与汉景帝父子二人的“文景之治”,为汉武盛世奠定了夯实基础,也为汉武帝刘彻三击匈奴,扭转西汉与匈奴不利的局面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周亚夫是汉文帝汉景帝两朝杰出的军事家,汉景帝时期发生的七国之乱,正是由他,仅用了七个月的时间平息的,而这一战也使得周亚夫一战成名。
周亚夫的父亲周勃,早年追随汉高祖刘邦征战四方,在楚汉战争中有着卓越的功勋,周勃也因此被汉高祖刘邦封为绛侯。
年幼的周亚夫被其父影响,开始熟读兵法,学习掌握军事知识,长大后也想成为父亲那样的将帅。
匈奴与西汉有着长时间的积怨,虽然汉高祖刘邦采用和亲政策换取和平,但是匈奴依旧时不时的侵扰汉朝边境。
公元前158年,匈奴派遣六万大军兵分两路进攻西汉。
汉文帝刘恒得知此消息后,立刻与群臣商议退敌之策。
在经过一番商议后,刘恒决定派遣三路大军拱卫首都长安,而其中一支军队就有着周亚夫的军队。那时的他还是一名太守。
汉文帝非常重视此次战役,亲自去巡视三军。
当来到周亚夫所驻守的细柳时,夸张其军备森严,有周亚夫在,匈奴怎敢来犯。
几个月后,匈奴撤军,汉文帝刘恒晋升他为中尉,保卫长安。
在以后的时间里,匈奴屡次进犯长安,但听闻长安有周亚夫的拱卫,也纷纷撤军。
周亚夫在汉文帝心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病危,临终之际他嘱托太子刘启,如果有敌人来犯,可以任用周亚夫。
刘启登基后,封周亚夫为车骑将军。
初登基的刘启面对着日渐强大的藩王,便采取了晁错的削藩政策,这让吴王刘濞非常的不满,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害。
而后,吴王刘濞连同其余六个诸侯国,打着“清君侧”的名义造反。
起初,刘启想要通过和平的方式平息此次叛乱,为此他将全部的过错都归咎于晁错的身上,并将晁错处死。
可惜,刘启过于天真,他以为晁错的死可以换来吴王刘濞的撤军,然而,吴王刘濞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
刘濞觊觎的是皇帝的座位,为此,他告诉刘启,自己已经是“东帝”。
而刘濞此举,恰恰触及到了刘启的逆鳞。
刘启抛弃了天真的想法,叫来了周亚夫,任命周亚夫率领大军对吴王刘濞展开反击。
周亚夫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在得到景帝的准许后,奔赴战场。
而周亚夫的作战计划便是切断敌军的粮草,也只有切断了敌军的粮草,才能与强悍的敌军抗衡。
就在周亚夫与刘濞的军队对峙时,梁王刘武请求周亚夫的支援,但却遭到了拒绝。
他认为,主战场千变万化,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
为此,周亚夫坚持原计划,将敌军主力精锐全部引到昌邑,无论敌军怎样挑衅都不出军。
随后,周亚夫避实击虚,派遣一队轻骑兵切断了敌军的补给线。
此时的敌军没有粮食的补给士气低迷,不得已只能撤退。
而周亚夫认为此时时机已经成熟,便出城追击敌人,最终消灭了叛军。
此次成功平息战乱,得益于他的指挥得当,随后被封为丞相。
此时的周亚夫也抵达了人生的巅峰时刻,汉景帝也抓住这个绝好的时机进行削藩,加强了中央集权。
任何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周亚夫也是如此。他虽然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战功显赫,可是在官场上却是一窍不通,因此会得罪许多人,甚至是汉景帝刘启。
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刘启立长子刘荣为太子。
但是刘启并不喜欢这个长子,而是喜欢刘彻。
为此,刘启征求丞相周亚夫的意见,周亚夫坚决不赞成废太子的事情。
刘启看到周与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驰后,便逐渐疏远了周亚夫。
由于周亚夫在七国之乱的时候,没有支援景帝的同母兄弟——梁王刘武,刘武一直耿耿于怀。
他便经常在母亲窦太后的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
而窦太后又想要刘启封自己的哥哥为侯,但是刘启不敢直接拒绝,而是假借周亚夫之口拒绝了窦太后。
周亚夫对窦太后说道:
“高祖皇帝有规定,不是刘姓不能称王,没有功绩的不能为侯...
太后的兄长既不姓刘,也没有功绩,所以不能封侯”。
窦太后面对周亚夫的话语,顿时哑口无言。
同时,她又想到了梁王刘武平时说周亚夫的话语,便对周亚夫的印象非常不好。
于是,她便打算收拾周亚夫。
此刻的周亚夫不知道,他已经被汉景帝刘启推到了风口浪尖,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导致刘启更加疏远周亚夫。
公元前147年,匈奴王徐卢投降西汉,刘启非常高兴,便打算封他为侯的同时,吸引更多的匈奴人归顺西汉。
这时,周亚夫站出来说道:
“他们背叛他的主人前来投靠陛下,陛下给他们封侯凭什么还要去责备不守规矩的臣子呢”。
此话一出,汉景帝刘启听得非常刺耳,但依旧封徐卢为侯。
而周亚夫屡次忤逆刘启,时间久了,刘启一怒之下便被免去了其丞相一职。
一段时间后,刘启念在周亚夫的功绩,想找个借口让他官复原职,准备让他辅佐太子,为此设宴邀请周亚夫。
在家休养的周亚夫来到了宴会上,看见桌子上有一盘没有切开的肉,也没有筷子。
刘启这么做的本意,是要暗示周亚夫,要有所满足、知足常乐。
如若周亚夫看懂其中的寓意,那他就具备辅佐太子的能力,如若看不懂,那他的仕途之路或许真的就此终止了。
直性子的周亚夫哪里会想到,这是皇帝在测试他,便有些不耐烦地叫人来拿双筷子。
果不其然,刘启见到周亚夫自作主张,便说道:“这都不能满足你吗”?
周亚夫见到皇上龙颜大怒,便脱帽谢罪。
但为时已晚,汉景帝转头便离开。
见到皇上离开,周亚夫也准备离开。
而没走远的刘启望着周亚夫离开的背影说道:“这个人不能留了”。
刘启要寻找机会,准备除掉周亚夫。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周亚夫的儿子为了给其父寻找陪葬品,便托人买来了五百套装备,并且找人进行搬运。
事后却没有给工钱。
怀恨在心的雇工知道,私自购买武器装备是违法的。
为此,他们向刘启举报,说周亚夫的儿子购买装备,有谋反之心。
刘启知道,这是一个除掉周亚夫的好机会。
随即,他便让负责相关事物的官员对周亚夫进行查办。
当官员审问周亚夫的时候,周亚夫什么话也不说,也不为自己辩解。
刘启听闻后非常生气,便让官员加大力度对周亚夫进行审问。
官员问周亚夫:“你为什么要谋反?”
周亚夫回答道:“我买的器具全部都是用来陪葬的,怎么会要造反。”
可即便周亚夫再怎么解释,负责审问的官员依旧不相信他,反而步步紧逼,要让他认罪。
周亚夫觉得自己特别委屈,便绝食表示抗议。
然而,第五天的时候,周亚夫最终吐血而亡。
回顾周亚夫的一生,从辉煌走向了落寞,这其中的原因,便是周亚夫耿直的性格。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
虽然周亚夫有着卓越的战功,汉景帝刘启也非常的器重他,他又是汉文帝时期的重要人物。
可即便如此,面对皇帝的诏令也只能遵守。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皇权是不可忤逆的。
周亚夫不仅得罪了梁王刘武、窦太后,甚至是汉景帝刘启这些有权有势的人。
而皇帝立储之事,作为大臣是不应该介入和参与的,居功自傲的周亚夫恰恰不明白这一点,他也势必会成为汉景帝刘启的眼中钉。
- 0009
- 0000
- 0000
- 0000
- 0000